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的隐喻性

八大山人绘画作品里的隐喻性是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的创新。我们单从他画里的鱼和鸟的形象说起,这些鱼和鸟用笔简略,通常整幅画只画一个简单的形象,逸笔草草,但神态非常生动,传达出一片宁静的氛围,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而且这些生物都有像人一样富有感情的神态,所以有人说他画中的鱼和鸟翻起的瞳子表现了一种不屑的神态,是为了表达他悲愤的心情。但是我觉得,这些鱼和鸟并非都是白眼看人的,这些鸟或鱼给人的感觉有的在沉思,有的在睡觉,有的在发问给人展示了生物多情善感的一面,这种艺为心声的表现手法,是他体味人生酸甜苦辣后静悟人生的体现。他的画引发我们关注这些生物的生存状态,思考万物共同的大寂寞,关注宇宙真道并反思人生,给人们带来各种真善美的感受和启迪。他的山水画也是用至松之笔自由轻松的挥洒出的一幅幅洁净、空旷、让人心抬的景象。他的树无需细致刻画,树叶稀疏而精致,树形奇特而孤傲,山体明朗而清新,给人一种淳朴、天真、宁静、悠远、脱俗的感觉,仿佛把人带到了超凡脱俗的境地。八大山人绘画作品独特的隐喻性风格还表现在他题画诗的风格上,他的题画诗不同于一般题画诗的特点是:他别出心裁地运用旁敲侧击、嬉笑谩骂、雅俗共赏、引用典故等各种方法,这使他的题画诗委婉细腻、耐人寻味、不拘一格、清新脱俗,和他的画相得益彰。

八大山人的《孔雀图轴》图中题诗曰:“孔雀名花雨竹屏,竹梢强半墨生成。如何了得论三耳,恰是逢春坐二更。”画面上的两只孔雀的造型非常的奇怪,撅嘴瞪眼,一幅不可一世的样子,鼓起的腮帮又好似吹胡子瞪眼,拖着几根快要掉光的毛,分别站在两个近似椭圆形的石头上面耀武扬威。有学者认为这幅图是为了讽刺当时的江西巡抚宋荦,因为“考明当八大山人在康熙二十九年春天绘此《孔雀图》时,不但他本人因寓居南昌而与当时的江西巡抚宋荦同处一地,而且图中的两只孔雀也正是宋荦署中所养”,“宋荦在康熙二十七年以后做江西巡抚时,他的帽子后面所拖的那支翔毛,在当时原来是被称作孔雀翔的。而且“所谓的花翎,实际是不过是一根孔雀羽毛”,因为是皇室所赐而显得高贵。“以如此一个为清政府卖命的清朝显贵,又复长袖善舞,宦囊充盈。〔”的人定是为八大山人所鄙夷的。而“雨竹”即斑竹,而宋荦家据说也有斑竹,宋苹还有《竹屏》一诗;而“三耳”的典故有《空丛子》中的《臧三耳》,“臧”是一个奴才,说他有三耳因为他特别的听主人的话,像是比正常人多一个耳朵一样。民间形容小偷是“三只手”也是这个意思,那么八大诗里的“三耳”应该也是讽刺那些唯命是从的奴才的可笑嘴脸。崔自默在《八大山人》一书中说“逢春坐二更”是:“喻虽春风得意,日子终不可长”的意思,而有些作者评论认为喻指那些为了巴结讨好皇上,在二更天就等着上朝面见皇上的官僚形象。据说,五更即三点至五点。

“更”在古代为夜间时辰,一更为19-21时,二更为21-23时,三更为23-1时,四更为1-3时,五更为3-5时。而八大山人说的二更就是晚上9点到11点了,五更天才亮,那些官僚坐二更不是为了讨好呈上,就是不睡觉为主子卖命办什么坏事,不管怎样,反正有了“如何了得论三耳”一句,我们很容易就想到,下一句是用讽刺意义来解释“如何了得”的。

