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雅昌月度画廊影响力榜单”是艺术头条针对艺术收藏群体推出的专业权威性榜单报告。榜单覆盖在中国地区经营当代艺术的画廊,以月度为单位,观察画廊的个展及双个展。基于艺术头条调查、收集的详细数据,从画廊展览的成本(学术、策展、推广),以及收藏等多维度进行数据解析,为收藏家提供了解、进入艺术收藏的专业导航报告。
6月“画廊影响力榜单”分析
经历了前段时间社会面“静止”之后,6月,画廊陆续恢复开放。尤其是本月下旬,随着画廊周北京的举办,以北京地区为代表的一级市场逐渐活跃起来,绝大部分画廊在画廊周北京期间推出了全新的展览。
本届画廊周北京,共30多家机构推出了逾40场展览,参展画廊数量高于去年。今年画廊周北京推出的展览中,涵盖了老、中、青三代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既有大型的个人回顾展,也有艺术家基于疫情的最新思考,还有许多年轻艺术家的最新创作。展现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整体全貌。
在北京地区新开幕的展览中,不乏许多重要艺术家的个展,包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举办的罗中立回顾展,CLC画廊举办的赵大钧个展,亚洲艺术中心的陈淑霞个展等,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的李津个展,三遠当代艺术的冯良鸿个展,EGG画廊的朱岚个展;
中生代艺术家的全新个展,包括:偏锋画廊与三遠当代艺术将分别推出李继开与冯良鸿的绘画个展,新氧艺O2art推出的彭斯个展“曜曜”,墨方与HdM画廊将各自聚焦康靖与杨茂源的雕塑实践,成当代艺术中心的康剑飞个展;
同时还有许多青年艺术家的实践,包括:魔金石刘野夫个展;北京公社梁远苇个展,星空间邱炯炯个展,索卡艺术的张英楠个展等,墨方MOCUBE推出的康靖个展。
不少画廊推出的国外艺术家个展值得关注:其中户尔空间推出的范尼·吉奎尔(Fanny Gicquel)个展:“现在,随后”获得了本届画廊周北京最佳展览奖,另外,常青画廊推出的托比亚斯·雷贝格个展“我是我 - 除非假装自己是她”亦颇受关注。画廊周北京“艺访单元”的7家国外画廊亦带来了全新的国外艺术家个展。
在其他区域,香港的豪瑟沃斯画廊在本月推出了新展,举办了目前市场上颇受关注的尼古拉斯·帕蒂的香港首展"红色森林",另外当代唐人艺术中心香港与LGDR厉蔚阁画廊亦举办了全新的展览。
此外,成都的千高原艺术空间本月推出的郑云瀚个展“在家,出家”亦相当具有话题性。
6月初,武汉文献艺术中心分别举办的张巍个展“无聊的人”,以及史金淞个展“幻灯 00:00:29:99”是国内较早恢复举办展览的机构之一。杭州的清影艺术空间本月亦推出了新展:商思敏个展:“坏水”。
本月,大部分上海地区的画廊依旧未推出新展。但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松动,7月份,上海即将引来一波全新的展览。
本月,入选的“画廊影响力榜单”的画廊主要集中于北京地区。另外亦有包括:香港、成都等地共15家画廊入选。
2022年6月画廊影响力榜单
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 “重返起点”罗中立回顾展 1965-2022
A 学术维度:✭✭✭✭✫
B 策展维度:✭✭✭✭✫
C 推广维度:✭✭✭✭✫
D 收藏维度:✭✭✭✭✫
综合得分:✭✭✭✭✫
