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判官
今年的暑期档,可以竞争一下电影市场档期概念形成后最冰冷的一届“暑期档”了。
眼看着两部全明星阵容打造的电影近代史课连十几年前的票房纪录都赶不上,所谓的救市大片也成了个透心凉的人血馒头,听不到商业大制作定档消息的8月更是看不到什么前景。
电影市场一般,剧集也没有调起任何波动,没有几个人说得上现在几家卫视黄金档都在播什么,网络平台也没什么亮眼的播放量或讨论度。
连曾经一手打造出贺岁档概念的大陆商业电影先锋冯小刚,打造的人生第一部网剧《北辙南辕》,也成了这位“京城老炮儿”沉寂数年后的一发“京味哑炮儿”。
没有什么热搜,也没有什么讨论度。《北辙南辕》,如果不是点开几篇公众号广告,可能根本不知道开播了的一部剧。
小钢炮,这次哑火哑得很离谱。
可是点开第一集你就会发现,哑得好,哑得妙,哑得冯小刚也不敢再放炮。
这部剧,活该糊。核心的原因,也是近年来所有现实题材作品的核心病因——悬浮。这部《北辙南辕》,可以说,是集悬浮之大成。
仔细捋剧集的主创人员,也算是相当有份量的一张名单。
导演是内地三大导之一的冯小刚,编剧是曾写出过《激情燃烧的岁月》《青衣》的陈枰,摄影是提名过奥斯卡的赵小丁,美术是冯小刚的御用美指石海鹰,剪辑是资深剪辑师张为傈, 出品人、制作人也都是当代影视京圈的头号人物。
演员方面则有北舞出身的金晨、《奋斗》过的王珞丹、人艺出身的蓝盈莹、北电硕士啜妮和大一就通过《芳华》被冯小刚签下的隋源,客串和特出更是囊括了 刘晓庆、宋丹丹、朱时茂、徐帆等一批老明星们。
然而这一帮大拿们,集体从电影下凡来拍网剧,似乎以为自己玩玩票就能赚到热度,打造出来的品质,却连专做网剧出身的年轻人还不如。
虽然冯小刚并非靠视觉见长的导演,但是自《一九四二》中灰暗如地狱的灾荒画面、《我不是潘金莲》靠圆型画幅构建独特现代东方画卷和《芳华》中靠自然光就建立起具有时代气息的影像后,冯小刚至少还是个在电影视觉上颇有建树的创作者。
然而这部《北辙南辕》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电影感”,实际上因为从技术上就能显示的“悬浮”,连质感都没看出几分。
美术方面的悬浮是一目了然的,剧集中每一个人物的每一个生活场景,都带不出一丝有人在这里生活的痕迹。
《北辙南辕》的工作组人员可谓是非常认真,置景组搭好景道具组摆好道具美术指导验收完的一小时内,摄制组就已经入驻等待着冯小刚喊第一句“action”了,连给工作人员在墙面上留下一点污渍的机会都没有。
如果剧中的场景是某位演员或导演真实的住处, 他可能需要聘请一位247工作制的金牌保洁时刻打扫,才能保证画面里那种所有的一切都泛着光的酒店设计图的效果。
在这样的美术场景内,灯光组似乎也只好将金色与逆光发挥到极致,好让一尘不染的桌面墙壁能反射出京城最温暖的颜色。
因此,《北辙南辕》在视觉上始终保持着一种“流金岁月”般的暖色调。
这些不顾及剧情内容,莫名其妙的暖色调,与找不到暖色光源时就平平无奇的冷白色系画面 ,通过找不到逻辑的剪辑拼凑到一起,着实是令人对剧集的空间感摸不着边际。
面对这样的画面内容,不知道是摄影机本身还是掌机本人实在不好意思破坏,因此镜头的调度要么非常简单,要么就是没有,更不要提本来因为电影导演来执导所期待的电影质感了。
冯小刚缔造的画面内, 迎着朝阳泛着金色的北京天空、沐浴在温暖光照下的柳荫公园、公园内悠闲着度过退休生活的大爷大妈、那躺在祖辈传下来的南池子四合院内享受没有工作的小姐们、会所酒席上互相吹捧拜高踩低的各种高管们,组成了一幅令人哀叹奇异的画面。
就像北京每次开X就封路一样,只要把城市里角落中那些通勤需要几十公里的寄生虫们挡在镜头外,就好像真的只剩下温暖的红与清新的绿了。
至于故事与人物层面,冯小刚似乎在尝试着一种划时代的剧作技巧,不然很难理解为何本剧的情节设定完全背离了戏剧创作的基本原理。
按照正常的戏剧逻辑,为了让观众及时进入剧情节奏、被核心人物抓住,重要人物的出场往往是随着情节的展开而来,具有强烈的诉求。
然而, 在《北辙南辕》中,仿佛是摄影师一不小心把镜头放在那里,演员不慎走到了画面中心,然后就开始面对镜头诉说自己的情绪。
没有任何一个角色在出场时,观众知道她是为什么来,要做什么,要到哪儿去。
只是看角色突兀地展示自己的冷静、兴奋、欢快、愤怒、哀伤、无助、高傲等等情绪,你也不知这些角色的情绪从何而来,更不知道剧情进行到此刻到底要说了些什么事情。
