湘西扶贫故事丨田儒喜:从“四大名捕”到“扶贫书记”

红网时刻通讯员 向晓玲 覃书寅 陶红 宋永亮 湘西报道 27年前是名震一方意气风发的高考状元,27年

红网时刻通讯员 向晓玲 覃书寅 陶红 宋永亮 湘西报道

27年前是名震一方意气风发的高考状元,27年后是默默无闻两鬓斑白的组工干部。27年,是岁月沧桑的年轮转换,是青丝到白头的时间跨度,27年,也是田儒喜一步一个脚印执守组工岗位平凡之路的长度。在这个长度里,他是青涩懵懂却执着坚定的状元郎,是抗洪抢险中义无反顾抢险者,是连续多年荣获泸溪县人民政府嘉奖,并获得“二等功”的业务尖兵,是温暖了整个村子的扶贫人“田书记”……

当得了“四大名捕”

“四大名捕”是泸溪县所有党建干部的“噩梦”,田儒喜便是这个团队的领头人和培养者,他也因此成为了所有人的“喜哥”。

自1991年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来,这个曾经的凤凰县高考状元,仍然以状元的标准要求自己,不仅如此,更是培养出了众多优秀的组工干部。在党建工作中,田儒喜一边严把标准和原则,一边从实际出发寻求合理有效的工作方法。综合调研情况,创新年初重点工作提醒、专人包村月指导、季预警、年考核通报等工作机制,编写资料规范整档范本,打破党建工作闭门造车,党建资料杂、繁、多的窠臼。

近几年,精准扶贫工作以来,乡镇对党建工作投入的精力直线下降,党建工作的质量也急剧下降,田儒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在2018年7月党建工作指导时,田儒喜语重心长的对一个乡镇组委说:“我知道你们肩上的担子重,但担子再重,党建工作也要跟上,尤其党员档案跟随一个人的一生,要十分严谨,不然以后会影响人一辈子的。”

担得起“重担子”

今年7月,县里组建平台办,55岁的田儒喜又一次主动请缨:“平台建设这方面工作我熟悉,我来干!”接过了这个重担子,天麻麻亮出门,带着平台工作队,不停地穿梭在村落里,天黢黢黑回家。

“每天带着药,天亮就往村里跑,你还要不要这个家?”田儒喜的妻子杨兰,抱怨起来总是重复着这句话,语气里又多是担忧和心疼。

“他身体不好,但是为了帮百姓建好服务平台,他就死扛!”有一回,田儒喜在贫困村为平台建设用地中,碰到了麻烦,对征地政策不甚清楚的村民,将自家的地抬高几倍的征用价格。一时间,逼停了施工进度,大家都无可奈何。田儒喜立马拉上村支书,去该村民家里。

该村民家里两个孩子读书,还有一位老人卧病在床,生活困难。了解了情况的田儒喜,马上开始了“援助”行动。先是叫来了村医,为老人家把脉问诊,开好了疗养药方。再问清了他家孩子学习情况,拿出自己的部分工资,给孩子买了一些学习文具和课外阅读书籍。一个月后,田儒喜又通过金融渠道,为其找来了创业致富信用贷款,帮助其干起养殖山鸡、铁骨猪的产业项目。

该村民从先前的阻工,变成了帮工、致富带头人。今年7月,村里的服务平台建好了。

“他办公室的灯亮到深夜,桌上的文件堆成了小山。”经过经一年半的努力,一栋栋崭新的村级综合服务平台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田儒喜深爱的这片土地上。为快点儿把全县的村级便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好,让老百姓办事‘少跑路’,村干部好办公,加快设计配套标识标牌,配送设施设备加重了他肩上的重担,几次累倒在办公室里。

拿得住“绣花针”

扶贫工作就好比绣花,都是与村民幸福息息相关的细活,失之毫厘便会谬以千里。2016年,田儒喜主动请缨来到达岚镇新田村驻村扶贫,这根绣花针一拿便是两年。

2017年12月27日早上八点,田儒喜照常背着军绿色的挎包出门走访,只是这次,他没能如往常一样在晚上十点回到村部楼——他在走访的路上晕倒了。醒过来的时候,已经是凌晨两点,消毒水的气味直刺鼻翼。病床的旁边,一同驻村的高佳和村支书睁着眼睛紧张地盯着他,挂在头顶上方的药水一点一滴地掉落下来流进血液。他记得自己晕倒之前,还在刘运喜家和他掰扯着来年再捉几只猪崽,炕上腊肉混着火坑里油渣枯饼的香味,十分好闻。怀里刘运喜的小孙儿还在调皮地拔着自己的胡子,脚下红双喜搪瓷缸子里滚热的茶水喷着水汽……也许真的老了,几次维修的心脏还是支撑不了每天近二十公里的奔走和万籁俱静时灯光下的深思忧虑,他终于再一次心脏病发作晕倒被送进了医院。然而,不过一周,他的脚步便又奔走在了新田村的田间地头上。

如今的新田村,1000多万项目资金引入,破败的危房被一栋栋红砖绿瓦的安居房替代,一条条盘旋而上的水泥路上再也见不到坑洼泥泞的踪影,一掬掬甘甜的泉水流进了搪瓷缸子和灶火炙烤的锅头里。他,依然是村民眉开眼笑打心里夸赞的田书记,是那个拿住了绣花针,绣出新田村美好生活,连续两年因扶贫工作获泸溪县人民政府嘉奖的田儒喜。

“向前走,就这么走,就不会错过什么”。他未曾考虑是否真的会错过什么,继续向前走着,做着平凡的事,走着平凡的路,成就着一个个璀璨的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