6月8日,随着北京疫情防控政策的松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迅速做出反应,推出了一场大型的:罗中立回顾展“重返起点”,在本月获得非常高的关注度。
本次展览是罗中立在北京举办的首次大型回顾展,也是罗中立迄今为止最全面的一次作品回顾,展出作品200余件。
展览由崔灿灿担任策展人,聚焦艺术家从1965年至今的艺术创作,回溯艺术家从改革开放开始的创作起点,一直延续至今的艺术变化。
展览重点讨论在罗中立50多年的艺术历程中,往复循环的主题和艺术思潮,重思个人的进退,重返那段由《父亲》开启的“重返人性”的起点。
在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北京第一、第二空间的全部展厅,将展览分为10个单元,以1980年《父亲》的手稿开篇,呈现艺术家如何以伟人肖像画的方式描述一个普通人的脸庞,艺术的目光从集体的身份歌颂,重返人性的描述。
在策展方面,展览以《父亲》作为展厅中心的指针,从罗中立几百件作品中,以“重返起点”为线索,选取与“个人的进与退”有关的片段和时间节点,组织一部全新的艺术历程的时刻表。“几则故事”讲述了从主题创作、乡土、大巴山到艺术史的故事变化。“旅人日记”和时刻表中宏伟的现实叙事相比,更细微和轻便,呈现纸本作品是如何塑造了罗中立变革性的艺术语言。
罗中立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不可回避的人物之一,目前其代表作《春蚕》二级市场拍卖价格为4147.5万元。最新一季拍卖,上拍的2000年之后创作的以“巴山”为题材的作品,定价亦在百万元以上。作为艺术家首次在北京举办的回顾展,同时亦是迄今为止在画廊举办的最大型个展,展览收获的影响力不言而喻。
第一空间入口 展览现场
第一单元 ”父亲与岁月“ 展览现场
“1965-2022年”历史的时刻表展览现场
第四单元 旅人日记 展览现场
第二空间 展厅入口
第五单元 巴山与劳动 展览现场
第六单元 夜灯 展览现场
第七单元 爱情 展览现场
第八单元 乡村旧事 展览现场
第九单元 连环画与组图 展览现场
第十单元 重返美术史 展览现场
墨方MOCUBE | 康靖个展“刻骨”
A 学术维度:✭✭✭✭
B 策展维度:✭✭✭✭
C 推广维度:✭✭✭✫
D 收藏维度:✭✭✭✭
综合得分:✭✭✭✭
6月11日,墨方Mocube画廊推出了艺术家康靖的最新展览“刻骨”,这是康靖在墨方的第四次个展。展览带来了艺术家全新创作的雕塑作品。同时呈现的行为影像表明了艺术家创作的多面性。
此次展览的雕塑作品以一棵树或一根树枝的造型为线索生长延续。在探寻这一线索的过程中,形象、质感、体积、空间、现成物、自然物等皆成为艺术家的出发点。这些实体或概念殊途同归,落脚于事物与人相通的气息。
创作中,技术与造型层面的难题转化为增强作品肌理感的契机,艺术家在触摸、按捏、塑造的过程中扩充认知。将实践与认知相结合。
这些雕塑是对物的生命感的形塑。作品造型始于观察,延伸至触及,感知,至表皮,至刻骨。此处的骨,是自然天成的结构,是忽隐忽现的线索,是阴阳转化的轴。
对艺术家而言,刻骨是行为本身,也是强烈深刻的感受,以及对因此而生的记忆的一次次唤醒。
墨方Mocube画廊,康靖个展“刻骨”现场
魔金石空间 | 刘野夫个展“老刘一枕梦黄粱 ”
A 学术维度:✭✭✭✭
B 策展维度:✭✭✭✭
C 推广维度:✭✭✭✫
D 收藏维度:✭✭✭✫
综合得分:✭✭✭✫
6月11日,魔金石空间推出刘野夫个展“老刘——枕梦黄粱”。展览带来同名录像作品《枕梦黄粱》,及一系列陶土和绘画作品,同时还有志愿者参与的行为表演。
“陈旧的事物是否能焕发新意?”是此次展览讨论的主题。
