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本文节选自光人社NF文库「伊号潜水艦」全文略有删减,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不代表译者认同其原文观点。
旧日本海军“伊-401”号潜水艇艇长·前海军少佐 南部伸清回忆片段
南部伸清,明治四十四年(1911年)十月七日,生于日本石川县金泽市。昭和五年(1930年)四月,考入海军兵学校。昭和八年十月,兵学校六十一期毕业。后于“长良”、“如月”、“白云”等舰上服役。昭和十一年,晋升中尉。同年任“伊72”号潜艇舾装员(驻厂监造),竣工后于该艇艇上服役。昭和十二年,“伊58”号潜艇艇上服役。同年,调重巡洋舰“青叶”号舰上服役,协助陆军向中国战场运输士兵。同年,转赴战列舰“金刚”舰上服役。昭和十三年,任佐世保海兵团(主要负责新兵训练)教官。同年,转任重巡洋舰“足柄”分队长。同年十一月,晋升大尉。昭和十四年七月,任驱逐舰“冲风”水雷长。同年十一月,水雷学校高等科学生。昭和十五年四月,于该校毕业。五月,赴“吕22”号潜艇艇上服役。九月,潜水学校乙种学生。十二月,于该校毕业,赴“吕33”号潜艇艇上服役。昭和十六年七月,任“伊17”号潜艇水雷长,同年年底太平洋战争爆发。昭和十七年六月,潜水学校甲种学生。同年十月,任“吕63”号潜艇艇长。昭和十八年三月,任“伊174”号潜艇艇长。同年,晋升少佐。昭和十九年五月,任“伊362”号潜艇艇长。同年十月,任“伊401”号潜艇舾装员长。同年十二月,任“伊401”号潜艇艇长,直至翌年八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转眼间昭和十九年(1944年)即将过去,战时的慌张与年关将至的忙乱在佐世保(位于日本长崎县)的街头互相交织在了一起。佐世保这个地方,虽然号称是日本的南国气候相对温暖,但此时从城北乌帽子山吹来的过山风依然令人感到了刺骨的冰冷。
在这刺骨寒风的肆虐下,十二月九日,我以正在舾装中的“伊401”号潜艇的舾装员长的身份来到了佐世保海军工厂。到任以后我立刻换上工作服,在铁锤的敲击声与焊接迸射的电火花,以及起重机的轰鸣声中直奔现场。
只见两艘大型潜艇并肩排列,艇身上还背负着像一艘小型潜艇一样的飞机格纳筒,简直像怪物一样庞大。具体到数字来讲,常备排水量五千二百三十吨(水下排水量六千五百六十吨),全长一百二十米,吃水七米。主要武装为艇艏八具鱼雷发射管,一百四十毫米甲板炮一门,除此以外还配备十门二十五毫米机关炮。
战争末期日本研制的伊-400型大型载机潜艇 水上标准排水量3530吨 全长122米 宽12米 吃水7米 主机采用舰本式柴油机 双轴 总功率7700马力 水上最大航行速度18.7节 配有鱼雷发射管8具 140毫米甲板炮1门 可载机3架
主机功率为七千七百马力,是普通潜艇的两倍,续航距离更是达到了难以想象的三万八千海里之远。而且在此基础之上还可以搭载三架被称作“晴岚”特殊水上轰炸机,该机可以挂载重八百千克的炸弹或者鱼雷,往返三百海里执行作战任务,还具备俯冲轰炸的能力。称其为怪物同样也毫不为过。
被日本海军寄予厚望的“晴岚” 可由伊-400或伊-13型潜艇搭载 最大平飞速度474千米/小时 最大航程1540千米 可挂载800千克炸弹1枚或250千克炸弹4枚,或450毫米鱼雷1枚 作为水上飞机性能可称得上优良,必要时还可以拆除浮筒进一步提升性能
