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屏蔽”简史

撰文 | 李信马

编辑 | 包校千

题图 | IC Photo

篮球场上杀伤力最强的一句话,不是“你打球像XXX”,而是“把球给我,我要回家”。

如果将篮球运动看成是一种交流,那么篮球就是球员之间关键的媒介。篮球的所有者,不一定是赛场上球技最好的MVP,但一定是决定其他人能不能玩下去的那个人。

而互联网的赛场上,流量就像篮球,每家公司都希望有更长的“控球时间”,因而“屏蔽”就成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商业竞争手段。虽然这一手段就像球场上“带球回家”那样不太光彩,也被认为是违背了互联网“开放”的理念,对网民的利益造成侵害,但对互联网公司来说,事关自身的生死存亡。

打响中国互联网历史上“屏蔽”第一枪的日子,应该是2008年9月——淘宝与百度的对决。当时淘宝在其最新一期消费者保障计划中宣布,将屏蔽百度对淘宝内容的抓取,也就是说,在百度搜索返回的结果中,将不会出现淘宝内页的内容(主要是商家和商品信息)。

在网站目录下的robots.txt文件中,淘宝设置了如下命令:

User-agent: Baiduspider

Disallow: /

User-agent: baiduspider

Disallow: /

对此,淘宝表示是为了杜绝不良商家欺诈,不过实际上,如果不屏蔽PC时代的流量之王百度,百度的竞价排名体系将直接破坏淘宝的站内搜索和直通车体系,商家在百度打广告可能比在淘宝打广告还有效果,也不需要用心按照淘宝的规则经营,而百度当时成立电商平台“有啊”,也是淘宝所不能忍受的。

之后淘宝取得的成绩,某种程度上也验证了“屏蔽”手段是奏效的。其带来的影响是,中国互联网行业愈演愈烈的“屏蔽战”。而这其中,流量大多汇聚在社交应用这片洼地里,即手握QQ与微信的腾讯手中。久而久之,中国互联网巨头间相互“屏蔽”的重头戏,也多与腾讯脱不开干系。

“3Q大战”与“二选一”

2010年7月,《计算机世界》曾刊登了一篇题为《“狗日的”腾讯》封面头条文章,并在其中写道:“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上,腾讯几乎没有缺席过任何一场互联网盛宴。它总是在一开始就亦步亦趋地跟随、然后细致地模仿,然后决绝地超越。”

当时,腾讯的“贪婪”令整个互联网为之战栗。有趣的是,够资格被腾讯以“屏蔽”策略应对的,都是上述战术难以生效的强劲对手。

不久后的9月,爆发了互联网历史上著名的“3Q大战”。360面对步步紧逼的QQ电脑管家,针对性地发布了“360隐私保护器”和“扣扣保镖”,双方战事升级。2010年11月3日,马化腾决定在装有360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逼迫用户在360与QQ之间“二选一”。

11月20日,工信部最终责令两家公司“停止互相攻击,确保相关软件兼容和正常使用”。腾讯虽然在半年后赢了官司,却输了面子,由此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并转向开放。而360一时风头无二,顺利上市,成为中国互联网行业的一方诸侯。

不过,“二选一”并没有以此而结束,“屏蔽”依旧是许多互联网公司竞争的重要手段。

淘宝VS微信

一直以来,很多用户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微信就打不开淘宝的链接?

作为中国最大的两家互联网公司,腾讯和阿里巴巴显然给用户增加了不必要的麻烦。迄今为止,微信屏蔽淘宝长达8年,时间久到让用户感到习以为常,也分辨不清究竟是谁先“动的手”。

2013年,阿里巴巴以“解决钓鱼网站”的名义,启动了一项代号为“杜鹃”的计划。这项计划是指当用户在微信中打开淘宝链接时,通过唤起协议将应用自动跳转淘宝客户端,并打开相应的页面链接。

杜鹃,会将卵产在其他鸟类的巢中,然后挤掉“养父母”的后代,并在被扶养长大后再一飞了之。这一年,中国已经开启了移动互联网的上半场,淘宝在手机端与微信的关系,和曾经在PC端与百度的关系很类似,流量的价值变得更加重要。

阿里巴巴对“杜鹃计划”的期待不言而喻,这引起了腾讯的不满。于是,微信屏蔽了这一唤起协议,用户虽然能看到手机淘宝的登录页面,却不能通过手机淘宝客户端访问商品。

目的未能达到的阿里巴巴想到了新办法,将所有来自微信访问的请求重定向到了下载页,用户在微信点击淘宝链接,将转向手机淘宝下载页面。结果,微信又屏蔽了手机淘宝下载页中的下载链接,再之后直接拦截了所有阿里巴巴域名的请求,并显示“阿里巴巴屏蔽了来自微信的浏览请求”,让阿里巴巴吃了哑巴亏。

直到2015年3月27日,阿里法务部就屏蔽网页的措辞,正式向腾讯发出公函交涉,腾讯官方才从3月31日开始,将措辞修改为如下的样子。

图片来源:网络

这一事件对中国互联网的影响深远,阿里系与腾讯系的对抗也被摆到了台面上,包括两家旗下和投资的企业,也开始互相站队,比如2014年4月,阿里入股的新浪微博就禁止用户在微博上推广微信公众号。

很多人表示不解,互联网公司可以分派系,被牵连进来的用户也要跟着分帮结派吗?