展览同名录像《老刘——枕梦黄粱》,拍摄了主人公刘会卿的生活。刘野夫曾数次拜访陕晋蒙交界,拜访、拍摄这位老人,老人刘会卿境遇窘迫,依然坚持传统书画创作,书写地方乡土文化。他所代表的对传统中国社会的乡贤文化的坚守,在当下新益求新的潮流中显得尤为矛盾。
录像中,艺术家将刘会卿的守旧与马斯克的太空探索并置,成为了事物的一体两面。
但在刘野夫看来,二者的实质并无差异:无论是全球的、科学的、进化的、激进的,还是地方的、世俗的、古老的、保守的,何谓“新”?刘野夫在创作中以极具张力的视觉语言进行发问。
展览开幕现场进行的行为艺术表演,以及其他影像、摄影,陶土与绘画作品,构成了此次展览丰富的面貌。
刘野夫个展“老刘——枕梦黄粱”现场,同名影像作品:《枕梦黄粱》
刘野夫个展“老刘——枕梦黄粱”现场行为艺术表演
刘野夫个展“老刘——枕梦黄粱”现场展出作品
三遠当代艺术 | 冯良鸿个展“森林小丘”
A 学术维度:✭✭✭✭
B 策展维度:✭✭✭✭
C 推广维度:✭✭✭✫
D 收藏维度:✭✭✭✭
综合得分:✭✭✭✭
6月12日,冯良鸿于三远当代艺术的首次个展“森林小丘”开幕。此次展览由戴卓群策划,带来了艺术家在疫情之后的全新作品。
展览除了呈现冯良鸿标志性的大型彩色抽象作品,与之并列的,是一系列纸上墨水和丙烯的小作品,这些小作品有一个统一的题目“森林小丘”(2020),以艺术家在新冠肺炎爆发初期于纽约滞留时居住的社区命名。
隔离期间工作室空间不足,艺术家不得不在素描纸上作画,连接两张画纸来增加可用的面积。韩国墨水的性质加深了这些双联画的忧郁情绪。艺术家最近的抽象油画,例如《18-1-20》(2018-2022),延续了单色的主题。展览中最杰出的作品之一是《白 15-3》(2015),其中明亮的橙色和蓝色斑点从主体的白色和灰色组合中跃出,让人回想起那些快乐的时光。
与许多人的感受不同,疫情之后,离群索居的自我隔离,对冯良鸿而言,是再好不过的状态。他所居住的“森林小丘”就是三千大千世界,在这里,画家直面自我,平静、苦闷、喜乐……时或有之,日复一日练习降伏自己的心性。只要心中有丘壑,森林小丘就既见森林,也见小丘。
冯良鸿个展“森林小丘”展览现场,2022. ©三遠当代艺术
冯良鸿 《18-1-20》 布面油画 220 x 250 cm, 2018-2022 ©三遠当代艺术
索卡艺术 | 张英楠个展“负片”
A 学术维度:✭✭✭✭
B 策展维度:✭✭✭✭
C 推广维度:✭✭✭✫
D 收藏维度:✭✭✭✭✫
综合得分:✭✭✭✭
6月18日,索卡艺术推出张英楠全新个展“负片”。本次展览是张英楠在索卡艺术举办的第三个个展。带来艺术家全新的绘画作品。
本次展名名为负片(Film) ,负片是全面数字化时代下相较“落后”的胶片中的一种,拍摄后图像黑白颠倒、红绿互换,需要拓印的方式才会出现正常的颜色。这种投射成像的方式仿如一场化学艺术,需要洗、印、放、暗室特效、黑白着色、修补等。这个严谨的成像过程,就如张英楠在画布上描绘当下心态一样,拓印出一场理性、内敛、孤寂的历程。
画面中的寂静之境,窗户外的幽僻之处,穹顶之下的光,都成了艺术家记忆的载体,凝聚了作品中秩序的力量。
张英楠曾形容绘画为自我精神上的避难所,是一个可以偶尔与现实保持一定距离的空间。他会通过绘画作为媒介,以空间的框架为结构去表达自我意识。因此,在他的作品中,会有种极强的疏离感,稳定,理性、冷静、克制。
在此次的张英楠个展中,艺术家把多维度的空间与情感记忆投射在他的作品上,逐渐拼合成内心最真实的感受,并唤起观众的内在情感与潜意识。
《回声》 150*200 cm 布面油画 2022
《印记》 130*170 cm 布面油画 2022
《那是虚无》 150*200 cm 布面油画 2022
