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历伊拉克战争的报道员贾迈勒

参考消息网3月26日报道(文/凡帅帅 董亚雷)不出差时,办公桌上的电脑就一直开着,键盘旁堆着纸,随时写写画画、敲键盘,晚上12点以后睡觉,手机提示音量开到最大……这是65岁的新华社伊拉克籍报道员贾迈勒坚持了逾21年的生活和工作习惯。

虽然过去了20年,但是改变伊拉克命运的那一天,在贾迈勒的脑海中依然清晰如昨。

2003年3月20日天亮前,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空袭警报和轰炸声突然传来。贾迈勒迅速抄起海事卫星电话向编辑部发出快讯,在全球各大媒体中率先报道伊战爆发。

“因为预料到随时会有爆炸,所以当时还没睡。我站在楼顶,看到巴格达的天空被防空炮火点亮……”贾迈勒回忆起那个“黑暗”的黎明,“当时就意识到历史的转折点来了。没想到自己成为见证者,那算是我作为新闻工作者的幸运,却也是作为伊拉克人的大不幸。”

20年前,美国以存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对伊拉克发动军事行动,随后20年无休止的动荡与不安笼罩在伊拉克人民头上,让这个文明古国满目疮痍,深陷战争泥淖。

2003年伊战爆发、萨达姆政府被推翻,导致约20万至25万平民死亡;2006年伊拉克爆发大规模教派仇杀,10月份遇害平民达到上千人;2014年恐怖组织“伊斯兰国”一度攻占伊拉克近三分之一国土;2019年10月到2020年初,伊拉克爆发全国性抗议,造成500多人死亡……这些重大事件贾迈勒均参与了报道。

让贾迈勒至今仍心有余悸的一次经历发生在2006年。当时他乘坐的小型巴士被美军和武装人员的交火困住,迫击炮和机枪的火力近在咫尺,车一时开不走,只能听天由命。

“既是旁观者,却也是当事人。当自己亲身体会到书上记载的国家兴衰时,感受完全不同,”贾迈勒说,在屠杀、枪击、爆炸频发的年代,“大家很容易成为伤亡的一分子。但凡在错误的时间和错误的地点发生这些惨剧,(我的)一切就结束了。”

战争的伤痕不仅存在于他的记忆中,更时时刻刻存在于眼前、身旁。每每路过巴格达市中心的拉希德大街,贾迈勒都会感到一阵恍惚。曾几何时,这里非常繁华,遍布电影院和工艺品商店。但自伊战爆发以来,店铺消失、街道失修,“街道两旁楼上的窗户很多都烂掉了,因为战争和冲突,店主或死或逃,也就没人修理”。

贾迈勒说,伊拉克在战争前后差别巨大。战后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秩序都崩塌了。在他看来,对于美国人所讲的“民主”,战前一些伊拉克年轻人觉得新鲜,也想摆脱国际制裁,所以听信了美国的宣传。“结果实行‘民主’这么多年,真正的输家似乎是穷人,他们饱受屠杀、恐怖主义、贫困、失业和腐败之苦。”

通过多年观察,贾迈勒认识到,美国的入侵导致伊拉克原有的政治社会结构彻底崩坏,造成多年来伊拉克政局不稳、治理不善和经济建设步履蹒跚。

今年是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20周年,当地年轻人还了解那场战争吗?

贾迈勒说,美国在中东搞所谓的“民主试验”,让伊拉克人不幸成为试验品,余毒延续至今;但更令人担心的是,现在不少伊拉克年轻人并不了解伊战前后发生了什么。“尤其是那些羡慕西方发达社会、被西方媒体影响的年轻人,他们不了解战争因何而起,所以我要努力告诉他们真相。”

“伊拉克人的悲剧,希望在任何地方都不要重演。”贾迈勒认真地说。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