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淮安:从“淮水安澜”到“幸福河湖”

“全长162.3千米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已正式开工建设。”近日,在洪泽湖二河闸,淮安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服务中心总工程师刘松兴奋地说。作为工作33年的“老水利”,刘松深知这是淮安市水利建设中又一个里程碑式工程。多年来,淮安市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在治水、管水、用水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治水有力,构建“六横两纵五湖”水系

淮安境内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水域占市域面积的四分之一,洪泽湖、白马湖、高邮湖、宝应湖等镶嵌其中,大运河、里运河、盐河、古淮河等穿城而过,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特别是洪泽湖,承接淮河上中游15.8万平方公里的来水。洪泽湖大堤保护着淮河下游2000多万人口的安危、3000万亩耕地的收益。

淮安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服务中心总工程师刘松介绍淮安水利建设情况。

淮安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服务中心总工程师刘松介绍淮安水利建设情况。

“由于极为特殊的区位,淮安大地不断掀起治水高潮,淮安成为江苏治淮最前沿、南水北调东线输水主通道、民生水利主战场。”刘松说,近年来,淮安市连续11年实现水利投资30亿元以上高位运行。持续加大向上争取,已连续三年获得省级以上资金10亿元以上。淮安水利建设投资先后2次获得省政府真抓实干督查激励通报表扬,先后创建成国家生态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

据介绍,淮安市委书记陈之常先后多次通过现场调研、召开会议等方式指导洪泽湖治理保护工作。市长史志军多次听取专题汇报,对洪泽湖上住家船、餐饮船整治、环湖道路建设、市级奖补资金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淮安相继推进一系列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涵闸泵站更新改造以及一大批重点洼地治理工程,基本消除 “治淮老三项”的险工患段,流域性堤防全面达到百年一遇标准,区域防洪除涝标准显著提高。推进淮河行蓄洪区及淮河干流滩区居民迁建工程,完成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建成8个“美丽库区、幸福家园”。加强防汛信息化建设,成功推出城区排涝泵站智能控制及易积易涝区域实时监控系统、智慧防汛系统、农村基层防汛预报预警系统等。

淮安市先后兴建大中小型水工建筑10万余座,淮河入江水道整治、分淮入沂整治、洪泽湖大堤除险加固等三大流域性治淮骨干工程圆满收官;黄河故道水利综合治理工程顺利完成;淮河行蓄洪区及淮河干流滩区居民迁建工程等取得突破进展。流域防洪、区域治理、中小河流治理、城市防洪、大中型病险水库和闸站除险加固、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水利规划得到积极推进落实。目前,淮安市已初步构建了“六横两纵五湖”的骨干水系总体格局(“六横”:淮河干流、淮河入江水道、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古黄河、盐河;“两纵”:京杭运河、二河—淮沭河;“五湖”:洪泽湖、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里下河湖群),形成了门类齐全的水工程体系,在设计标准下实现“洪水防得住、涝水排得出、用水供得上”的目标。

管水有方,打造人水和谐绿色高地

淮安地处淮河流域下游,京杭运河纵贯全境,三大水系在此交汇,四大枢纽日趋完善,江淮沂水互调互济,南水北调东线通道,地理位置特殊,水利地位重要。近年来,淮安市出台了地方法规《淮安市古淮河保护条例》和政府规章《淮安市地下水资源管理办法》《淮安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对涉水行为作进一步规范。同时加大科技赋能,以管理体系、手段的智能化、信息化、现代化为目标,强化人、财、物投入,积极引入大数据、物联网、移动应用等先进技术和理念,将治水工作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原动力,着力在治水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与实践。小型水利设施“五位一体”管护改革,入选“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

淮安水上立交水利工程。

淮安水上立交水利工程。

淮安市在全面建立“双总河长”与“领导小组+河长办”的基础架构上,在全省率先建立河湖长、断面长、网格长“三长一体”同步实施机制,首创“一河长两助理”协调推进机制。市县乡村四级5500余名河湖长累计巡河履职15.3万人次,交办、整改问题3.4万余件,集中解决了一大批涉河涉湖“疑难杂症”。

