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消息网6月18日报道 据美国趣味科学网站6月12日报道,“脑袋里的小声音”可以是你最激烈的批评者,也可以是你最坚定的支持者。它能指引方向、提供建议、排练艰难的对话,甚至提醒你把香蒜酱写进杂货清单。但每个人都有内心独白吗?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假定每个人都有,但事实证明并非如此——不是每个人都用词语和句子来处理生活。
心理学和神经认知高级研究员、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语言组负责人埃莱娜·勒文布吕克说:“通过内心独白,我们可以对自己说私密的话。”
勒文布吕克对趣味科学网站记者说,有了内心话语,你几乎可以“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你清楚它的语气和声调。例如,内心话语可以“听出”愤怒或担忧。研究表明,5至7岁儿童就可以运用内心声音。一些研究表明,儿童可能在18至21个月大的时候就会使用某种形式的内心话语。
根据勒文布吕克及其同事2019年发表在《心理学前沿》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勒文布吕克从三个层面研究了内心话语。首先,人类可以有如此复杂的内心话语,争论在于把所有内心话语称为“独白”是否准确。因此,第一个层面衡量你是在独白还是在对话。假设你在想“我需要买面包”,这就是独白。但在其他时候,比如你在推理,那么你可能会考虑几种观点,就像对话那样。
第二个层面衡量你的内心话语有多冗长。有时你会用只言片语来思考。但其他时候,比如准备谈话或陈述时,你可能会用整句话和段落来思考。
第三个层面是研究你是否故意说出内心话语。出于我们不知道的原因,有时内心话语可能会突然冒出来,或者转向完全随机且看似毫无关联的话题。
但根据勒文布吕克的说法,研究内心话语的一个长期干扰因素是,事实上在研究中,人们用词语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他们没有精确使用词语思考。
长期以来,大家认为所有人都依赖内心声音,这一假设最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受到挑战,内华达大学心理学家拉塞尔·赫尔伯特主导的研究发现,一些人的内心话语相对较少,也有人根本没有内心话语。
缺乏内心独白与心盲症——有时被称为“心灵眼睛的失明”——有关。
心盲症和缺乏内心独白不一定是坏事。但勒文布吕克说,更好地理解内心话语和人类思考过程的方方面面可能对“总体上的学习方法和教育”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