邵长蘅的《八大山人传》描述:“贵显人欲以数金易山人一石不可得,或持凌纟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袜材。”张山来所编的《虞初新志》收录有陈鼎著的《八大山人传》,张山来在传末有践语:“予闻山人在江右,往往为武人招入作画,或二三日不放归,山人辄遗屎堂中,武人不能耐,纵之归。后某抚军驰柬相邀,固辞不往,或问之,答曰:“彼武人何足较,遗屎得归可矣。今某公固风雅者也,不来见我,我岂可往见哉?”从这些传记的记载可以看出八大山人为人光明嘉落,不与权贵妥协,不为五斗米折腰,这样来说他为宋荦作画的可能就比较小了,而这幅有明显的爱憎倾向的《孔雀图》很可能就是用来讽刺宋苹一类的清朝官僚显贵的,以不可一世的孔雀形象隐喻官僚显贵仗势欺人与奴才本色,那么孔雀尾巴的几根不整的领毛可能是隐喻那些官僚帽子后面的花翔,而危石可能隐喻这些奴才自身也伴君如伴虎,随时有滑下来的危机,或者是隐喻清朝的江山不稳,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孔雀的上面又罩着一层危石,危石下面长着见不了阳光的名花和不见竹节的竹叶,名花或许正是隐喻他们的富贵生活背后都是见不得阳光的“墨行”,而儒名墨行正是为君子所不齿的。竹叶无杆被有些学者认为是讽刺那些没有气节的人,所以这幅《孔雀图》的隐喻性就不言而喻了。八大山人利用隐喻来表现讽剌的内涵,灵活运用了绘画表达思想的功能,既达到了对作威作福的达官显贵的鞭抵,又实现了绘画作品本身的欣赏价值,令人耳目一新,同时也可以保护自己免受文字狱的影响。可谓是一石多鸟,使人不得不赞叹八大山人的高明。

另一幅八大山人的《双鸟图轴》竖幅的画面大面积空白,只在画面中间安排两只笔墨聊聊的鸟,看那鸟的大小和形状,以及鸟嘴下面的雀斑,我们可以认为这两只鸟是麻雀,画面左上方题有:“西洲春薄醉,南内花已晚,傍着独琴声,谁为挽歌版?横施尔亦便,炎凉何可无,开馆天台山,山鸟为门徒。”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扦情诗篇《西洲曲》描写了一位少女从春到冬,时时刻刻思念着自己的梦中情人。

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那么如果八大山人的“西洲”是《西洲曲》里的“西洲”的话,第一句话就可能是说青年时的美好时光很快就过去了;唐朝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有“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解释为:兴庆宫和甘露殿处处萧条长满秋草,宫内满台阶的落叶长久不见人扫。“南内”指的是兴庆宫,兴庆宫是玄宗和杨贵妃常年享乐的地方,杨贵妃死后,玄宗一度的非常思念她,睹物思人,秋天的南内里一片萧条的景象也象征着玄宗悲凉的心。“南内花已晚”里的‘南内’如果取的是白居易的《长恨歌》的‘南内’,那他的意思应该也和长恨歌里的意思相近,就是说过去的繁华已经一去不复回,花也要凋谢了。此诗是八大山人69岁时写的,可能隐喻着对自己青春美好时光短暂,时光悠悠己到暮年的感慨;“傍着独琴声,谁为挽歌版?”,琴声独奏挽歌进一步表现内心的孤独惆怅;“横施尔亦便,炎凉何可无?”则是说任蛮横的欺压向我袭来,我知道世界本来就是有很多世态炎凉,安慰自己不要惆怅与惧怕;“幵馆天台山,山鸟为门徒”,天台山’一般是佛教圣地,幵馆天台可能是说八大山人想在圣地为世人传法,“山鸟为门徒”指图中两只单足而立,作平静思考、洗耳恭听状的山雀。应该隐喻着八大山人对人生的沧桑岁月的感慨,对万物有代谢的惋惜,以及对佛法的参悟等。