从年底到昭和二十年新春的这段时间工作非常忙碌。由于潜艇的工期出现了延误,相关工作人员在战时灯火管制的条件下依然彻夜不停的加紧施工。现摘录部分当时我个人记录的笔记如下:
十二月十六日=出坞
十二月十七日=主机械系泊试验,舷外电路试验,磁罗经试验
十二月十八日=水上、水下实际重心复原性试验
十二月十八日=标定实际满载排水量
十二月十八日至十九日=模拟飞机搭载试验,主蓄电池容量试验
十二月二十日=模拟飞机弹射试验
十二月二十一日=主、被动雷达性能测试,无线电导航装置性能测试,纵舵自动操作装置性能测试
十二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飞机搭载试验,扬弹机试验
十二月二十五日=暖机装置试验
十二月二十六日=飞机弹射测试
十二月二十七日=最后的潜航测试以及运转测试
十二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评审
十二月三十日=交付使用
可见,为了按照预定计划在年内交付使用,要付出多少的努力与心血。
为了在预定的工期内完成任务而对一些相对次要的问题和缺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必然会对装备的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关于这一点,大家其实都心知肚明,但在严峻的局势下,无论是厂方也好,还是军方也好,互相之间都了解对方的难处,所以当时大部分情况下装备即使存在一些问题也都给强行通过了。可是,“伊401”号潜艇的情况比较特殊,是不能有一丝差错的,最后正式交付使用不得不延迟到了一月八日。
伊-400型潜艇 正式名称 伊号第四百型潜水舰 亦称作 潜特型 计划生产5艘,其中 伊400、伊401、伊402成功入役,伊403因故取消,伊404在建造过程中遭空袭损失
同样由于“伊401”号艇的身份特殊,因此当天离开佐世保码头启程前往吴港时也是悄悄的,只有海军工厂内部极少数与潜艇建造相关的工作人员来到岸边为我们送行。其中就有佐世保工厂潜水艇部长广濑(藤藏)大佐。前来送行的人们眼看着由自己亲手建造完成的舰艇静悄悄地驶出港口,其心情又到底如何呢。
虽然在目前战局极端不利的态势下,由他们亲手建造或者修理过的军舰中能够再次返航回到这里的,已经变得寥寥无几,但从艇上的每一根铆钉,每一根钉子上,我都能深切的感受到,那些满怀必胜信心,彻夜不停连续施工建成该艇的人们所付出的心血。
吴港重油库已空
昭和二十年(1945年)一月八日,这天根据命令,以“伊401”和此时已在吴海军工厂建造完成的“伊400”号潜艇为主要兵力,组建了第一潜水队(战争爆发时的第一潜水队番号,随着作战编制上的不断变迁,已于昭和十八年九月二十五日撤销),司令由海军大佐有泉龙之助担任,并于当日即搭乘“伊401”号艇出海驶离了佐世保军港。
爱知 M6A-1 晴岚特殊水上轰炸机 为便于在潜艇的狭窄空间内搭载 主翼和垂直尾翼均可折叠
由于生产数量稀少 技术复杂 导致成本十分高昂 据称生产1架晴岚相当于制造50架零战
于是,隶属于第一潜水队的两艘潜艇,在部队组建完成后,立即赶赴濑户内海伊予滩(四国西北部附近洋面)汇合,开始加紧进行潜航、上浮等常规科目的训练。由于是刚刚完工的新艇,因此在训练过程多少也出现了一些故障和事故,但各项科目的进展程度要远比想象的要顺利,其中紧急下潜所需时长仅需要五十秒钟多一点,对于这么大排水量的潜艇而言,这个速度可以说已经绝不算慢了。