演员们仿佛进入梅兰芳家的流水席,来了就是客,坐下来就能吃,根本还没有任何情节的推进,更遑论角色性格的塑造,就是一场场念叨着知乎体、中老年朋友圈、抖音梗、冷笑话、戏剧专业名词的对白戏和酒桌戏。
一场戏十几分钟的高谈阔论下来,观众仿佛进行了一场分不清对话者有几人的北京腔听力考试,面对选项也只认识ABCD。
在这种情况下,谈论演员表演得是否好已经没有任何意义了。
抛开这些技术层面造成的悬浮,其实对于冯小刚这群人来说,或许剧集中所展示的场景与事件内容,可能是无比真实的。
冯小刚尽可能地在把自己的血肉摆出来,告诉观众这些八卦文一般的场景就是真实存在的。
然而对于大部分观众们而言,冯小刚们的真实还是距离自己太遥远。
冯小刚还是想方设法地在靠近观众们的生活,比如设计了隋源扮演的陪男朋友进京读博的底层员工女孩,比如设计了蓝盈莹扮演的中戏毕业生毕业数年还只能混群演。
比如让内地文艺界鼎鼎大名的“不老神话”刘晓庆在剧中戴上灰白假发按照自己的真实年龄扮演“丫头”的奶奶。
然而假发始终是假发,就像剧中所谓的现实一样。隋源的角色生存的环境怎么看也不像是一个真实的普通家庭,中戏表本毕业生再惨也没有沦落到当群演的。
再灰白的颜色透过贴出来的发际线,也是一张花了几千万打造出来的“不老神话”脸,是观众一望即知自己无法企及的“神话”。
这种自以为是的真实,体现在剧集里,就形成了一种荒诞而别扭的恐惧感。
仿佛看《寄生虫》却没有宋康昊一家人的戏,只剩下富家人因为有钱而“善良”、而闲散的种种姿态,但到了结局,男主人还是被砍了,因为闲得没事干自找的。
而冯小刚动了这么大阵容搞出来这么一台“四不相”的剧,如今被骂,似乎也像是闲得没事干自己找事。
冯小刚作为导演的职业光辉,似乎停滞在《芳华》上了。
这部以大部分群众生活在内斗与资源短缺现状背景下,展示特殊群体依然具有美好芳华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式的电影,不仅创造了商业鬼才冯小刚个人的电影票房纪录,也创造了文艺片的票房纪录。
但仿佛到了山巅就只剩下下坡路一般,随着那件把昔日的一号女明星拉进小红书、微商行列的合同事件爆发,作为实质上的矛盾“责任人”,冯小刚的职业生涯也蒙上了阴霾,不仅相关的续集电影被束之高阁再无见天之日,冯小刚客串的电影也将他镜头删去,电影届的相关活动再无他的身影,资源相关的制作公司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商业危机。
时隔数年,冯小刚推出了一部充满爹味气息的纯爱电影《只有芸知道》。
这部看似清新,实则充斥着“从前慢,一生只爱一个人”等爹爹伯伯朋友圈主题文案思想的油腻电影,最终口碑票房两崩盘。
在这种情况下,冯小刚不得不另辟蹊径,走了如今越来越主流的网剧这条路。
这些曾经有过辉煌成就的导演,如今有这行业大佬保驾护航,用自己最熟悉的团队和内容,自以为就可以随便创造爆款。
然而距离观众越来越遥远的故事情节与自我认知,再也难现《甲方乙方》《不见不散》的效果,更难以制造出《大腕》《集结号》《天下无贼》《唐山大地震》《芳华》这些主题类型不同却很能打动观众内心的作品。
至于《没完没了》这样贴近普通百姓生活的作品,恐怕就此绝迹了。
冯小刚,曾经是最贴近普通观众的导演,如今,也是离观众最遥远的导演。
还是以《北辙南 辕》为例, 这几年网络上流传的段子对北京的宜居程度的嘲讽度越来越max,在北京停留过的人都震惊于北京的交通多不便利、空气多干燥、食物多难吃,
但是冯小刚的视野里,北京是永远笼罩着皇城暖光、一切都被这光滤得柔软干净舒适。
想必在冯小刚看来,北京确实是这么一个宜居的地方,不是因为宜居所以留在北京,而是因为有钱所以在哪都很宜居。
因此我们也应该感谢冯小刚,至少通过《北辙南辕》我们了解了,在北京还能这么过。
尽管他的镜头看似对准的还是普通人,实际上,心早已经放不下来了。
既没有张艺谋谦虚的心态,也没有陈凯歌高傲的天性,亦没有一众电影节导演在艺术方面的才能。
如果说做艺术的导演,需要背对观众才能保证独特与自我。那么做商业的导演,要始终保持身心皆在下,只有足够下沉,再搭配上专业的技术能力,才能收获足够多的观众青睐。
《北辙南辕》后的冯小刚,是否还能辙回正轨,真正放下身段,去呼吸真实的空气呢。
小刚老矣,尚能炸否?这话同样适用于跟他同代的中国导演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