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来拉萨旅行,一定要像个当地人一样,才能感受到拉萨这座城市的魅力。比如我常去仓姑寺茶馆,找个靠窗的位置,足以能让窗外的阳光洒落在我的身上,然后点一壶酥油茶或甜茶,再来一份炸土豆条或藏面,就这样晒着太阳,喝着茶坐一下午。
在这段时间里,要么看一本书,要么静静看着周围的人和事,要么和同桌的藏族人一起聊天。然后趁傍晚霞光万道,跟随着朝圣者的步伐于八廓街上沿着转经道或以转经的虔诚,或以散步的心态,慢慢去感受这座旅游城市中所蕴含的生活时光。
直到这一天,当我第七次站在这海拔3000多米的城市之上,于街头暴走时,发现了一处令我倍感亲切又意外的场景。那是从拉萨赛马场往扎基寺的一段路上,强烈的阳光照满着大街小巷,街头的一排茶馆一眼望去就知道是藏族人所开,不论是装修风格还是喝茶氛围都十分具有藏式风趣。
坐在太阳底下或屋内喝茶的人,自然全是藏族人,他们一边晒太阳,一边聊天,还有的围在一起打麻将,这和我极为喜欢的仓姑寺茶馆完全不一样。
早些年的仓姑寺茶馆,还没有搬离寺院(一开始它和仓姑寺紧挨一起,茶馆后门直通寺院院落,前门与寺院前门排列)时,虽说普遍是为藏族人,但游客也不多,那些慕名而来或是突然撞见走进来的游客但凡坐下喝完一壶茶,都会被仓姑寺茶馆的氛围所吸引。
这份吸引大概正是俗世与佛门仅一墙之隔吧,且茶馆里的工作人员全是修行者,藏语称之“觉姆”,与尼姑名称的对象一样但情感不同。本该远离尘世修行的觉姆们,却在茶馆里为俗世中的游客忙活着。
这对游客而言,是一道非常不可思议的景观,也使得很多游客特地钻进巷子里,要么一路导航要么一路问人也要走进这里。
但从仓姑寺茶馆搬离之后,虽与仓姑寺不远,可由于地理位置的改动令游客发现环境变化的差异令他们感到不适。很多人曾和我说,现在的仓姑寺茶馆没有以前有感觉了,那种氛围已经不那么强烈或已经消失了。
在我前后去过四五次之后,发现游客确实少了许多,但藏族人依旧很多,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一次我的边上坐着一个藏族老人,他点了一壶酥油茶,接着一直在诵读经书,直到诵读了一半,他才想起身前的那壶酥油茶。有时候也会见到几个喇嘛也来喝茶。
从一间茶馆的位置变化深刻感受到,融入当地人的生活氛围是千万不能有旅游心态的。而从赛马场往扎基寺的那段路上,所见的一排茶馆使我这种想法更为强烈。有些茶馆门前哪怕没有人,只有几张空荡的桌椅板凳,但仅仅如此就已经令我察觉到如果我现在坐下来,那么旅途一定充满惊喜。
这种惊喜是源自于精神上的满足,不论是刹那间的收获还是长久性的享受。当你看到那些藏族人在午后的下午,什么事情也不做,就只是茶喝聊天晒太阳,有些年长的藏族人还会一边转动着手里的珠子,内心就倍感充足。
在这远离市区的街道上,没有往来游客的纷扰,没有旅游景点区的闹腾,更没有文艺书店伴手礼商铺精致小店等等。二月春的阳光下,空气里流动着甜茶的芳香,耳畔传来虽是听不懂的藏语,却能明显感觉到他们的精神生活的富足和欢乐。
这教我感到羡慕,也因此更佩服那些留在拉萨生活或工作的人们,他们当中有些人一开始也跟我一样只是路过此地的游客,但最后选择留了下来,享受着海拔3000多米的的阳光,每天目睹者着朝圣者的身影,想去看风景的时候,就会驱车前往西藏更深处,我往往从他们嘴中听到一些我从未去过的地方,比如亚东。
亚东这个地方,我最早是从《天·藏》这本书中得知,后来一直计划着这里,由于旅游路线并不太成熟,游客去得并不多,但去过的人都跟我介绍那里与不丹接壤,到了五六月份就会有个交易市场等等。但我想去,目前仅仅是因为一座东嘎寺。
只是我想等到有一天我真去了,它对我的吸引力一定是远远超过了东嘎寺。就像我突然在街头发现了一排茶馆,所见的藏族人的午后生活就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我在仓姑寺茶馆所发现的惊喜。
子曰:“温故而知新” ,将这句话用在一座城市上也颇为适合,反复游走在这座城市的中心和四周,所发现的人和事或物是那么的不一样,也使人产生的新的思考和情感,肉眼所见的东西也渐渐不那么表象。
只是就我自己而言,如果不留下来与他们生活在一起,我能理解的或看到的可能还只是游客心理吧。所以,为了达到内心的追求,只能“温故知新“,然后不断接触,不断发现,不断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