头腾大战

2018年1月18日,今日头条发布公告称,自2018年1月24日起,在头条号发布内容中含有第三方平台(微信、微博等)账号推广信息的,平台会视情况对内容做“仅推荐给粉丝”处理,或对帐号进行扣分和禁言处罚。

对此,今日头条解释,插入二维码会破坏用户体验同时带来传播木马的安全隐患。不久后的4月,微信以互联网短视频整治的理由,也暂停了微信、QQ上抖音外链的直接播放功能——但快手、微视等短视频产品的链接,均可在微信内正常播放和分享。两边的口水战后来打到最高层,张一鸣和马化腾在朋友圈“互喷”的这张截图,足以载入中国互联网的史册。

2021年2月,抖音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腾讯垄断,主张腾讯通过微信和QQ限制用户分享来自抖音的内容,构成了《反垄断法》所禁止的“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的垄断行为”,要求法院判令腾讯停止这一行为,并赔偿抖音9000万元。对此,腾讯表示是抖音破坏规则在先。

近十年来,“屏蔽”被提到的频率越来越多,既有公司之间,也有个人之间。除了用作商业手段,腾讯的屏蔽也的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用户的作用。2019年10月28日,升级后的《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正式执行后,仅次年的上半年,微信就处理了超过100万条违规链接。

但并不能因此就否认屏蔽的消极作用,和在“安全”之外互联网平台试图垄断流量的意图。

今年7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以下简称“工信部”)决定开展互联网行业专项整治行动,聚焦在扰乱市场秩序、侵害用户权益、威胁数据安全、违反资源和资质管理规定等四方面,其中在扰乱市场秩序方面,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恶意屏蔽网址链接和干扰其他企业产品或服务运行等问题,包括无正当理由限制其他网址链接的正常访问、实施歧视性屏蔽措施等场景。

图片来源:工信部官网

9月9日,工信部有关业务部门召开了“屏蔽网址链接问题行政指导会”,提出有关即时通信软件的合规标准,要求限期内各平台必须按标准解除屏蔽,具体包括:

具有外部网址链接访问功能的即时通信软件,对于用户分享的同种类型产品或服务的网址链接,展示和访问形式应保持一致。

具有外部网址链接访问功能的即时通信软件,用户在即时通信中发送和接收合法网址链接,点击链接后,在应用内以页面的形式直接打开。

不能对特定的产品或服务网址链接附加额外的操作步骤,不能要求用户手动复制连接后转至系统浏览器打开。

不难发现,这三条可以说完美符合上文的某些场景。据了解,与会企业有阿里巴巴、腾讯、字节跳动、百度、华为、小米、陌陌、360、网易等。整改的截止日期为9月17日,到期未能完成整改的相关企业,工信部将直接启动处置措施,具体处置措施包括:

向社会公众曝光问题企业,通过媒体渠道点名批评。

将企业纳入重点监管范畴,重点关注并开展现场检查,对发现的其他问题从严从重处罚。

若企业拒不整改,将依法依规下架其App并启动相关行政处罚,并将其企业纳入信息通信行业信用管理体系内,根据规定限制其开展互联网相关业务。

相关的互联网企业在会后基本都对此予以了积极回应,产品最符合“具有外部网址链接访问功能的即时通信软件”的腾讯也表示,将坚决拥护工信部的决策,在以安全为底线的前提下,分阶段分步骤地实施。

9月17日,通过QQ已经可以直接打开淘宝和抖音的链接,不再需要通过口令进行APP复制打开,但微信尚未解除“外链屏蔽”。不过腾讯也对外宣布,开始执行新的《微信外部链接内容管理规范》,标志着第一阶段的互联互通,具体包含三项举措:

1.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用户升级最新版本微信后,可以在一对一聊天场景中访问外部链接。

2.为用户提供自主选择权。群链接因涉及广大接收方用户,我们将继续开发功能便于用户自主个性化选择。

3.设立外链投诉入口,用户可以举报违法违规外链。平台将按照相应规则处理,并对外链提供平台的管理有效性设立信用分级。

虽然尚未完全解除屏蔽,但腾讯也承诺会推进“分阶段、分步骤”的互联互通方案,同时与其他互联网平台探讨在其他平台上使用微信服务的技术可能性,来实现进一步的互联互通。

图片来源:鹅厂黑板报

这也意味着十余年来,中国互联网的“屏蔽”时代的落幕。虽然互联网的“开放”永远都是相对的,但可以预见,未来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方向,会是更“安全”也更“开放”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