扎实开展“两违”“三乱”“清四乱”整治、河湖生态修复、水环境整治提升等专项攻坚行动,清除各类违章设施、种植等605.5万平方米;实现洪泽湖淮安水域采砂船“清零”目标;洪泽湖水域内的3618条住家船、30条餐饮船整治实现“两年任务一年基本完成”。积极修复河、湖、库、湿地等水生态系统功能,全面构建河湖健康的水生态保护体系。河湖长制工作荣获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通报表扬。

在100条生态样本河道基础上,从水安全保障、水资源优配、水环境宜居、水生态健康、水文化传承等方面入手,重点围绕骨干河湖,高标准打造淮安“六横两纵五湖”幸福河湖大格局。至2035年,淮安市河湖将总体建成“河安湖晏、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文昌人和”的幸福河湖体系。目前,已率先打造淮河入江水道金湖城区段、涟水县五岛湖等“幸福河湖”样板。

淮安市水利部门突出生态优先理念,以河湖库保护、水资源节约、水安全建设、水土保持为重点,充分发挥淮河流域下游水资源调配中枢之作用,强化连南贯北、承东启西水利枢纽之地位,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严格实施“三条红线”控制管理,全面开展饮用水源地达标建设和备用水源地建设、南水北调清水廊道建设等工作,供水安全格局进一步巩固。

用水有效,建设美美与共幸福水城

淮安市按照“江苏要打造丰水地区节水典范”目标要求,持续加大对再生水及雨水利用等工程和技术措施的投入引导力度,形成了富有成效的节水减排和非常规水源利用激励机制。大力实施国家节水行动,先后创成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各县区实现国家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全覆盖。突出“水”这一生态禀赋优势,全力呵护绿水青山,扎实推进兴水富民,奋力建设江苏绿色发展先行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引领区。

淮安市重点水利工程。

淮安市重点水利工程。

突出“水”这一生态禀赋优势,淮安市全力呵护绿水青山,扎实推进兴水富民,奋力建设江苏绿色发展先行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引领区。落实水生态环境保护网格化管理,积极开展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建设。全面加强湿地保护,促进河流、湖泊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全面形成人水和谐、河湖健康的水生态保护体系。完成里运河、大运河、古淮河、盐河等主要河道水环境治理和水景观提升工程,清江浦区入选全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全省唯一。通过清淤疏浚、调清引活、控制养殖、生物修复、湿地恢复等综合措施,修复河、湖、库、湿地等水生态系统功能,白马湖、洪泽湖、高邮湖水质逐渐改善,古淮河、白马湖等湿地相继建成,生物多样性不断提高。

按照“因水而美、由美而富”的发展路径,扎实开展“水利强基富民行动”,积极进行水利产业化实践,结合市委市政府“1号工程”——淮安大运河“百里画廊”建设,通过行业联合、产业融合、项目整合,全力打造一批水利高质量发展精品示范工程。分类分级做好划界确权、综合整治、生态保护等工作,开展河湖岸线资源集约利用试点探索,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资本变资金”,有力服务乡村振兴。

近年来,淮安市大力实施大运河百里画廊战略工程,做好淮安特色水文化的挖掘、传承、弘扬文章,精心打造清晏园、清口枢纽等重要点位,着力打造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水文化集中展示窗口。清晏园创成全国首批国家水情教育基地;先后创成10个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数量位居江苏设区市第一;围绕“一河一湖一园一线”,建成白马湖生态旅游度假区、西游记文化体验园、里运河文化长廊、里运河清江浦1415街区、河下古镇影视基地、萧湖景区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数十个水文化项目;编制《淮安市水情教育读本》,公布淮安水利遗产名录,出版《淮安水故事》《北门桥》等水利图书;网络、电视、广播、新闻出版和教育等媒介共同发力,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宣传淮安独特水文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