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性恋:对二次元人物产生真挚的爱情,可能吗?|新型性取向研究

KY作者 / Cyte

大家好,我是KY有求必应的作者Cyte。

我注意到,在之前的文章( 点击查 👉 二元关系外性幻想 )评论区,出现了“纸性恋”的呼声。

如大家所愿,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纸性恋

Nijigen Complex

在日语中,纸性恋又被称为二次元禁断症候群、二次元情结,指的是一个人只对ACGN 「Animation(动画)、Comic(漫画)、Game(游戏)、Novel(小说)的合并缩写」 作品中的虚拟人物产生爱慕感情,而对现实中的人则几乎不产生或完全没有任何兴趣(from Wikipedia & moegirl)。

人们把纸性恋的爱慕对象称为“纸片人”,是因为这些都是“二次元”作品里的虚拟人物,通常都存在于2D平面画面,形象就很“纸片”。

今天在本文中,我们重点讨论“对虚拟人物产生感情”这一种现象。

“明明知道纸片人是虚构的、假的,还可能对ta产生真情实感吗?”

答案是,当然可能。

其实,人类就拥有这样一种能力—— 即使知道某些事物是虚构的,仍会以一种非常真实的方式体验情感。

这就好比,我们知道恐怖片里的妖魔鬼怪都是假的,但是我们仍然感到真实的恐惧。

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教授Tamar Gendler(2008)认为,我们的意识系统有两个相互竞争的层次——信念和本能认知。

_

信念(belief)

本能认知(alief)

定义

对事物客观上真实情况是怎样的意识反应(conscious responses to how we think things are)

一种自动化的、习惯性的类似信念的态度(an automatic or habitual belief-like attitude),有时可能与信念本身存在冲突

特点

理性的、基于客观现实(fact)的

情感性的、联想的、非理性的

示例

“我知道鬼屋的贞子是活人假扮的,”

“但我还是觉得好逼真和恐怖。”

“我知道这个玻璃天桥很坚固且安全,”

“但我还是感到很害怕和危险。”

“我知道XX角色是虚构的,”

“但我依然真情实感地爱着ta。”

本能认知(alief)使大脑能够暂时搁置我们的信念,使我们表现出看似与信念不一致的情感或行为 ——这就是让纸片人变得对我们有真实吸引力的原因。

也就是说,人类大脑的意识系统决定了,我们会对虚拟的人事物产生真感情。

狗狗,女,23岁

我喜欢纸片人的快乐更甚于真实的恋爱,我想暂时让自己沉浸于当下的感受,这就足够了。

小赵,女,22岁

我和真人分手大约用了15天就平复过来,和这位纸片人分手用了快一年才缓过来。

“Ta们无法理解对纸片人的爱情和真人其实很像”,受访者小赵提到了身边人对于她喜欢纸片人的不理解。

除了她,也有其他受访者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身边人对“喜欢纸片人”这件事的质疑或误解。

👈向左滑动,右边还有👈

世木,女,23岁

比较多见的误解是觉得现实中的loser才会沉迷虚拟角色和纸片人谈恋爱这种。家里人会觉得喜欢纸片人是小孩子的兴趣,希望我不要沉迷小孩子的东西。

虫虫,女,23岁

我爸妈就是觉得ta是一个假的东西,觉得你脑子有问题。

狗狗,女,23岁

质疑通常是这样提出的:“你有男朋友吗”、“你为什么不谈恋爱”、“原来这就是二次元啊”……Ta们的表达方式让我感到自己被judge,会有些不适。

在有些人的印象中,一个人会喜欢纸片人,是因为在现实中活得很失败、精神不正常、幼稚等等,甚至有人可能会指出这不是爱,只是逃避现实而已。

人们之所以这样觉得,是因为在很多人看来,恋爱的发生一定要以两个真人之间双向的互动为前提。爱上纸片人,也许不符合多数人对于恋爱的理解。

可对有些喜欢纸片人的人来说,爱的对象不一定需要是真人,爱情的发生不必是双向的。

26岁男生蓝蔸是上海一家ACG主题店相关的从业人员,他这样谈及对恋爱的理解:

蓝蔸,男 ,26岁

身边人很多不理解(我喜欢纸片人),但是不重要。其他人对亲密伴侣的可能需要双向,但是如果是我,那肯定是单向的。我不需要对方的反馈,仅仅是看到她(来自raise a suilen乐队的chu²)自信的样子、开心的样子、傲娇的样子,我投入其中的过程,就足以让我感到心动、喜欢和满足了。

也许有些人会问:“真人不香吗?为什么有人会爱上纸片人啊?”