《梦中梦》 150*200 cm 布面油画 2021
《星尘》 200*300 cm 布面油画 2022
HDM画廊 | 杨茂源个展“双重风景”
A 学术维度:✭✭✭✭
B 策展维度:✭✭✭✭
C 推广维度:✭✭✭✫
D 收藏维度:✭✭✭✭
综合得分:✭✭✭✭
6月18日,HdM画廊北京空间推出艺术家杨茂源个展“双重风景”,此次展览是艺术家继 2020 年“记忆的备份”后与画廊的第二次个展合作,展出了杨茂源近两年创作的全新绘画和雕塑作品。
展览命名为“双重风景”,一方面指涉了光和影的双重关系(事物的阴阳关系),另一个层面也暗示了艺术家看待事物的包容性。
展览中两件重要的新作品系列分别是《石头脚》和《摩登时代》。
在《石头脚》这组作品中,笨拙的脚与“石头”结合,很容易让观众接近欧洲神话故事中的天神扛着星球等经典形象,石头的纹理使人联想到遥远的地质时期,在此,脚和“奇石”不可能的相遇形成一种史诗般的浪漫关系,给人一种强烈而直接的感受;同时这种“双重性”也强调了杨茂源工作方式中一直存在的“无目的的目的性”。
《摩登时代》这件作品则更多是对时间概念的思考,“摩登时代”指涉的并不是一个具体朝代,也不是具体时间概念;而是一些来自古代、现代、当代、未来的永恒时刻,在杨茂源看来,这才是生生不息的摩登时代。
杨茂源1989 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同年参加中国现代艺术大展。2002 年获CCAA中国当代艺术奖,并在2011年作为代表艺术家参加了第 54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的展览。其作品被世界各地重要私人藏家、美术馆和机构收藏。
杨茂源个展“双重风景”现场
现场展示雕塑作品
《石头脚》系列作品
《摩登时代》系列作品
千高原艺术空间 | 郑云瀚个展“在家,出家”
A 学术维度:✭✭✭✭
B 策展维度:✭✭✭✭
C 推广维度:✭✭✭✭
D 收藏维度:✭✭✭✭
综合得分:✭✭✭✭
6月18日,千高原艺术空间推出郑云瀚个展“在家,出家”。现场呈现了郑云瀚在经历了2020年初武汉疫情封城后,记忆复苏时刻的作品。那些恒久被封禁在空间中的日常物件,与艺术家无助和焦灼的情绪一起,被水泥固定在画布上。
展览由李振华担任策展人,在其位展览撰写的策展文章中写到:“这是一个关于人在逆境中的展览,起因是2020年武汉疫情封城,郑云瀚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准备中,被滞留在家。”
在李振华的鼓励下,郑云瀚开始了在疫情封控期间的创作。并逐渐完成了此次展出的《防盗门》、《老铁锅》、《梅林午餐肉》、《钢琴》等系列绘画作品。
这些都是郑云瀚在封控期间,陪伴他的物件,在长时间与它们静默的相处中,开始有了情感上的联系。更多日常生活的事物借由这个特殊的时期被艺术家关注并封存在了他之后完成的绘画里。
通过这一系列的作品,艺术家在探索绘画与日常的关系,记忆和感受的关系,媒介和认知的关系,并最终回到个体承载的空间,空间中的一切,都成为艺术家观察的对象。
郑云瀚个展“在家,出家”展览现场
郑云瀚,钢琴,丙烯、帆布、水泥、木板、丙烯酸液、清漆、固化剂,128×160cm,2020-2021
郑云瀚,大衣柜,丙烯、帆布、水泥、木板、丙烯酸液、清漆、固化剂,200×120cm,2020-2021
郑云瀚,客厅窗外,丙烯、帆布、水泥、木板、丙烯酸液、清漆、固化剂,165×290cm,2020-2021
郑云瀚,芝华士,丙烯、帆布、水泥、木板、丙烯酸液、清漆、固化剂,27×40cm,2020-2021
郑云瀚,走廊对开门,丙烯、帆布、水泥、木板、丙烯酸液、清漆、固化剂,200×120cm,2020-2021
