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你还想上班吗?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篇帖子,帖主45岁,决定辞去多年的工作,回家躺平等退休。
出乎意料的是,没有人劝她重新找一份工作,坚持到退休。许多人在评论区倒起了苦水,诉说着工作带来的身心疲惫。
有的觉得自己已经失去了快乐的能力,去买东西呢,发现什么都不需要;在外面吃顿好的呢,发现不如在家自己做饭。
工作于她而言,带来的只有卡上的数字,但她早已提前进入无欲无求的状态。
消费欲望变低,上班也失去了唯一的价值,辞职的念头紧跟其后。
像她这样的,也不在少数。
有人说自己的精力体力已经到了极限,上班忙,下班也忙,提不起劲做任何事。
要忙着应付工作,要忙着回家鸡娃,24小时不停歇的生活严重透支身体,胃不好了,觉也睡不着了。
为了获得片刻的喘息,不少人选择了辞职休息。
在这之前,我们常常能听到有人强调工作对于女性的特殊性:
希望通过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证明自己有赚钱的能力;
因为妈妈、妻子的身份,不得不退出职场,留守家庭。
有了工作就能有一切,没有工作就意味着要过着掌心向上的生活,早已经成为了不少人的共识。
以至于大多时候,我们都会觉得保住工作,才能有一份稳妥的保障。
然而在她们身上,没有因为家庭难以兼顾的被迫退场,更多的是难以应对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选择暂时抽身。
工作似乎并不是中年女性的必需品。
我们只希望通过工作来实现个人价值,丰富自己的钱包,并不打算为了工作,而耗尽自己的精力和欲望。
不过,评论区的她们也少不了纠结:
希望熬到退休再躺平;
还有孩子要养育;
辞职后,想找到合心意的工作也很难。
工作于中年人来说,也是围城。还在上班的人想着休息,已经离职的人也总会有重返职场的念头。
怕承受不住养家的经济压力,怕在家无所事事虚度光阴,更怕自己早早退出职场,没有了竞争力。
哪怕是帖主本人,在兜里有不少存款的情况下,仍然会有些许惊慌,担忧迟迟找不到下一份工作。
毕竟,大多数人只是不想上班,不是想“没班可上”。
对于普通人来说,辞职是一场简单至极的权衡利弊。
影响身体健康了,就辞职。
耽误个人生活了,就离开。
曾经在后台收到一位43岁全职妈妈的留言。
她以前有一份不好不坏的工作,工资不多,足以满足温饱。倘若不因为照顾孩子,她或许会像同龄人那样,在职场中待到退休。
但自己的工资无法覆盖请保姆的花销,比起工作上的忙碌,自己的时间在家庭中更宝贵,后者也更需要自己。于是,她选择主动离开。
没有工作的日子里,她并没有感觉到轻松,只有无尽的迷茫。
每天照顾完孩子,就只能靠着短视频、八卦打发时间,即使天天上网,没有与外界脱节,她也逐渐跟不上其他人的话题。
等到了孩子上中学,过上寄宿生活之后,她更发现自己变得无所事事,其他人都在为生活忙碌着,而她买完菜只能在家里等着别人回家。
在没有尽头的无聊寂寞里,她想到了上班。
一开始的确不容易,阔别职场多年的她重新走上求职的道路,投出简历无数。
踩过宝妈兼职坑,交了不少智商税,最终试着摆摊卖烤肠打发时间。
家人都觉得摆摊不够稳定,丈夫也觉得她一把年纪了没事找事。
她也不知道这份工作能做多久,但她依然非常珍惜这个机会,钱多钱少没有关系,她起码找回了对生活的秩序感。
诚然,工作带给中年人的附加价值除了金钱价值之外,还有稳定生活的作用。
20岁毕业要找到体面工作,30岁要完成婚姻KPI,40岁要成为有家有事业的人生赢家,一旦没有了工作,也不再被家庭需要,便会产生“脱轨”的虚无感。
对抗虚无,唯有重建秩序。
有人选择回到工作的轨道,即使面临着职场的年龄歧视,也义无反顾重启中年人生。
有人选择给自己安排一些固定的事情去做,去阅读、健身……重新找回生活的意义。
当然,不上班之后,有人找回了工作的好处,也有人发现不工作也挺好。
papi酱曾经提到自己在毕业之后有过四年的待业期,她曾经试图去工作,但工作了一天觉得不满意就辞职离开,整天躺在床上看漫画、美剧。
这几年里,她和老胡两人也不富裕,一个人挣钱两个人花,发工资庆祝时只能吃人均四十的小火锅。
