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1.29
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国产CPU发布
CPU是计算机运算与控制的核心,如同人的“大脑”一样指挥各部件的运行。11月28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通用CPU——龙芯3A6000在北京正式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史惠康说,这标志着国产CPU在自主可控程度与产品性能上达到新高度,也证明我国有能力在自研CPU架构上做出一流产品。此次发布的龙芯3A6000,采用我国自主设计的指令系统和架构,无需依赖国外授权技术,是我国自主研发、自主可控的新一代通用处理器,可运行多种类的跨平台应用,满足多类大型复杂桌面应用场景。
我国地磁场探测精度最高卫星投入使用
据国家航天局消息,11月28日,内地与澳门合作研制的首颗空间科学卫星“澳门科学一号”投入使用仪式在澳门举行。作为我国地磁场探测精度最高的卫星,该卫星的投入使用将大幅提高我国空间磁场探测技术水平。“澳门科学一号”卫星项目鼓励科学数据的开放共享和应用,未来将通过相关数据政策,深化澳门与内地、国际的全方位合作与交流。该项目还将持续推动航天科学研究与澳门青少年航天知识科普工作。该项目由国家航天局与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开展,开辟了内地与澳门科技创新合作新模式,对于加快澳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提升澳门在国内与国际科技界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深中通道主线贯通
11月28日,广东交通集团发布消息,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主线贯通。深中通道是连接深圳至中山的跨海通道,是集“桥、岛、隧、水下互通”于一体的跨海集群工程。项目全长24公里,双向八车道,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深中通道先行工程西人工岛于2016年12月28日开工。建设过程中,项目创下世界首例特长双向八车道海底沉管隧道等多项“世界之最”。目前,项目正全力推进房建、机电及附属工程的建设,计划2024年6月具备通车条件,届时从中山到深圳,将从目前约两个小时缩短至30分钟以内。
中欧班列(西安)开行十周年
11月28日上午,随着一声汽笛长鸣,满载着日用百货、健身器材、服装等货物的X8155次中欧班列从西安国际港站缓缓驶出,一路向西开往德国汉堡,标志着中欧班列(西安)自2013年11月28日开行首趟以来,已累计开行十周年。十年来,中欧班列(西安)已累计开行20897列,开行量约占全国中欧班列开行总量的四分之一,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核心指标位居全国第一,为加快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注入了强劲动能。
中国气象局推出全国首个
“气象火险等级”预报服务
中国气象局近日推出全国首个“气象火险等级”预报服务,与以往的森林草原火险气象预报预警不同,这一创新做法首次将城镇火灾纳入关注范围,把气象环境因素按照严重程度分为五个等级,进一步提升了气象服务针对性及精细度。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成功穿越西风带
执行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和“天惠”轮,于北京时间11月28日下午相继驶过南纬60度,“雪龙”号已于日前驶离该纬度。至此,此次中国南极考察队3艘船全部成功穿越西风带。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由中国自然资源部组织,这是中国首次派出3艘船执行南极考察任务。“雪龙”号和“雪龙2”号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天惠”轮主要运送新考察站建设物资。
南开大学团队研发新成果
“会眨眼”的人造智能角膜
据南开大学消息,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徐文涛教授团队设计研发了一种具备触觉感知能力的人造智能角膜,不仅能承担人类原生角膜的保护和光折射等功能,还可实现角膜反射,对治疗角膜疾病等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通讯》。
首批疏解4所高校雄安校区全部开工建设
首批疏解高校雄安校区集中开工动员会11月28日在河北雄安新区召开,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4所高校雄安校区全部开工建设。据介绍,4所高校雄安校区的建设将显著提升学校办学条件,为学校在更高起点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4所高校在雄安扎根,也将为雄安新区提供高水平教育科技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