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观念”到“体认” 高名潞携14位艺术家回到1994 - 凤凰艺术

“1994:日常·奇观”

“1994:日常·奇观”展览在近日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校区完美闭幕。本次展览由当代艺术理论家、批评家高名潞策展,聚焦1994年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转折,集中展示了蔡锦、秦玉芬、邱志杰、姜杰、李津、宋冬、苏新平、隋建国、汪建伟、王鲁炎、尹秀珍、展望、张羽、朱金石等十四位艺术家的作品及文献资料,回顾和梳理了中国当代艺术在这一时期的独特风貌和发展轨迹,展现当年艺术家对当下社会生态的体认和感受。

2025年4月2日,围绕中国当代艺术专题展《1994:日常·奇观》的学术研讨会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北京校区举办。本次研讨会由展览策展人、当代艺术理论家、批评家、策划人高名潞主持,同时邀请北京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志亮,来自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学者,以及姜杰、宋冬、隋建国、展望、朱金石等多位艺术家参与。他们通过主题分享、点评发言与自由讨论,深入讨论1994年前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并重新审视其在全球艺术中的方位与特点。

在展览闭幕后,我们如何进一步理解“1994”的意义,以及艺术家们回溯自我实践时的宝贵经验?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苏梅克-列维彗星的碎片撞向木星时,中国正迎来改革的关键时刻。

1994年,被称为“改革年”、“攻坚年”和“关键年”。那一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43800亿元,比上年增长11.8%,“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在上海黄浦江畔竣工。

图片

▲ 上海东方明珠。图源:摄图网

时代的脚步雄壮豪迈,中国经历着惊天变化。这一年,中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Internet),成为国际互联网的第77个成员。国外经典电影之作《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这个杀手不太冷》《低俗小说》《狮子王》等向世人亮相,而对于中国艺术界来说,继85美术运动之后又出现了中国式“观念”艺术的高潮。然而,它不是出自观念本身,而是出自艺术家对当下社会生态的体认和感受。

1994前后那几年,在俄亥俄州立大学美术馆的展览现场,当高名潞看到苏联艺术家的作品与美国冷战思维形成奇妙张力时,他或许已经隐约意识到这将成为中国当代艺术自我认知的镜像。1994年这个被选中的历史切片,在三十年后的展厅中重新展开时,揭示的不仅是艺术形式的嬗变,更是知识分子在历史褶皱中的精神轨迹。

高名潞的讲述始终贯穿着双重在场性:作为历史见证者的身体经验与作为研究者的学术自觉。个体经验与宏观叙事的交织,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史书写的特殊肌理——既非西方中心主义的他者想象,也不是简单的本土化抵抗,而是知识分子在跨文化场域中的智性操练。

图片

▲ 展览现场

《1994:日常·奇观》是国内艺术届第一次围绕1994这一中国当代艺术的重要节点举办的专题展,由高名潞教授为中欧30周年校庆而特别策划,并邀请14位当代艺术家联袂呈现。

高名潞表示:在讨论1994年这个关键年份时,我们可以看到观念艺术在中国的发展。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中国的观念艺术受到了西方观念主义的影响,开始蓬勃发展。这种观念艺术在当时是一种带有明确声明、宣言性质的艺术形式,强调反叛传统、反语言结构的观念表达。艺术家们通过“反语言”或“反观念”的方式创作,比如黄永砯和徐冰,他们通过反思语言的限制,将日常生活中的物件带入作品中,直接用物来表达想法,这种方法被称为“反观念的观念艺术”。

图片

图片

图片

▲ 展览现场

在他看来,“在1994年,一种更关注身边的日常事物、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现场的艺术现象在中国悄然出现。艺术家注重对事物的实证、行为过程和现场参与。我把它称作‘体认’的艺术认识论。它是继85美术运动黄永砯等人的‘反观念的观念艺术’之后出现的又一个新的独特视角。

这种体认向着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私人空间的创作和交流。我把它概括为公寓艺术,也就是“日常”。另一个是面向激变的都市化现场的艺术创作,也就是水泥乌托邦的奇观。日常和奇观都离不开艺术家的身体参与和实证性的现场感。这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一大特点。1994是一个全国范围的艺术现象,这次展览只是集中在北京的一些艺术家的部分作品,也只是一个侧面。希望将来有机会能够全面展示。”

