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卫国:我的“万历抗倭援朝战争”研究之路

本人涉猎万历抗倭援朝战争,尽管有不少年头,但对于拙著能够忝列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出版计划之中,仍颇感荣幸。在拙著出版之际,回顾既往的研究历程,深感既有偶然,又似有必然。

1994年8月8日,本人首次应邀前往韩国进修,参加由韩国精神文化研究院(今更名韩国学中央研究院)举办的为期两周的第二届“韩国文化研修班”(Korean Culture Program)。因韩方给所有进修生提供食宿和往返机票,解决经济负担,方使得我能够成行。在藏书阁图书馆中,我发现韩国史家李炯锡煌煌两巨册《壬辰战乱史》(1967年初版),内心即刻被触动。当即打开封面,赫然发现当时韩国总统朴正熙的题签“天下虽安,忘战必危”八个大字,甚为感慨,深感这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于是开始有意识地收集资料。尽管当时连在餐馆吃顿饭的钱都付不起,还是特意将李舜臣文集《李忠武公全书》等资料复印带了回来。1995年10月,北京大学杨通方先生主持召开第一届韩国传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2007年更名为“中国韩国学大会”,已历二十一届,由中国各高校韩国学研究中心轮流主办),本人就以那些资料为据,写成《陈璘与李舜臣》一文,在会上宣读,这是本人参加的第一个韩国学会议,也是我第一篇关于这场战争的论文,从此开启了这一课题的研究之路。

1996年元月,本人去香港科大攻读博士学位。经过一番思考,博士学位论文选定研究朝鲜王朝尊周思明问题。万历抗倭援朝,将丰臣秀吉的侵略军赶出朝鲜半岛,被朝鲜王朝视为“再造之恩”,成为朝鲜王朝后期高举尊周思明大旗的重要动因;更是肃宗国王在明朝灭亡六十周年的1704年,在昌德宫后苑修建大报坛最直接的原因。围绕博士论文,本人探讨过朝鲜宣祖国王在战后为纪念明朝东征将士所修筑的许多祠、庙以及所立的碑,稍涉本课题的研究,也进一步增进了了解。此后虽然一直在从事其它课题的研究,但一直没有放下研究这场战争的念头。2009年9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举办“郑天挺先生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暨中国古代史高层论坛”,本人宣读论文《中朝视野下两个形象迥异的杨镐》,从而真正开始明东征将士群体的研究。十余年来出席了一系列国内、国际学术会议,与一批海内外同道商榷论辩,更加深了对这场战争的认识。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在榎本涉先生支持下,本人前往京都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访学一年,潜心研究本课题,搜集了很多日本资料,并撰写数章,才使得本书最终成编。

本书稿承蒙山东大学陈尚胜教授、南开大学姜胜利教授大力推荐,承蒙三位匿名审稿先生的精心审阅,才得以忝列中国历史研究院的出版计划,谨此深表感谢!有关章节已经在相关杂志刊出,特此感谢《史学月刊》、《南开学报》、《古代文明》、《人文杂志》、《新亚学报》、《域外汉籍研究集刊》等相关编辑。现在汇编成册,对各章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第一章是新写的文稿,第八章则全部重写,使书稿内容能够相对完整。

在本书出版之际,要一如既往地感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与香港科大人文学部诸位老师。我在多次学术会议与海外访学中,曾向诸多先生请教,获得多方帮助,如北京大学杨通方教授、中国社科院万明教授、山东大学陈尚胜教授、江西师大方志远教授、中国社科院历史所杨海英教授、浙江大学王勇教授、南京大学孙江教授、中山大学魏志江教授、宁波大学郑洁西教授、南开大学刘雨珍与刘岳兵教授等,以及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榎本涉教授与刘建辉教授、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许南麟教授、京都大学夫马进教授、韩国高丽大学金璟绿教授、韩国庆北大学洪性鸠教授、大阪经济法科大学伍跃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卜永坚教授等,谨表谢忱!

谨此感谢中国历史研究有关工作人员以及社科文献出版社赵晨、梁赟编辑的帮助,他们认真细致的工作为本书增色不少。本书“绪论”部分与研究生孙中奇联名发表过;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生吴东铭同学协助校对全书史料,亦表示感谢!本书只是本人研究这场战争的阶段性成果,对明朝将领的研究也还有进一步深入拓展的必要,今后将继续努力,期待将来有机会完成全方位考察的东亚视野下万历朝鲜之役研究。

孙卫国

2020年4月8日初稿

2020年9月18日修订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