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 | 李津个展
A 学术维度:✭✭✭✭
B 策展维度:✭✭✭✭✫
C 推广维度:✭✭✭✭✫
D 收藏维度:✭✭✭✭✫
综合得分:✭✭✭✭✫
6月23日,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推出艺术家李津同名个展,这是他在疫情之后,最新的工作的呈现,也是与站台中国的首次合作。带来了他最新创作的水墨与书法作品。
此次展览同时启用了主展厅和dRoom空间,由学者汪民安担任学术主持。展览同名画册已限量同步推出。
此次展览带来了艺术家不同于以往的作品。一直以来,李津给人们的印象是一个热爱和拥抱世俗生活的画家。无论是对人物,还是食物的描绘,都似乎像是一首颂歌。
新作中,不仅画面不似以往的五彩斑斓,描绘的主体:人物,不再狂欢大笑痛饮,相反,他们显示出种种多变的精神状态:孤独、困惑、焦虑、怀疑、伤感、悲凉。
从中可以看出疫情对艺术家的影响。
李津以前画面上的人物总是因为投身于吃而显现为一种非思考状态,一种动物状态的话,那么,现在的人物因为和食物脱离了关系,而展现出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一种思考或者怀疑的状态——这是两种不一样的人,尽管他们和以前画面上的人物的脸部都有相似之处。李津现在开始画一个内心困顿的人,而不再是一个及时行乐的人。
此次展览体现了作为当代水墨艺术家李津的多变,体现了疫情对于一位艺术家创作的影响。
据悉,这批新的水墨作品,价格以5-7万/平尺居多,书法系列价格相对较低。
站台中国李津个展 展览现场
“野老长歌”系列 展览现场
草堂图册系列 1 38x43cm 纸本设色 2022
寒士 27x18cm 纸本设色 2022
春之歌5 230x53cm 纸本设色 2022
新氧艺O2art | 彭斯个展“曜曜”
A 学术维度:✭✭✭✭
B 策展维度:✭✭✭✭
C 推广维度:✭✭✭✭
D 收藏维度:✭✭✭✭✫
综合得分:✭✭✭✭
6月24日,新氧艺O2art在画廊周北京期间推出了特别项目:彭斯个展“曜曜”。此次展出场地位于798艺术区A08大楼一层,展览带来了彭斯最新的风景绘画。这批新作是艺术家写实人物肖像创作之外,蛰伏四年创作的全新系列作品。
2018年,在武夷山驻地创作的经历,迎来了彭斯创作上的一次大转变,面对自然景物中的杂草、田埂、土壤,扑面而来的坚硬、柔软与张力,给了彭斯极大的震撼。自此,他开始从大家所熟知的古典肖像绘画创作,转向风景的描绘。
不同于以往小尺幅的人物肖像绘画,全新的大尺幅风景作品,在创作方法与逻辑上变得不同。画面的空间结构被打开,更为大胆的笔触,与更加鲜艳色彩,将浓烈的情绪都投射于画面中。大尺幅的意向风景也让彭斯的创作更加自由。
正如此次展览的主题“曜曜”,呈现了艺术家的一种“燃”的状态。彭斯说:“我通过绘画的方式找寻光亮与自由。”他画中的万物都生于笔下,饱含奔向太阳光辉的能量,借用画笔将这种精神力量捕捉于画面中,彭斯向观众展示了一位艺术家崭新的面貌。
彭斯是80后绘画艺术家中的代表之一,尤其是此前的人物绘画,颇受市场关注,其作品被私人藏家,多家美术馆、机构收藏。
彭斯个展“曜曜”现场
彭斯个展“曜曜”展出作品
偏锋画廊 | 李继开个展“流萤点火”
A 学术维度:✭✭✭✭
B 策展维度:✭✭✭✭✫
C 推广维度:✭✭✭✭
D 收藏维度:✭✭✭✭✫
综合得分:✭✭✭✭✫
6月24,偏锋画廊推出李继开个展“流萤点火”,此次展览是偏锋画廊代理李继开后为其举办的首次个展。展出的作品囊括了艺术家近两年的绘画作品,以及早期重要代表作。