可是,至为重要的飞机此时却还没有着落。预计装备“晴岚”的第631航空队于昭和十九年秋,在霞之浦组建,后转至福山开展训练。而位于名古屋,负责生产“晴岚”的爱知航空机(株式会社)由于受到昭和十九年十二月七日发生的东南海大地震,以及美军持续不断的空袭等不利因素的影响,飞机的生产受到了很大的干扰,再加之即使陆地训练告一段落,转入艇上作业后仍需要相当一段时间适应,因此一直等到三月左右,才终于搭载飞机开始进行弹射起飞训练。
十分罕见的伊号载机潜艇正在进行飞机搭载训练的照片, 需要注意的是伊-400型由于前甲板空间有限第3架飞机需要等前两架起飞之后才能推出机库进行起飞准备,影响了起飞的效率
这一时期,631空已由福山临时转至屋代岛以及岩国基地等地,意图与第一潜水队共同实施海上联合训练。然而,在当时太平洋沿岸已然暴露在盟军的火力攻击范围之下,由于美航母编队舰载机以及B-29轰炸机的频繁来袭, 在这一区域内组织训练已近乎不可能,于是决定将部队的训练地点转移至位于日本海的七尾湾(能登半岛东侧)。当时,海军潜水学校的一部分人员和设备也已经疏散到了七尾湾。
那是在昭和二十年三月十九日,“伊401”号艇正停泊在吴港码头时发生的事情。当时,吴港遭到了美军舰载机部队的大规模袭击,在遭到攻击的同时,停泊在港内的大型舰艇一边反击一边向港外逃窜,有些甚至直接选择了坐沉海底以避免更大的损失。轻巡洋舰“大淀”半截倾覆在水中依然使用全部火力对准敌机猛烈射击的悲壮情景,时至今日,依然历历在目,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由于太平洋沿岸的如此状况,已经导致无论训练也好,还是作战准备也好,都已经处于完全无法进行下去的地步,因此才做出了去七尾湾训练的决定。可是,如果去七尾湾的话,各艇需加满约一千七百吨左右的重油才可以成行,然而,此时吴港的油库早已经空空如也了。
随着“伊13”、“伊14”号在完工后业已加入第一潜水队的战斗序列,各艇加满所需的燃料,至少也需要五千吨的重油。然而就连四月一日为了阻挡美军在冲绳本岛的登陆,而出动的以战列舰“大和”为中心的水面舰艇特攻部队在出击时,各舰也只携带了单程的燃料。
伊-13型潜艇 共计生产2艘(伊13、伊14)水上标准排水量2620吨 航速16.7节 配备鱼雷发射管6具 140毫米甲板炮1门 经改造后可搭载飞机2架
于是,决定派遣“伊400”与“伊401”两艇一同前往中国东北的大连运输重油,“伊401”作为司令潜水艇成为了有泉司令的座舰,于四月十一日启程由吴港出发向大连方向驶去。结果,出发当天“伊401”就在吴港外的早濑海峡触礁搁浅了。虽然舰艇本身受到的损害并不严重并很快摆脱了礁石的困扰,但十二日又在距离伊予滩姬岛灯塔正三十七度、七百五十米的位置不幸触碰到了美军B-29轰炸机投放的水雷。
虽然平均水深比想象中的要深不少,但触雷导致通海阀门和仪器仪表都受到了不小的损害,大连之行已然无望。于是,在命令“伊401”艇返回吴港修理的同时,司令官换乘“伊400”于当月十四日再次从吴港出发向大连驶去。
“伊400”圆满的完成了运输重油的任务,于四月二十七日安全返回了吴港,而当时日本本土的局势已经窘迫到了连该艇也必须要装满大豆油和铸铁才可以返航的地步。
叫苦不迭的飞机整备员
正好在这一时期,根据情报我们得知德国海军为了摆脱盟军雷达探测对大西洋潜艇作战造成的困扰,已经成功研制出潜艇用的水下通气管(潜航充电用的吸排气装置),并且已开始装备使用。虽然利用竖起的烟囱获取空气,在水下驱动柴油机工作发电供潜艇使用的思路称不上有多么新颖,但从相关反馈来看,德国在大西洋的潜艇作战行动确实因为通气管的装备,而呈现现了起死回生一般的良好效果。