但她回忆起这几年,仍然觉得快乐。
“你自己冥冥之中会觉得那四年对你很重要。”
也确实如此,这四年的空窗期让papi酱找到了事业上的目标,做自己的短视频,成立公司。
倘若期间她选择进入一家公司,过上按部就班的生活,或许她未必有今天的成绩。
一个人过得好不好,其实与工作无关。
有了存款,就无需在意工作上的碎银几两;
有了热爱的事情,便不需要靠工作打发时间。
除开必须靠工作谋生的理由,更多时候是我们不允许自己停下来,必须做点什么证明自己有价值。
证明做经济独立的职业女性有价值,没有依附于他人生活;觉得为家人付出有价值,忙碌家务,照顾孩子才是好妈妈。
忙碌不停的结果,便是我们开始患上“休息羞耻症”,极力保证每分每秒都在做着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倘若其他人停下来,便觉得对方是坐吃山空的米虫。
倘若自己停下来,就开始了无休止的焦虑内耗。
我们总以为只有保住工作才能保住生活,但恰恰相反,工作只能带来稳定,改变命运是从不上班开始。
40岁的小蔓辞去工作四年,发觉自己的气色变好了,亲子时间也变多了。
她不再为了工作上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有了更多的时间跟孩子相处,去做自己喜欢的手工。
没有上班的时间里,她就去培养自己的爱好。
给自己的人生按下暂停键,在休息的时候去确认工作的价值,在离职的时候重新思考自己的未来方向。
正如一句话所说:
“我们需要的不是工作,而是活下去的生活模式。”
偶尔的停下来,才能让生活重归生活,让休息只是为了休息本身。
这几年,总能感受到身边人的一些焦虑。
怕找不到工作,生活全方位断供;
怕许多机会转瞬即逝,自己只能干等着长江后浪推前浪,成为被边缘化的中老年;
怕其他人家庭事业两全,唯有自己苦熬中年危机,负重前行。
四面八方的压力席卷而来,让我们多多少少都有患得患失的心态,其中年纪的增长更是我们无法解决的顾虑。
职场需要年轻人,但没有人能永远年轻。倘若没有在衰老来临之前抓住机会,便很难拥有重新站在场上的时候。
正因此,我们需要工作来证明自己仍然年轻。
但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介绍,2024年中国居民的期望寿命已经达到了79岁。
当我们被年龄困住,被职场困住,我们会觉得35岁是职场黄金期的尽头,你我能努力的最后期限。
当我们跳出工作的审视,便会发现,35岁还太过年轻,40岁正是人生下半场的起点。
还记得麦子阿姨吗?
说出“种完麦子,我就往南走”的时候,她64岁。
在这之前,她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前半生忙着务农和照顾家庭。
年轻的时候,她学过裁缝想开店,却从未实现。步入老年,她却走出了麦田,实现她所说的“向南走”。
她去了西双版纳,开启了“打工换宿”生活,在澜沧江边的酒店担任保洁员,日薪80元。
等结束云南打工后,她要“种完麦子往北走”。
她说西双版纳只是她的起点。
60岁,也不算什么。
中年以前,学会适应各类社会角色,追逐着事业成功和美满家庭。
中年以后,我们从生存焦虑到存在自由。
弗兰克尔曾经说过:
“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在任何境遇中选择自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真正活得通透的人,到一定年纪都会明白,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你做了多少,而在于你想做什么。
允许做不完美的自己,允许降低对工作、对家庭的渴求,允许我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不同的年龄段有重新开始的勇气。
生活的出路,远比我们想象中的多。
作者 | 微微
主播 | 夏萌,用我的声音温暖你的睡前时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