展览由鲁明军策展,欧阳昆仑担任空间设计师。展览特别选择了蓝灰色毛毡搭建分割空间,在更小的展览空间内,观众的视野变得更聚焦。
此次展出的作品大多是艺术家在经历了武汉疫情之后完成的。疫情虽然不是李继开描绘的对象和理由,但从内心深处,也许是他创作的某个潜在的动因。
画什么,以及如何画,李继开从不刻意,只遵从自己的内心。西瓜、蘑菇和帐篷,构成了此次展览作品中主要的三个图像母题。之所以描绘它们,是因为在某一时刻,它们独特的外形和情境触动了他。
李继开作画的工具是毛笔、丙烯和亚麻布。毛笔的弹力、丙烯的水性和亚麻布的质感既让他获得了“书写”的乐趣,也让他尽情地游弋在透明的媒介中,以表达他坚实的情感和理想。
在他的画面中一直存在的“不老的少年”,虽时过境迁,但神情依旧——“作为一个旁观者,他始终与这个复杂而残酷的世界眉目传情。
李继开个展“流萤点火”现场
李继开 蘑菇与读书的男孩 2022_布面丙烯 200 × 146cm
李继开 西瓜地 2021_布面丙烯 180 × 120cm
李继开 男孩与大蘑菇 2022_布面丙烯 147 × 270cm
北京公社 | 梁远苇个展
A 学术维度:✭✭✭✭
B 策展维度:✭✭✭✭✫
C 推广维度:✭✭✭✫
D 收藏维度:✭✭✭✭
综合得分:✭✭✭✭
6月24日,北京公社推出了梁远苇同名个展,呈现了她自2018年后深入推进的全新创作脉络。这些作品延续了艺术家一直以来关于艺术认知与自我成长的创作线索。
走进展览现场,悬挂在空间中的绘画作品与钢丝装置结合,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展览呈现了两个系列作品:其中,“造法”系列以素描作品为主,着重营造“造型”与“法度”;与之相对的“笔法”系列作品,则更强调绘画性笔法的表达。
梁远苇是70后艺术家中重要的绘画实践者之一,她不断地在绘画的秩序中挖掘反思性与自我革命精神,在她看来,艺术的内核不是高雅趣味,不是渊博知识,也不是高超技巧,不是时髦的思潮,艺术就是独立的精神。
因此,梁远苇总是试图打破艺术的惯式,正如她在此次展览中的尝试:不仅打破了绘画惯用的展示与观看方式,也赋予了绘画更多新的思考。
北京公社梁远苇同名个展现场,图片致谢画廊
EGG画廊 | 朱岚个展“线行”
A 学术维度:✭✭✭✭
B 策展维度:✭✭✭✭
C 推广维度:✭✭✭✫
D 收藏维度:✭✭✭✭
综合得分:✭✭✭✭
6月24日,EGG画廊退出艺术家朱岚的个展“线行”。本次展览呈现了艺术家近几年的全新作品。
展览展出的几个全系系列作品中,“无语”系列是对生命现状的一种感知与反思,有坚韧,有无奈,有茫然,有盼望,有挣扎,有无惧,有对抗,有明澈,有感恩,交织在一起。
“人”系列中,人体线条的描绘给观者带来充分的想象空间。艺术家将墨堆聚在一起,将黑色色块与线条抽象化,让画面更加饱满立体。人本是“人”系列的载体,但经过艺术家以抽象和潜意识的描绘,当再将作品展现在人面前时,人看到的并非是真实的自我,而是另一个维度中,自己对“人”这一概念的全新解读。
“回声”系列相对简洁的画面中,却因为大块面的墨色和线条、坚硬和纤细之间的强烈对比,而充满了强弱之间的较量和冲突感。这种强和弱,或许来自于人类的渺小与自然力量的宏大,也或许来自于不同性别和不同文化之间的阴柔与阳刚或内敛与张扬之间的不同的隐喻表达,抑或者只是简单的存在于不同质地的物体之间的视觉冲突。
另外还有“石”系列及“生”系列。在这些作品中,艺术家表达了对自然的感受,并从中体会到的生命无声的能量。
“无语”系列 44x80cm 纸本水墨 2022
“人”系列6 68x112cm 纸本水墨 2020
《回声》 184x288cm 纸本水墨 2021
《石》 184x288cm 纸本水墨 2021
