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包装纸”变成终身宝藏

参考消息网10月31日报道(文/朱崇珏)

说来好笑,我最早认识《参考消息》这份报纸,竟然是通过父母去街上赶集买来的咸鱼的包装纸。我的老家在鲁东南,那里离海边有一段距离。每年冬天,人们到街上赶集,路边的小摊到处是卖咸鱼的。而卖咸鱼的商贩,往往会用旧报纸把称好的咸鱼包起来。父母买回家,把咸鱼倒进锅里用油煎炸,而扔在一边的废报纸就会被我捡起来,如饥似渴阅读,那里面就有《参考消息》。那时候的《参考消息》每天还是四个版面,但内容却丰富多彩。

八十年代末我正读初中的时候,家里还没有电视机,而父母给我买课外书的钱又不多。于是,那些被他们扔掉的废旧报纸,我就会小心翼翼地拾起来。有的看完了,还会被我收藏。时间久了,我收藏了很多旧报纸,也从中学到了很多时政知识。一次期末考试,政治考了一道时政选择题,大意是问当时来华访问的苏共领导人的名字。许多同学不看报纸,当然不知道是谁。我恰巧几天前在一份《参考消息》上看到戈尔巴乔夫来华访问的消息,所以自然知道题目答案了。这之后,我更加注重阅读报纸、了解时政知识了。

读初三的时候,围绕这份报纸,还发生了一件事情。正是北京举办亚运会的时候,一天晚上,晚自习前,班里一位史姓同学拿来了几份《参考消息》,上面全是关于亚运会的报道。我一看,非常喜欢,就想“据为己有”,可那会儿大家都喜欢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看些东西,开阔视野。我知道他肯定不会舍得白给我,思量再三,就以自家的一本美术资料《怎样画人物》与他交换——那位同学喜欢美术,并有志于此。他考虑了一下,就答应了我的请求。后来,父亲却因这事经常埋怨我,因为那本美术资料是他费了一番周折才收集到的。

后来我到县城读高中,学校的阅览室里订了许多种报纸,里面自然少不了《参考消息》。《参考消息》增加到八个版后,新闻报道内容较过去更加丰富,除了时政新闻,还有评论、深度报道、文化体育版面等。所以,一报在手,就可纵览五洲风云。整个高中时代,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每到下午第四节课,我就喜欢到阅览室浏览新闻。精彩的新闻报道开阔了我的视野,使我不至于成为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

后来,我参加工作了,起初由于工资不高,并没有订报纸。但每次出门,我总喜欢去报亭买一份《参考消息》。坐车的时候,读读新闻,既能了解时事,也不至于虚度时间。近年来,人们逐渐用上了智能手机,一些晚报、都市类报纸也纷纷停刊。可我却偏偏不爱赶时髦。这些年,自己的收入逐渐提高,每到年底,我都会到邮局自费订份《参考消息》。我觉得,与看手机相比,纸媒对人们视力的伤害要少很多。众多报刊中,我首选《参考消息》,她可是陪伴了我三十多年的“良师益友”啊。当然,她现在每天都有16个版面,可以说,比过去更加“丰腴”、更加耐看了。

现在,每天晚上,下班回家,我都会在灯下读报,学习时政,了解党和国家的政策。当然,我也不会忘记,三十多年前在老家捧读作为包装纸的《参考消息》的情形,尽管她身上有那么一股浓浓的咸鱼气味。这么多年了,习惯一直没变。希望《参考消息》越办越好,陪我到老!(作者为江苏省连云港市读者)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