八大山人岁所绘的传綮写生册中的《西瓜》—图上面只画了两只放在一起的西瓜,并题诗:“无一无分别,无二无二号,吸尽西江水,他能为汝道。和盘托出大西瓜,眼里无端已着沙,寄语土人休浪笑,拨开荒草事丘麻。从来瓜瓞永绵绵,果熟香飘道自然,不似东家黄页落,漫将心印补西天。”首先看第一首诗第一句“无一无分别,无二无二号”,《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这句话的大概意思是说“道”是万物共同遵守的“一”,而“一”本身又由阴阳二气组成,二气相互作用又产生了另外一种东西,这样另外的一种东西又围绕着道的原理产生了万物。八大山人的“无一无分另,无二无二号”应该是讲“一”和“二”本是对立的东西,但没有“二”的对立,“一”也就没有比较了,没有“二”就没有第二可言了;普济的《五灯会元》里有:“待汝一口吸进西江水,万丈深潭穷到底。掠约不是赵州桥,明月清风安可比?”说明八大山人参禅悟道已经有了很深的体会,对世间的事理也慢慢参透,两个普通的西瓜确隐喻着世界的大道。第二首诗“和盘托出大西瓜,眼里无端已着沙,寄语土人休浪笑,拨幵荒草事丘麻。”和盘托出的西瓜作为丰收的硕果,让人欣喜,可为什么又“眼里无端已着沙”呢?这很容易让我们想到这硕果的来之不易,八大山人的坎河的人生道路中有多少心酸无奈;“拨幵荒草事丘麻”形容自己像陶渊明那样不去争名夺利,安心归园田居,自己耕耘。虽然艰辛但问心无愧。“从来瓜腿永绵绵,果熟香飘道自然,不似东家黄叶落,漫将心印补西天。”这首诗也是说辛勤耕耘后自然会果熟飘香,不像那些爱慕虚荣,却没有真本事的人,最后只能繁华落尽,一事无成,只有“心印”来为自己送终了。一幅西瓜图却表现了八大山人那么深刻的认识和真挚的感情,不能不说是八大山人辛勤学习,水到渠成“道自然”的结果。那么在这首诗的配合下,两个西瓜的隐喻性就可以一目了然了。

八大大人的《芋苏图》图题:“洪崖夫煩搰拙,拨尽寒灰手加额,是谁敲破雪中门?头举縛鸦以奉客。”“煩搰拙”指的是烧柴火,“拨尽寒灰手加额”说明洪崖老夫的坦率与朴实,没有一点做作与媚态,这参也正从侧面反映出八大山人原来的荣耀富贵,没有吃过洪崖老夫一样的苦;最后两句则是说这个人雪中送炭,洪崖老夫一样的苦;最后两句则是说这个人雪中送炭,为客人送来了急需之物,表明对老夫的感激之情。那么图中的芋苏可能就是洪崖老夫送给八大山人的救命粮,这个芋苏可能就隐喻着八大曾经遇到的苦难和他只寸善良人的歌颂。八大山人岁时题《墨花图》“尿天尿床无所说,又向高深辟草莱,不是霜寒春梦断,几乎难辨墨中煤。”此图边角构图,随意勾勒枝叶,然后又添加了浓淡分明的墨花,画面并无甚奇异之处,似乎不是很注意所画何物,只信笔涂抹,可以看出八大此时的画尚未形成比较鲜明的风格,也是在学习中摸索,不过己经有所成就,从“不是霜寒春梦断,几乎难辨墨中煤。”可以看出八大山人还是庆幸自己没有成为春梦的牺牲品,而是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这几幅画虽然没有他成熟时的作品个人风格明显,但是也可以看出他尚简的风格,画面单纯,通过题诗深化主题,使画面的隐喻性借助诗来表达。

