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德军为何放弃攻占莫斯科 转攻斯大林格勒

苏军1941年12月发动的冬季大反攻,严重挫伤了德军的士气,昔日摧枯拉朽般的进攻态势变成了大溃败。恼羞成怒的德国元首,不仅亲自担任陆军总司令,撤换和逮捕了一大批高级将领,而且严令“不准后撤”,溃败之势才有所好转。

到了第二年4月底,苏德双方大规模战事基本停了下来。随着更多的兵员与装备补充到位,德军渐渐稳住了阵脚,不甘心的德国元首又在谋划新的进攻方案。但这一次,他显然“谨慎”了许多,甚至放弃了全面进攻以及对莫斯科的攻占。

由全面进攻改为重点进攻。

苏德战争爆发以来,经过10个月的厮杀,德国元首制定的“巴巴罗萨计划”尽管给苏联造成了巨大损失,但其计划攻占列宁格勒、莫斯科和盛产石油的高加索地区均未实现。然而,在新的方案中,他却将高加索地区作为重点,这是为何?

首先,“巴巴罗萨计划”的实施,让德军在整个东线战场共计损失了160万人,162个师仅有8个师满编,而最具突击能力的16个装甲师,只剩下140辆坦克能够使用。尽管东线德军还剩下285万人,但战斗力已被严重削弱,士气也不高。

也就是说,想要再次发动一次全面进攻,德军仍需补充62万人、各类火炮近9000门,坦克约2000辆。虽然德国元首尽全力“搜刮”兵力和补充装备,但德军战斗力仅恢复到开战前的80%,只得集中优势兵力用于重点方向,“逐个地解决”。

其次,石油对于交战中的苏德双方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尽管德国有罗马尼亚的石油作为保障,但运输的困难以及罗马尼亚人的“贪婪”,让德国元首不得不将夺取高加索的石油作为首要目标,而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等,则自然排在第二位。

更重要的是,德国元首认为苏军对德军再次进攻其首都早有防备,而中央集团军群实力已“大不如前”的事实,不如将计就计,放弃进攻莫斯科,集中兵力从北方和南方发动局部攻势更为妥当,特别是优先攻占战略要地——斯大林格勒城。

在他看来,一旦夺取该城,不仅仅获得苏联重要的工业中心和军火基地,确保进攻高加索德军的侧翼安全,而且掐断高加索地区与苏联中部的战略交通线,并借此卡住苏军的“油路”,加速战争进程,在美军加入欧洲战场之前解决苏联。

但德军依然向莫斯科发起了进攻。

1942年4月,看似相对稳定的苏德战场,双方都在秣马厉兵,准备更大规模的战役,而准备与苏联死磕到底的德国元首下达了第41号训令,代号“蓝色方案”。然而,作为非首要目标的莫斯科,却首先遭到德军的进攻,这是为什么呢?

按照德国元首的计划,“在战线中段放慢速度,在北面攻占列宁格勒,并取得与芬兰军队的陆上联系;在南边集中优势兵力,消灭顿河附近的苏军重兵集团,占领高加索地区的油田,以及打通进入中东的通道,继而与日本合力打击英国”。

这意味着德军将暂缓进攻莫斯科。单从战术上讲,该计划还是有可取之处的。就当时的形势看,苏军的防御重点依然在莫斯科,部署了约50%的兵力,而在南部只有约10%的兵力。德军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可以避实击虚、出其不意。

而德国元首之所以继续进攻莫斯科,无外乎为了达到战略欺骗和牵制苏军的目的。因此,在“蓝色方案”实施前几天,中央集团军群4个集团军向莫斯科发起了进攻,旨在“包围并控制莫斯科地区,使苏军在战略上失去利用这个地区的可能性”。

甚至为了呈现出“假戏真做”的效果,“蓝色方案”开始后,对莫斯科的进攻依然没有停止,并公开宣称德军“在中部和南方两个方向转入了进攻”。于是,就有了“1942年德军仍以莫斯科作为首要进攻目标”的假象。实际上,充其量只是佯攻。

当然,南方作战取得成功,德国元首的目标依然是莫斯科。选择这一“谨慎”做法,既可以在诸多陆军将领们面前“留一手”,也为了一旦没有力量和能力进攻莫斯科,可以保住个人脸面,毕竟这是他担任陆军总司令后,指挥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

在他的授意下,曼施坦因的第11集团军首先发起了克里木(克里米亚)战役,仅一周就占领了刻赤半岛,随后又攻克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占领了整个克里米亚,打开了进攻高加索地区通道,为实施“蓝色方案”争取了一个“开门红”。

未完待续,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参考文献:《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