除了纸片人本身可能具备符合ta们审美和喜好的特质,我们通过研究和访谈发现:

这可能是因为,比起爱真人,爱纸片人是更容易的。

从客观上的社会经济因素来说,有些人可能真的爱不起真人。

日本社会学家Masahiro Yamada(2019)表示,有12%的人自称曾经喜欢上动漫角色。他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近半成(47%)的日本年轻女性同意“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角色分工,让许多薪资较低的男性找不到对象。

从爱着纸片人的主观体验上来说,不少受访者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 喜欢纸片人比喜欢真人更轻松。

👈 向左滑动,右边还有 👈

景景,女,23岁

和纸片人谈恋爱只需要单方面付出,体验到的感情大多来源于自身,可以在想开始的时候开始这段关系,不想继续了也可以随时停止。但是和肉人交往除了自身的情况之外还需要考虑对方的事(喜好/情绪/经济状况等),感觉会花费更多的精力。

世木,女,23岁

喜欢纸片人比较没有心理负担,不用考虑太多对方的想法,因为ta们没有想法。比较轻松平淡且稳定,不会和现实的东西产生什么联系。

蓝蔸,男,26岁

真人很麻烦,要应对生活、爱好等等各种。喜欢纸片人可以一直喜欢各种人设,人设出自作者的手,它是根据需求被创造的内容。好看的服装、充满想象力的设计风格、不同的性格等等。所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就很容易找到自己喜欢的内容。

在访谈过程中,我产生了一个疑惑:我也看过很多ACGN作品,为什么我没有喜欢上纸片人,而ta们却偏偏爱上了呢?

从受访者的回答中,我们注意到, ta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为丰富。

👈 向左滑动,右边还有 👈

狗狗,女,23岁

纸片人在你心中的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你自己脑补的,不同人即便是喜欢同一个角色,对ta形象的理解也可能截然不同。在喜欢纸片人的群体里也有“同担拒否”的说法,意思就是虽然我和你都喜欢这个人,但是我不想与你有过多联系,咱们各玩各的吧。所以,我不介意ta在别人的创作里和其他角色发生性关系,因为清楚地知道那不是我认知里的ta。

虫虫,女 ,23岁

纸片人的故事,在原作中可能几集就完结了,但是我们会不停的去从自己出发去输出一些东西。我们创造力非常强,我们会有自己的想法,然后会提高自己的技能。比如说,我为了这个角色,我去学画画,学剪视频,去写文,在创造中塑造我想要的纸片人。

加利福尼亚门洛帕克的临床心理学家Robin Rosenberg认为,“幻想”是让人爱上虚构角色的主要原因,而“幻想”,也是最需要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种能力。

“如果你能赋予一个角色丰富的性格特征,那ta是不是动画形象根本不重要,”她说,“如果一个纸片人像真人一样有自己的性格、脾气,那人们就完全有可能迷恋上ta。”

回到爱情这个话题来看,ta们对爱情、伴侣的看法更倾向完美主义。

👈 向左滑动,右边还有 👈

虫虫,女,23岁

纸片人可以创造极致。真人再怎么聪明、完美,ta肯定会露馅的。但纸片人不一样。比如在《咒术回战》里,五条悟战斗力天花板,他就是天花板,不可能输给其他人。这不是什么人设,就是因为是纸片人,ta是有这个可能性做到极致,而真人几乎不可能。

咸鱼干,女,21岁

纸片人至少本人不会崩掉(只要亲妈和制作不要作死),真人那可是问题一大堆啊。

狗狗,女,23岁

我会去投入一定金钱和精力,来不断完善ta作为我的理想伴侣形象的过程。就算ta给我的回馈永远只有那一纸形象,以及在我脑中无尽的想象。只要我愿意,我们的关系就永远不会变质,我可以和ta达成我所能想到的任何浪漫的事。

咸鱼干,女,21岁

游戏里头节假日生日什么的都会有语音嘛,这个时候会觉得特别甜蜜。看到好看的自推会心情一下子变得非常好,很轻易的就被治愈了。

此外,有研究表明, 人们可以在虚拟世界中获取情绪和心理上的帮助。

加拿大约克大学的心理学家Raymond Mar(2011)对 86项fMRI研究进行分析后发现,理解虚构作品中的脑区和与真人互动时的脑区有很大的重叠,说明虚构角色帮助人们体验到了与真人互动的感觉。

另一个研究表明,在阅读虚构小说片段之后,被试的社会认知能力和共情能力都有所提高(Bal & Veltkamp, 2013)。

社会认知能力和共情能力还可以通过冥想、身心运动、书写练习等方式的训练进行改善。

想做练习,却苦于没有合适的途径和平台?