经学家程廷柞在《清洗集》第十二卷中有《先府君行状》,里面写到:“八大山人,洪都隐君子也,或云明之诸王孙。不求人知,时遣兴拨墨为画,任人携去,人亦不知其贵。山人老矣,常忧冻援,府君客江右访之,一见如旧相识,因为之谋。明日投笔索画于山人,且遗以金,令悬壁间。雙云:‘世有代耕之道而后可以安其身。公画超群轶伦,真不朽之物也,是可以代耕矣。’江右之人,见而大哗,由是争以重资膳其画,造庐者踵相接,山人顿为饶裕,甚德府君,山人名满海内,自得交府君始。”这段话可以反映出八大山人作画态度认真。在此之前他应该已经有卖画的情况,他所作的《鹌剪图》,其中有一幅上面没有背景(图只有两只鹌鹁,一个在抬头发呆远望,神情严肃而失落,若有所思,一个正在注视地面,似乎在寻找什么。上面有题诗:六月鹌鹤何处家,天津桥上小儿夸,一金且作十金事,传道来春斗菜花。这幅鹌鸫图的鹌鹤和另外一幅有背景的鹌鸫的形象比较相似,有背景的那幅也是岁时画。“六月鹌鹤何处家,天津桥上小儿夸”一句应该隐含着他对自己被迫出家的悲切,而“一金且作十金事”则可能反映他觉得、自己画作的真正价值还没有人发现,“传道来春斗菜花”里的“菜花”是春天来临最明显的物候现象,“传道斗菜花”说明所传之道的可贵。可见八大是清楚自己画作的价值的,而他并不斤斤计较画的价钱,并确信会有真赏者出现。图中的神态拟人化的鹤剪的隐喻性就很明显了。

黄研旅题八大为他写的山水十一开上说:“八公墨妙,今古绝伦,余求之久矣,而无其介。丁丑春,得祓斋书,倾囊中金为润,以宫纸卷子一册十二,睡千里而丐之焉。越一岁,戊寅之夏,始收得之。展玩之际,心怡目弦,不知天壤间更有何乐能胜此也!因念祓斋文人,书既诚恳,八公固不以草草之作付我,如应江西鉴贾者矣。有真赏者其共为我宝之”。祓斋即是程廷诈的父亲程京萼,从黄研旅的一段话可以看出他对八大山人的画非常的欣赏,这正印证了八大山人“传道来春斗菜花”的自信。

八大山人岁所作的《枯梅图轴》一株梅花树,中干断裂,在断裂处又继续生长出一支开满鲜艳梅花的枝头,表现了美化树历经坎坷而不屈不挠,并绝处逢生,开出一支冷艳的梅花。它那曲曲劲节反映出了它在严寒、风霜、开出了鲜艳的花,这花自然幵的难能可贵,即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八大山人没有在诗里面这样直接赞美梅花,反而写了几首这样的诗:“分付梅花吴道人,幽幽翟翟莫相亲,南山之南北山北老得焚鱼扫(虏)尘。得本还时墨也非,曾无地瘦与天肥。梅花画里思思肖,和尚如何学采薇?”又写了《易马吟》:“夫婿殊如昨,何为不笛床?如花语剑气,爱马作商量。苦泪交千点,青春事事适王。曾云午桥外,更买墨花庄。”第一首诗里的“梅花吴道人”应该指的是吴镇,他号梅花道人,宋朝被元朝所灭后,他坚守对宋的忠节,不出仕元朝,这里通过吴镇的故事隐喻八大山人与吴镇相同的志向,不向清政府低头,并有坚决扫除虏人的志向。第二首“思肖”指的是南宋画家郑思肖,他也是一个忠于宋朝的移民,而“采薇”指的是伯夷和叔齐两位殷代移民宁死不食周粟的故事,这里同样是在隐喻他对大明王朝的思念。

而第三首《易马吟》里的易马是指《异闻集》里的酒徒鲍生用善四弦的女婢换外弟韦生的骇马的故事,这首诗写了一个薄情郎在想得到女婢时讨好她,在他另有新欢时就随意的抛弃她,表现出一种无情的嘴脸。这里隐喻八大山人对世间人情冷暖的无奈和对无情人的鞭策。