于是,司令有泉龙之助便在“伊401”艇修理期间,向上级提交了为第一潜水队所属各艇加装通气管的申请,并很快获得了批准。接下来立即开始施工,仅用了一个月到一个半月左右的时间,第一潜水队所属的四艘潜艇便全部配备了由液压驱动的伸缩式通气管。
伊-13型(上)与伊-400型(下)大小的对比
随后的试运转结果表明通气管在技术上不存在什么特别重大的安全问题,在水下启动辅助发电机后其产生的电能足以驱动潜艇在水下航行。虽然对于战后的潜艇而言稀松平常,但在战时条件下为日本潜艇装备通气管,第一潜水队是第一个。
等通气管装置的安装施工全部完成之后,第一潜水队随即立刻返回了日本海。其中,“伊13”、“伊14”号艇于五月二十七日从吴港启程,途径镇海(今韩国庆尚南道南部)装载重油后向七尾湾驶去,而“伊400”和“伊401”艇于五月三十日同样由吴港出发返回了七尾湾泊地。
途中两艇穿越了因美军B-29轰炸机大规模布设水雷形成雷区,商船大量触雷沉没后造成淤塞,几乎已完全陷于封锁状态的关门海峡。进入沉船桅杆状如林立的关门海峡东口后,潜艇以极低的速度向前行驶,在全神贯注对音响水雷严加戒备(当时对于磁性水雷已经有了应对措施)的同时,从海峡西口驶出。在海峡西口也有很多沉没的船只,望着本州沿岸一艘接一艘因触雷而抢滩搁浅在岸边的船只所裸露出的赤色船底,真是如同字面意义上的累累不绝,左看右看尽是是一副清冷、凄寂的景象。
1946年2月6日于珍珠港美军镜头下的伊401艇
六月一日至五日,各艇齐聚七尾湾,开始正式进行载机的弹射起飞,以及海上回收训练。在此期间一架飞机从名古屋起飞,六月十三日于转场中途坠毁于能登的山中(当天天气阴,空中云量十,云高一百五十米),事故造成江上益男少佐、木本久义少尉机组殉职,另外,六月十九日,部队在富山湾训练时一架飞机失踪,虽然出动了全部舰艇进行了搜索但却一无所获,岸康夫少佐和津田武司飞行兵曹长最终还是未能生还。除此以外迫降事故也一再发生,每当发生事故都必须要去进行搜救。
在飞机方面,虽然可以搭载三架,但每次也只能进行一次弹射。这主要是由于之前飞机的生产没有赶上,导致影响了训练的进度。另外在此期间,六月十日,“伊122”艇在珠州岬海域附近被美国潜艇击沉一事,也令我至今难以忘怀。
当日,部队正在富山湾进行训练,忽然接到报告说看到珠州岬方向升起了一根巨大的火柱并且不久就听到了大爆炸发出的巨响,于是立即返回穴水湾入港查看情况,结果发现从舞鹤出发向七尾湾返航的“伊122”号艇没有按照原定计划入港,再结合美军潜艇已经侵入日本海的情况,我们就知道“伊122”艇这回肯定是凶多吉少了。
在如此逆境之中,应该说作为克敌制胜的一大手段,“伊400”型潜艇被外界寄予了相当大的期望,而我们的艇员对此也深信不疑,并且全力以赴进行了非常艰苦的训练。结果,短时间内成功的将三架载机连续弹射放飞的时间缩短到了十五分钟。不过,在连日的高强度训练中,要说最为辛苦的应当还得是舰载机的地勤整备人员。当时在夜间训练结束以后就要立即对飞机进行维护保养,然后,在第二天还要早早起来花三、四个小时伺候飞机进行起飞前的各项准备,非常忙碌。以至于整备员各个都叫苦不迭,下回说什么也再不给潜艇当整备员了。
轰炸巴拿马运河的图上推演
随着战况日趋对我不利,当初制定的轰炸纽约、华盛顿等地的作战计划早已化为泡影。不过,在任军令部参谋时曾极力主张研制“伊400”型潜艇的第一潜水队司令有泉(龙之介)大佐,依然竭力支持计划按照原定方针继续实施,于是,提议对巴拿马运河进行轰炸。