▲ 研讨会现场嘉宾合影

▲ 研讨会现场

在本次研讨会现场,高名潞首先从个人经历出发,回顾了1994年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重要节点的历史背景:彼时中国艺术界面临“如何定义自身”的焦虑,艺术家在有限空间与资源下进行了自发实践。高名潞说,1994年这一主题不仅是一个展览,它也涉及到90年代甚至80年代,以及21世纪以来当代艺术的一些问题。

▲ 美国匹兹堡大学荣休教授高名潞发言

随后,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从艺术史书写角度提出反思。她指出,目前艺术界对于90年代的探索,远少于80年代的研究,但80、90年代之交的经验很大程度上形塑了今天对当代艺术的认知。她也指出,本次展览从日常的角度甄别出了90年代初当代艺术创作的意义,她说:“我们应当将当代艺术还原为一个不断生成和逃离的过程,而每一个价值深刻变动的时空都包含着当代艺术生成的可能。”

▲ 中间美术馆馆长卢迎华发言

接下来,河北大学教授王志亮以“⾝在公寓,⼼在四⽅”为题,从近年案例切入,探讨新公寓艺术的演变。他认为,得益于当代被加速压缩的时空现实,公寓成为艺术家链接四⽅的中枢空间,它带着传统⽂化的印记,展开某种当代叙事,这既是对传统的再阐释,⼜是所处时代的回应。他指出,⽆论何时的公寓艺术都是⼀种过渡空间和事件,当代公寓艺术可以随时转变为互联网艺术、社区参与式艺术。

▲ 河北大学教授王志亮发言

在点评发言环节,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礼宾指出,在当下,我们之所以会反复思考日常与奇观的问题和其真正价值所在,是希望回溯当时艺术家所借用的东西在创作过程中转化的生命性,同时也应对如今AI发展对艺术的冲击。

▲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刘礼宾发言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员盛葳认为,作为一个重要节点,聚焦1994年的专题展览让我们开始思考如何书写中国当代艺术史。他特别提出,如果目前出现的科技艺术、艺术乡建、以及类似的有组织的前卫艺术成为主流,必然会影响我们如何去看待从前的艺术,或许对艺术史的书写还会演变。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研究员盛葳发言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董丽慧进一步提出,展览中包含的公寓艺术的概念理论、历史价值,以及其中承载的一代人的热爱,令她深有感触。她呼吁未来能够继续挖掘中国当代艺术哲学,真正做出艺术学理论的创新工作。

▲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助理教授董丽慧发言

在自由讨论环节,艺术家们纷纷回忆了90年代初的时代背景和创作经历,他们提到,1994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代,不仅是当代艺术,当代文化和文艺都在那个时代发生了不一样的变化,但艺术走得更早。到了90年代,东西方两种文明、两种文化撞击在一起,农业与工业、现代与传统产生了巨大的矛盾,这种矛盾让艺术家的创作跟以前有所不同,作为一个个“执行者”,艺术家们越来越跟自己真正的生活产生巨大关联。

▲ 艺术家姜杰在现场发言

▲ 艺术家宋冬在现场发言

▲ 艺术家隋建国在现场发言

▲ 艺术家展望在现场发言

本次研讨会不仅是对《1994:日常·奇观》展览的学术延伸,亦为中国当代艺术史研究提供了崭新视角。在其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碎片的拼图游戏,更是一场关于艺术本体论的哲学探险。这些跨越代际的对话,在展厅的日常物与全球化的奇观之间织就了思想的经纬——艺术史书写从来不是单向度的考古,而是持续生长的根系,在现实的裂缝中寻找养分的生命体。那些被体认的日常褶皱,终将在历史的复调中展开为新的星群,提醒我们:真正的当代性不在于追逐时代的浪尖,而在于在退潮的沙滩上,辨认出那些曾被淹没的贝壳里封存的潮声。

2019年,中欧北京校区在商学院界创新性地推出首个校园艺术空间——凹凸空间,先后举办“张光宇的大美术”、“吴大羽蜡彩艺术展”、“宗其香:光彩映京华”等一系列展览,为企业家群体提供了一个探索人文艺术的窗口和文化交流的平台。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展览现场,图片来源: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提供

(凤凰艺术 北京报道 采访/王家北 拍摄、剪辑/张红涛 编辑/dbk 责编/dbk)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