《荷花水鸟图》荷花被安排在了一个角落里,一只水鸟站在伸出来的荷柄上,目光呆滞而专注,似有所思,小鸟拟人化的神态表现出八大山人高超的绘画水平,他以自己的感情体察万物的感情,赋予画面形象以自己的思想感情,使画面形象具有隐喻性。上面题诗:“侧闻双飞鸟,归飞翼已长,日日云无心,哪得莲花上?”这不正是八大山人当时的心境吗?从此可以看出,“归飞翼”可能是说八大已经参透了人世间的大道,明了回归平静的道理,可是现实中却无法忘记心中的忧愁,所以他才在莲花上发呆,莲花象征着出游泥而不染,香远亦清。他对着莲花发呆可能就是寓意他用莲花般高洁的品质约束着自己,但仍无法彻底解脱,内心犹豫彷徨。

八大的《天光云影图册》图题诗:“春山无远近,远意一为林。未少云飞出,何来人世心?”图中山平缓低矮,无论远看还是近看都是很清晰的,天上萦绕着白云,怎么会有世俗之心呢?这正是八大山人理想的清净世界,外界的环境和八大山人的内心思想形成了契合和互相映照,何乐可及?

八大山人岁时画的这幅《秋花危石图轴》(图中的一棵小花含苟待放,然而却是生长在危石之下,石头明显的头重脚轻,有随时可能被摧毁的事态,然而由于秋花的存在反而增添了一线生机。我们可能想到的是秋花的生长条件的艰险,可是当我们退远了看时,就会看到石头是一位沧桑的老者探头思索的形象。这难道就是74岁的八大山人吗?这种图像的共生,让我们图秋华危石图若隐若现地看到了八大山人的沧桑面孔。

八大后期的花鸟画形象更加单纯,笔墨也更加通透简洁,“笔简形具”而成“逸品”,逸品在中国画品史上被视为最高品。清恽南田在《南田画跋》中说:“画以简贵为尚。简之入微,则洗尽尘滓,独存孤迥。”八大山人的简犹如诗一样,言简义丰,另外简本身就隐喻着“为学日益,为道损”的道理。《老子》第四十八章中说“为学益,为道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意思就是说人要不断充实自身学问,每天都有所进步。追求大道的人,要每天消减自己的欲望,一直到能顺其自然地看待一切,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八大山人的画就是这样,从繁到简,一花一木都纯任自然,即“常无事”,而表现出来的物象自然就和他的心灵很接近,所以鸟儿和鱼儿似乎都在认真地悟道,这正是八大自己的写照,表明他已体会到了万物包含相通的道。所以他的画面的简洁形式本身就隐喻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八大山人72岁时作的与石涛合装《花果图册》有一幅墨花,题诗是:“还将细笔作生涯,头面于今也不差。佯狂恃酒甘疯子,一去房州三朵花。”“三朵花”是宋朝的一个画家,宋鄭椿所作的《画繼》卷五列有此人:三朵花,房州人,许安世通判其州,以书遗坡,谓吾州有异人,常戴三朵花,莫知有姓名,郡人因以三朵花名之,能作诗皆有神仙意,又能自写真,坡作诗曰:“图画要识先生面,试问房陵好事家。”原来是通判许安世想要得到一幅三朵花的自画像,苏东坡为他作了一首诗:“学到无成鬓己华,不劳千劫漫蒸沙。归来且看一宿觉,未暇远寻三朵花。两手欲遮瓶裹雀,四条深怕井中蛇,画图要识先生面,试问房陵好事家。”《画繼》卷五列有:“甘疯子,关右人,阳狂塘污,嗜酒好骂,落泊于尘市中。酒酣耳热,大叫索纸,以细笔作人物头面,动以十数,然后笔如草书法,就全体,顷刻而成,妙合自然,多画列仙之流,题诗其后,传观即毕,往往毁裂而去。好事者藏匿仅存一二。豪富求之,唾骂不与。或经年不落一笔,故流传于世者甚少。一日忽别素与游者,归则熏浴题颂,掷笔而逝。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八大山人对三朵花和甘疯子洒脱不拘、不慕荣利的人格的敬重,以及对他们绘画水平的倾慕。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