当时,德国已经于五月七日宣布无条件投降,考虑到在大西洋方面作战的盟军舰艇极有可能在不久以后增援至太平洋战场,如果能够破坏巴拿马运河使其丧失通航能力,至少也能让盟军在太平洋方面的兵力集结延缓三个月。
关于这个计划,虽然当时在军令部内部意见似乎也是莫衷一是,但至少至第一潜水队返回七尾湾为止,轰炸巴拿马运河的作战计划还是被官方所认可的。为此部队在吴港期间对作战进行了仔细的研究,特别就巴拿马运河的构造,以及具体的攻击方法等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讨论。
美军技术人员正在检查日军载机潜艇的机库闸门 照片摄于战后
商讨结果大体成型后,便在第六舰队参谋的协助下实施了图上推演。该方案计划部队途径夏威夷北方海域、夏威夷、沿美国西海岸附近海域一路南下,穿越巴拿马湾抵达南美哥伦比亚后再沿岸北上接敌,在距离目标尽可能近的地方放飞全部飞机,完成攻击后立即回收飞机返航躲避追击。
根据当时美国本土的状况来判断,相信计划还是具有一些成功的可能性。而“伊13”、“伊14”号艇虽然燃料搭载能力有限,但如果在返航途中由“伊400”、“伊401”艇为其补充燃料的话,根据计算返回日本本土还是没有问题的。最大的问题是,届时到底攻击运河的哪一部位。经过一番讨论,最终还是决定鱼雷炸弹并用,直接破坏运河的闸门,并为此专门在舞鹤制作了巴拿马运河闸门的模型,部队在返回七尾湾后也进行了相应的模拟攻击训练。
搭载“彩云”的伊13号潜艇沉没
进入六月中旬以后随着局势进一步的恶化,看起来像攻击巴拿马运河这样的战略性任务恐怕也无法实施了。以军令部的立场来看,也是要优先解决眼前的现实问题,于是军令部主张应将兵力主要用于攻击敌特混舰队中的航空母舰。
就连一向固执的有泉司令也觉得在如今的形式下继续实施对巴拿马的轰炸已经不合时宜,于是同意了军令部提出的方案,至此,整个作战计划已经进行了第三次的变更。由于当时对日本本土实施空袭的盟军舰队主力的后方基地位于地处南太平洋的乌利西环礁,于是,决定动用“晴岚”配合“回天”(人操鱼雷)空海一体对停泊于此的敌航母战斗群实施偷袭。
位于加罗林群岛的乌利西环礁停泊着大量美军舰艇
为此必须要在作战开始之前进行侦察以掌握敌情,但受限于飞机的航程不具备从本土起飞直接侦察的条件,于是,专门派遣“伊13”、“伊14”号艇为当时在南洋群岛已经陷于孤立状态的特鲁克基地运送了侦察机(彩云),于是,根据这次侦察反馈回来的情报,制定了“伊400”与“伊401”艇联合行动使用六架“晴岚”对美舰实施攻击的计划。
紧接着六月二十五日,海军总队司令长官下达了如下作战命令。
一、向特鲁克岛输送彩云侦察机(代号光作战)
①、使用兵力 第一潜水队所属潜艇两艘
②、运输物件 彩云四架 及其他特鲁克所需物资若干
③、彩云搭载地点 大湊(注:位于日本本州岛北端的海军基地)
④、输送时间 预计七月下旬抵达特鲁克
⑤、追加命令 运输任务完成后应迅速返回昭南(注:新加坡)或本土为接下来的作战计划进行准备
二、PU(注:指乌利西环礁)奇袭作战(代号岚作战)
①、使用兵力 第一潜水队所属潜艇两艘 晴岚六架
②、攻击目标 敌特混舰队
③、攻击时间 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夜间月光充足时行动
④、攻击要领 除行动前的侦察由特鲁克岛驻军协助之外,其余作战事宜均由先遣部队指挥官相机行事自行定夺
⑤、任务完成后返回昭南,为接下来的作战行动进行准备