上海KYers的福利时间到!如果你对冥想、身心运动、书写等生活方式感兴趣,欢迎扫码加入我们的身心健康营,和大家一起练习吧~

狗狗,女,23岁

我自学Adobe全家桶就是为了更好地搞纸片人……这些技能在后来多少成为了我的恰饭工具。能好好利用的话,喜欢纸片人真的会给人很多积极影响。

蓝蔸,男 ,26岁

因为真的很沉迷所以靠这个糊口?毕竟我现在是ACG主题店相关的从业人员。

通过访谈我们发现,部分受访者因为太喜欢纸片人,而越来越认为与真人进入亲密关系不是必须的。同时,远离现实的亲密关系,对ta们来说并不是问题。

👈 向左滑动,右边还有 👈

咸鱼干,女,21岁

独一无二的亲密关系确实很诱人,但是纸片人永远不会和我吵架。我对于人际关系的需求现在在朋友身上就能够得到很好的反馈,没有必要再谈恋爱啦。

景景,女,23岁

越来越觉得和真人谈恋爱是一件花费时间精力都很多,又不一定能体验到和纸片人一样的快乐的事。

狗狗,女,23岁

如果一段时间我沉迷在纸片人上,我是不会开启一个准备和真人恋爱的状态的,感觉和真人谈恋爱的技能变得生疏了,但也没有很担心,到时候再多聊聊练回来就是了。

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指出,当人们与大众媒体上出现的人物之间产生真实互动的感觉时,我们就进入了一种拟社会关系(parasocial relationships)。

身陷拟社会关系的人可能会面临更高的抑郁、焦虑、霸凌等问题的风险(Holfeld & Sukhawathanakul, 2017)。

例如,受访者小赵就提到了她在纸性恋群体中遇到了类似的网络霸凌问题:

小赵,女,22岁

纸性恋还有一点很惨的是同担多吧,虽然我不是同担拒否,但是有的同担真的很恶毒。听基友说过好几次别的角色同担诅咒其他梦女之类的,还有那种擦边球的模仿同担也很令人恶心。

KY作者说:

今天我们走进纸性恋的世界,发现ta们对虚拟人物的感情也是一种真实存在的依恋。

这让原本不了解二次元的我联想到,其实人类向来如此:追星也是爱着那个人设的壳,crush不就是迷恋着那份幻想中的形象吗?

纸性恋们可能单方面地爱着一个不存在的人,但爱和存在并不冲突。承认爱上纸片人的可能性,也等于接受了“爱”的另一种可能性。

正如赫尔辛基大学英语语言学教授Howard Sklar(2009)在《可信的虚构(Believable Fictions)》一书中所说的:

与其试图确定角色的准确本体身份,我更愿意看看我们认识角色的方式,这与我们认识人的方式没有太大不同。

「Rather than try to locate the precise ontological identities ofcharacters, I would like to look instead at the way we come to know characters,which, I hope to show, is not so unlike the way we come to know people.」

所以,如果你看完今天的文章,可以理解喜欢纸片人可能是恋爱的另一种形式,那么也希望当你和喜欢纸片人的朋友相处时,可以保持尊重和开放的态度,不要随意评价或干涉别人。

如果你正爱着纸片人,并感觉享受其中,比如ta治愈了你、带给你生活的力量,不用担心,请继续喜欢。

如果喜欢纸片人让你产生了困扰,比如令你感到孤独、焦虑,或妨碍了你正常的社交功能,你可以尝试先从纸片人身上探索自己想在关系中获得的是什么?

然后,与信任的朋友分享你的感受,讨论一下你想从纸片人身上抽离出来的意愿,ta们可以帮助你慢慢回到现实的世界。

本期图文特别鸣谢:蓝蔸、狗狗、虫虫、世木、景景、小赵、咸鱼干、发财,以及ta们的纸片人恋人们——

珠手ちゆ╱次时代少女乐队企划《BanG Dream!》

Lio Fotia╱电影《普罗米亚》

DIO╱漫画《JoJo的奇妙冒险》

明智吾郎╱游戏《女神异闻录5》

Heath╱游戏《BLACK STAR》

黄少天╱小说《全职高手》

宗三左文字╱游戏《刀剑乱舞》

雪之下雪乃╱轻小说《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

点点「在看」,爱纸片人,也别忘了爱身边的人哦~

Bal, P. M., & Veltkamp, M. (2013). How does fiction reading influence empathy?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role of emotional transportation. PloS one, 8(1), e55341.

Gannon, K. (2018). Parasocial Relationships with Fictional Characters in Therapy.

Gendler, T. (2008). Alief and Belief. The Journal of Philosophy, 105(10), 634-663.

Holfeld, B., & Sukhawathanakul, P. (2017). Associations between internet attachment, cyber victimization, and internalizing symptoms among adolescents. 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And Social Networking, 20(2), 91-96.

Mar, R. A. (2011). The Neural Bases of Social Cognition and Story Comprehension.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62(1), 103–134.

Orsini, L. (2015). Why Adults Fall In Love With (And Spend Big Money On) Cartoon Characters. Forbes.

Sklar, H. (2009). Believable fictions: On the nature of emotional responses to fictional characters. Helsinki English studies: electronic journal of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at the University of Helsinki, 5.

Why I 'married' a cartoon character. (2019). BBCNews.

二次元禁斷症候群. (2020, December 15). Wikipedia.

二次元禁断综合征. (2021, January6). Moegirl.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