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上海爷叔献出珍藏,100张黑胶唱片唤起红色记忆
唱片收藏家陈沫到底有多少张唱片,一直是个迷。
同样喜欢收藏唱片的好友乐迪说,陈沫家就像一个唱片仓库,橱柜里塞满了唱片,地上、桌子上、椅子上也都是唱片,床底下是唱片,床上也是,只留下了三分之一张床,勉强睡得下一个人。据说曾有另一位沪上唱片收藏家,邀请乐迪去家中做客,实际上是想探探虚实,自己和陈沫相比,到底谁的唱片多,得知结果只好大失所望。
唱片收藏夹陈沫
上海是中国唱片业的发源地,许多珍贵的黑胶唱片在这里录制。在市井弄堂,在浦江两岸,总有黑胶唱片在不疾不徐地转着,流淌出这座城市的格调和精神。
在陈沫7、8岁的时候,邻居家有一台黑胶唱机。他一听就迷上了,能坐在楼梯上安安静静听一上午。到了上世纪80年代,20出头的陈沫走上了收藏黑胶唱片的“不归路”。那时候,中国唱片厂和中国图书进出口公司门市部,是上海最大的唱片集散地。他整日混迹其间,通过购买、交换,在家里垒起了高高的“黑胶山”。这些唱片都是他的宝贝,不愿意出售,也不愿意外借,甚至拿出来听一下也不愿意,害怕有一丁点损坏。
陈沫的藏品里,有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唱片,而其中很重要的一块,是国产黑胶唱片。受上海公安博物馆邀请,他从这些收藏中精心挑选出100张红色经典,办了一场名为“海上公博与美好生活——红色经典黑胶唱片实物展”的展览,展期至12月31日。
陈沫收藏的聂耳作品黑胶唱片
陈沫几乎记得展出的每一张唱片是如何得来的,其中有一张上世纪70年代中国唱片公司出版的《团结就是力量》。陈沫当年去北京出差,在国子监偶然结识了一位姓卢的女士,很谈得来。后来他才得知,这位女士就是《团结就是力量》作曲卢肃的女儿。在此后的几十年间,陈沫共收集到这首歌的7个黑胶唱片版本。光这场展览,就展出了其中的5个版本。
展览现场,一张由《红旗颂》作曲家吕其明签名的黑胶唱片引人瞩目。交响诗《红旗颂》于1965年创作并首演成功。这部作品以红旗为主题,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情景,讴歌了伟大祖国蒸蒸日上的繁荣景象。得知展览的消息,吕老不仅为《红旗颂》签了名,还写下寄语:“祝红色展览越办越好。”
吕其明《红旗颂》
展品中还有许多珍贵的唱片。比如上世纪60年代出版的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全剧录音、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延安老战士合唱专辑、上世纪70年代描写普通女工的专辑《纺织女工》、上世纪80年代立体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和《长征组歌》……这些黑胶唱片,记录了代代相传的红色经典,也记录了共和国成立以来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变迁。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在CD的冲击下,黑胶唱片销量急速下滑,唱片公司纷纷淘汰了黑胶生产线。可是近几年,黑胶唱片大有在全球“复兴”的势头。乐迪告诉记者:“现在的年轻人,特别是‘90后’,已经成为了消费黑胶唱片的主力军。在快节奏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需要仪式感。你需要把唱片找出来,放到唱机上,摆上唱针,一首一首按顺序听。聆听黑胶已经被年轻人当成一种有品位、有品质的生活方式。” 去年,中国唱片集团(上海)有限公司从德国购入一条黑胶唱片生产线,今年正式恢复了黑胶唱片的生产。
除了展览黑胶唱片,陈沫还在公安博物馆开起了黑胶唱片赏析课,到目前为止已经面向市民、部分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上了30多堂课,大受欢迎。课上,黑胶唱机里播放着《东方红》等熟悉的旋律,陈沫讲述着这些他珍藏的红色经典背后的故事。通过这些黑胶唱片,大家一同穿越时空隧道,重温往日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