在该命令正式下达之前,“伊13”与“伊14”号艇(艇长 清水鹤造中佐)已于六月二十日从七尾湾出发,在舞鹤完成相关作战准备后于七月四日,抵达青森县大湊军港,各自分别搭载了两架“彩云”型侦察机。
飞机搭载完毕后,按照原定方案,两艇应按照“伊14”、“伊13”的先后顺序间隔两日分别启程,结果临出发时“伊14”艇因轴系出现过热故障不得不进行修理,于是,“伊13”艇于七月十一日提前踏上了征程。
然而,这艘“伊13”号艇最终未能抵达特鲁克。战后查阅相关资料得知,“伊13”艇刚一出发就在本州以东海域被敌航母编队发现击沉了。艇长为大桥胜夫中佐。
讽刺的是“伊14”号艇稍后于七月十七日从大湊出发后,反而于八日四日安全的抵达了特鲁克基地。这不得不让人深感命运的无常,造化之弄人。人,终究还是无法与命运抗争。
另一方面,“伊400”与“伊401”艇从七尾湾返回舞鹤后,为出击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准备。粮食、弹药、燃料全部都准备了三个月的份额。
于半途遗憾投降
按照计划,对停泊于乌利西环礁的敌特混舰队实施攻击之后,部队将途径荷属东印度返回新加坡。而我个人也就美军登陆本土后的一些相关注意事项对家人进行了嘱咐,力求做到无后顾之忧。可以说当时的情景是十分凄惨,以至于现在想来,不知怎的似乎仍然有一种虚幻的不实之感,好像这一切都是假的一样。
就这样,七月二十日(记忆上可能有偏差)在明知此去可能再也无法回到日本,也再不能与家人相见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在第六舰队司令长官及其幕僚的注视下,精神抖擞的出发了。被命名为神龙特别攻击队的两艘潜艇从舞鹤出发后,于七月二十二日抵达大湊。之后于当日傍晚,按照“伊401”、“伊400”的次序从大湊出发踏上了征途。
战后被美军俘获的伊14、伊400、伊401艇
“伊401”艇遵照有泉司令的作战决心,迂回至马绍尔群岛东侧后,向着位于波纳佩岛南方的第一次会合点驶去。途中,虽数次与美特混舰队和护航船队遭遇,但为了隐蔽作战企图,并没有主动实施攻击,美军的飞机亦可以在一百公里左右的距离上开始被我方的搜索雷达探测跟踪。
眼见着一路遭遇到的盟军作战舰艇和飞机连绵不绝,成群结队不断向东方挺进,在其骇人的人力物力面前,日本的命运其实早已经可以预见到了。然而,我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潜艇艇长,依然坚信日本绝对不会投降,此时最令我感到头疼的,仍然是遇敌太多所导致的水面航行时间剧烈减少的问题。
八月十四日,在第一次会合点未能与“伊400”号艇成功会合。之后又等了整整一天,还是没有结果。
正当我们担心“伊400”号艇(艇长日下敏夫中佐)的安危与否之时,负责通讯谍报工作的今井中尉前来向司令和我报告,称截获到了日本即将宣布投降的情报。可是,怎么可能相信这样的情报呢。于是,我认定其为敌人的蛊惑宣传,下令禁止将这一消息告知其他艇员,然而这一命令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
八月十五日,先遣部队指挥官仍然做出了如下指示
“昨日虽已初显和平之曙光,然停战协定尚未缔结,各潜水艇应继续按照原作战计划行动,一旦发现敌情当断然对其发动攻击”。
然而到了翌十六日,海军总队指挥官下达了如下命令。
“即时停止一切战斗行动”
至此,日本的投降已经俨然成为了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