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小细胞肺癌都是出了名的难治,作为肺癌治疗的主要手段的化疗,在小细胞肺癌面前也甘拜下风。事实上,小细胞肺癌患者在初始治疗时对化疗还是比较敏感的,但 2 年内极易复发,复发后出现耐药。
什么是肿瘤的耐药性?
耐药性又称为抗药性,一般是指病原体与药物屡次接触后,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致使药物对该病原体的疗效降低或无效。
肿瘤细胞的耐药性可分为两类,即未接触药物时已经存在的内源性耐药和接触药物后产生的获得性耐药。不仅如此,患者对一种抗肿瘤药物产生耐药的同时,对与其结构和功能类似的药物也会产生交叉耐药性,比如顺铂与卡铂。
更有接触某种化疗药物而产生耐药的细胞株,对其他结构上无关、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也产生耐药激发出广谱耐药的多药耐药性现象,这往往是导致肺癌化疗效果不佳或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如何停止耐药性是化疗成功的关键
近年来,对于肺癌化疗药物的耐药问题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问题,针对于其多药耐药性的机制的总结阐述不尽其数,但归结起来无非就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药物摄取减少、外排增多,或者是药物无法接近其作用靶点或药物迅速灭活,引起药物有效浓度降低。
已有研究推论,肺腺癌对于化疗前常常具有较高的耐药性,为内源性耐药,而鳞癌、小细胞肺癌化疗前则不出现耐药性。因此临床上才会有“小细胞肺癌对化疗最为敏感,鳞癌次之,而腺癌最低”的说法。
而这所谓的“敏感”高低,与其获益效果好坏本身并无关联,比如培美曲塞对于腺癌的有效率就远远优于其他两者。当患者对最初能起作用的药物慢慢失去药效的时候,产生的即为获得性耐药。因此,随着治疗的延长,针对于癌症患者的治疗方案需要不断地调整。
细胞免疫疗法,逆转化疗耐药性
对于小细胞肺癌的化疗耐药性已是广为人知,以往许多患者在接受一线化疗效果不明显或二线化疗无效后,就已经对生命彻底绝望,抱有往生的决心。
目前对于已经产生耐药,我们除了尝试新的有针对性的化疗方案,另外还可以考虑结合其他治疗方法。近年来,随着生物治疗的发展,当代肿瘤治疗技术的最新成果--细胞免疫疗法,在逆转化疗耐药性上具有显著疗效。
免疫疗法是目前癌症研究最热门的治疗方法,肿瘤免疫疗法有多个研究方向。细胞疗法是从患者体内抽取免疫细胞,提高活性后,再输回到体内,帮助免疫系统对抗癌症。
近来来,美国、日本等医疗水平领先的国家,都在癌症的细胞免疫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据统计,欧美发达国家大约70%左右的肿瘤患者在治疗中需要接受肿瘤免疫治疗,他们在接受手术、放化疗的同时接受细胞免疫治疗,做到减少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质量,防止术后癌症的复发与转移。
细胞免疫疗法通常抽取患者50-80ml血液,利用先进的生物技术,将患者血液中的攻击肿瘤的免疫细胞与普通细胞分离,单独进行培养、增殖、活化,形成一定数量与强度,此时回输人体,对肿瘤进行攻击。
回输人体的免疫细胞,具有肿瘤特异性,即只攻击肿瘤,不仅不会对人体其它细胞产生破坏,而且由于免疫细胞在人体内数量的增加,可大幅度的唤醒和修复人体免疫力,从而使人体(包括肿瘤)重新产生对药物的敏感性,逆转小细胞肺癌的化疗耐药性。
研究结果显示,肺癌患者生存期通过细胞免疫疗法+放疗方案,临床效果好于单纯放疗、手术+放疗或者放、化疗结合等方式。
这是因为在放疗中放射线的照射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也损伤体内免疫细胞,放疗后所测的细胞绝对值均低于放疗前。虽然放疗能暂时控制肿瘤生长,但由于未被照射的肿瘤周边组织仍存在肿瘤细胞,一段时间后肿瘤仍会继续生长。
此外,放疗杀伤肿瘤细胞时会释放一些肿瘤抗原和“危险信号”,此时回输免疫细胞可以增强体内细胞免疫功能。因此,放疗+细胞免疫疗法有效地结合可以提高对肺癌干预的效果。
案例:化疗联合免疫细胞治疗,期间无出现耐药情况,如今肿瘤仍然得到稳定控制。
肿瘤多药耐药仍然是一个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如何预防和降低肿瘤耐药,决定着免疫治疗能走多远。而细胞免疫疗法在降低肿瘤耐药性上的突出表现,让它成为癌症辅助治疗的首选,配合放化疗、靶向治疗、手术形成联合治疗,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