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价60%!存储芯片,重磅

存储芯片市场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涨价风暴! 三星电子刚刚将部分内存芯片价格较9月份上调了高达60%,32GB DDR5内存条直接从149美元飙到239美元。 这场涨价潮的背后,是AI技术的爆炸式增长,导致高端存储芯片供不应求。 华强北的商户们惊呼,内存条现在成了“硬通货”,价格一天变三回,有商家囤货压着不卖,纸面身家轻松涨了上千万。

11月13日,铠侠控股发布第二财季财报,调整后净利润同比骤降超过60%,远低于市场预期。这份难看的成绩单立刻引发连锁反应,西部数据股价跌5.39%,希捷科技跌7.31%,美光科技跌3.25%。 第二天,A股存储芯片板块开盘大跌,佰维存储、江波龙、普柔股份等多只个股跌幅超过10%。

就在同一天,三星电子宣布部分内存芯片价格大幅上调。 32GB DDR5内存模块的11月合约价涨至239美元,相比9月的149美元涨幅超60%。 16GB DDR5和128GB DDR5产品价格分别涨至135美元和1194美元,涨幅约50%。 三星此前还暂停了10月DDR5 DRAM合约报价,导致现货价格在一周内飙升25%。

半导体分销商Fusion Worldwide总裁Tobey Gonnerman透露,大型服务器制造商和数据中心建设公司现在根本拿不到足够产品,支付的价格溢价极其夸张。 铠侠业绩暴雷的原因被指向其与苹果的固定价格协议,在现货价格大涨时未能受益。

AI服务器的普及彻底改变了存储芯片的需求结构。 单台AI服务器对DRAM和NAND的需求是普通服务器的3倍到8倍。 应用于AI服务器的HBM(高带宽内存)、高容量DDR5 RDIMM内存及LPDDR5X内存成为抢手货。

HBM结合了垂直堆叠的DRAM芯片和超宽数据通路,为AI工作负载提供最佳性能平衡。 SK集团证实其HBM产品两年产能已被全部预定。 TrendForce数据显示,2025年全球HBM产能仅能满足60%的需求。

AI训练需要处理海量数据,对内存带宽和容量要求极高。 这使得高端存储芯片供应紧张局势加剧。 三星、SK海力士等原厂将产能优先分配给AI相关产品,导致消费级产品供应减少。

存储芯片涨价效应正从上游原厂向终端消费电子传导。 三星、美光等巨头明确宣布停产DDR4等低利润产品线,将产能集中用于高端存储芯片。 全球DRAM市场近95%的份额被三星、SK海力士、美光三家掌控。

下游智能手机厂商已经感受到压力。 红米K90标准版12+256GB版售价2599元,而12+512GB版达到3199元,价差高达600元。 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公开表示,存储成本上涨远高于预期,且持续加剧。

电脑内存条价格同样飞涨。 搭载国产长鑫存储芯片的64GB内存条从4月的1000元出头涨至11月的4200元。 渠道商反映,目前拿货困难,部分型号需要加价才能买到。

国际存储巨头的涨价策略为国内企业创造了发展空间。 2025年第一季度,长鑫存储与长江存储季度营收均突破10亿美元大关。目前中国存储芯片自给率已从2023年的5%提升至18%。

长鑫存储是国内唯一实现通用型DRAM大规模量产的IDM企业,其LPDDR5性能接近国际水平。 长江存储通过自主研发的技术架构绕开部分国际专利壁垒,在3D NAND领域实现技术突破。

A股存储芯片概念股表现亮眼,18只个股年内涨幅翻倍。 10月以来,存储芯片板块获融资资金净流入28.58亿元,19股获得融资净买入均超过1亿元。 国内存储企业正加速技术迭代和产能扩张。

存储芯片市场的供应紧张局面在现货市场表现得尤为明显。 TrendForce报告指出,受合约市场强势拉动,NAND现货市场氛围进一步升温。中小型买家难以通过原厂取得货源,转向现货市场采购的需求明显增加。

现货供应相对稀缺,持货商普遍看好后市走势,延后出货、惜售情绪浓厚。 这导致成交量有限但价格持续上扬。 闪迪此前大幅调涨NAND闪存合约价格,涨幅达50%,引发整个存储供应链震动。

北美大型科技企业担心NAND价格飙升,已开启恐慌性囤货。 部分供应商明年NAND供货量已被抢订一空。三星电子、SK海力士和铠侠公司等正在谋划推动NAND价格进一步上调。

存储原厂的减产策略加剧了供应紧张。 Omdia数据显示,三星今年的NAND晶圆产量目标从去年的507万片下调至472万片。 铠侠也将年产量从480万片调减至469万片。 SK海力士NAND产量从201万片降至约180万片。

AI服务器存储产品的紧缺程度尤为突出。 第四季度上游原厂仅对科技龙头或一线云厂商提供报价,DDR5几乎完全没有释放产能给其他一般客户。 存储市场已完全进入卖方市场,客户需要接受更高的价格和更长的交货期。

华强北市场的商户们面对这波行情心态复杂。 有商户提前囤货,库存价值翻了几倍;也有商户因价格过高不敢进货,生意反而难做。 存储芯片的涨价潮正在重塑整个电子产品供应链的生态。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