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9 星期四 北京
街上的车多起来了,送珠珠上班比前两天多用了五分钟,建国门桥上还有些堵车了,不过过了建华路路口就顺畅了,提前到了国贸。虽然有些抱怨堵车,但还是希望这样的局面早点出现、多点出现,街上车多了,经济就有了复苏的迹象。繁荣是和拥堵成正比,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是这个道理。
这一天依然宅在家里,中午给自己做了一碗面条,用的是酱油哥的关庙面。最近一直是吃这个面,口感好,有面香。面条好只是一碗好吃的面的一半,浇头一定也要好。浇头好了,原本素净的面条便会妖娆起来,样子好看,味道也芬芳滋润。按照这个道理我用肉汤炒了平菇,用了梁子庚先生寄赠的辣酱油调味,家里还有丰泽园的酱肘子,切几片补充蛋白质,然后撒上青蒜沫增色加味。做饭半小时,吃饭五分钟,拌匀了面条真是好吃,三口两口就吃个干干净净。面条简单,浇头不简单,成品有滋味,很满足的一餐。
有种说法说,马可波罗从中国带回面条的做法,才有了各种各样的意面。这是个对地中海饮食缺乏了解的想当然的说法,没有什么史料可以证实。意面的源头应该是中东波斯地区,通过阿拉伯人传到西西里,进而在亚平宁半岛流传,慢慢形成了今天的局面。《食物语言学》说“公元前1世纪,希腊人吃一种切成薄片的煎面团,叫laganum,到了5世纪就成了lagana,煮熟的面团皮夹杂着馅料,就是现代lasagne(千层面)的始祖。”同时,书中又提供了一个观点:“等1296年马可波罗从中国回来的时候,意面作为主要出口产品已经有150年的历史了。”(《食物语言学》P146)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早期的意面往往是甜的,既可以煎也可以煮。”(同上P147)
晚上煮了排骨莲藕汤,炒了儿菜,还有一个黄豆焖猪头肉。莲藕汤珠珠最喜欢,儿菜是我吃上了瘾,便宜好吃,处理起来也简单。猪头肉是浩杉送来的,前两天没吃,今天用黄豆焖了,加了新味也去去陈味。我吃了半碗饭半个窝头,喝了一碗汤,吃了几块藕,儿菜吃了不少,黄豆吃了不少,肉真是没敢多吃。这几天在家待的没活动,感觉有点胖了,有必要少吃点脂肪了。
上海决定给每个餐饮人补助1500元,
不知道北京会有什么动作。餐饮业在GDP中比例较小,大多是小微企业,不过餐饮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解决就业问题上贡献很大。保住餐饮业,采取措施迅速恢复餐厅酒楼复业,鼓动提升餐饮消费,不仅可以解决人们吃饭问题,还是维持社会安定的重要内容。真心希望多一些支持餐饮业的举措,让餐厅酒楼早日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