《生》 180x193cm 纸本水墨 2017
星空间 | 邱炯炯个展“椒麻神游记”A 学术维度:✭✭✭✭✫
B 策展维度:✭✭✭✭
C 推广维度:✭✭✭✫
D 收藏维度:✭✭✭✭✫
综合得分:✭✭✭✭
6月25日,星空间推出了邱炯炯个展“椒麻神游记”。此次展览由安静策划,汇集了邱炯炯六年多来的绘画。
在过去的六年多时间里,邱炯炯做了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执导了一部传记影片《椒麻堂会》(2021)。此次展览所有的创作都由它展开。
展厅入口,三块展板展示了《椒麻堂会》的故事线索。展览在两个展厅内呈现:
其中一侧展厅,展示了影片的分镜图、场景图、人物草图;另外一侧主展厅内,展示了基于此次影片创作的绘画作品。
绘画与电影是邱炯炯创作的两种重要媒介现场,一幅“三毛”形象的绘画作品中
艺术家借用希区柯克的一个经典形象,描绘了一幅艺术家本人的自画像。
这些绘画作品中,许多都与邱炯炯故乡乐山的地方志相关。比如展厅内最大的一幅作品《洗象图》,源于乐山洗象池的传说。
在邱炯炯的绘画作品中,能看到许多中西艺术史中的典故,邱炯炯通过将其本土化与大众化,展现了他在绘画上的抱负。
邱炯炯个展“椒麻神游记”现场
《铜河边的欧罗巴》 铝板油彩 Oil on aluminum 120 × 120 cm 2021
《地仙儿咏春图》 纸本水墨 Ink on paper 120 × 239 cm 2021-2022
成当代艺术中心 | 康剑飞个展“俯仰,呼吸,林木倒下又立起”
A 学术维度:✭✭✭✭
B 策展维度:✭✭✭✭
C 推广维度:✭✭✭✫
D 收藏维度:✭✭✭✭
综合得分:✭✭✭✭
6月26日,康剑飞个展“俯仰,呼吸,林木倒下又立起”在798艺术区成当代艺术中心开幕。展览由杨天歌担任策展人。
展览着重呈现一件体量恢弘的动态装置作品《何以存在》,几乎占据整个展厅。这是一件场域特定的、现场制作的作品,由同类、单色的轻薄木板拼接而成,却在周身有多处撕裂,由鱼线、钢绳牵引,挤压弯曲;它时刻在呼吸颤动,生命力十足。看似跳脱,它却并非从虚无中凭空出现,而是由来有据,富有前史。展览的文献区,便罗列陈述了康剑飞以往的部分作品。它们是新作系列《何以存在》的前奏,并整体性地呈现了通往这一作品的实验之路。
此外,展览还设置了文献展区,前来观展的观众可以先来到文献展区观看,从中可以了解到此次展览作品《何以存在》是如何发展而来的。
在康剑飞的个案中,我们看到艺术家在媒介专一性和创作可能性中的探索、挣扎与寻觅。可说,《何以存在》便是以如此的前史展开;而作为为此而生的展览,“俯仰,呼吸,林木倒下又立起”亦是艺术家在这种张力下创作的见证。
康剑飞是一位70后艺术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曾获得中央美院毕业首奖并留校任教至今,目前受聘为教授。他认为艺术最核心的就是其内在的实验性,艺术家的天职就是要不断的突破自我,执拗的走向现实生活的反面。
《何以存在》
《何以存在》
《何以存在NO.2》
《何以存在NO.3》
现场展出的版画作品
豪瑟沃斯画廊 | 尼古拉斯·帕蒂个展“红色森林”
A 学术维度:✭✭✭✭
B 策展维度:✭✭✭✭
C 推广维度:✭✭✭✭
D 收藏维度:✭✭✭✭✫
综合得分:✭✭✭✭
6月30日,豪瑟沃斯推出了尼古拉斯·帕蒂的香港首场个展“红色森林”(Red Forest),展出13幅特为此展创作的全新风景与肖像粉彩画。帕蒂以物质世界里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作为灵感,展现出人类与自然之间复杂且密不可分的联系。
这些新作将展示于色彩鲜艳的展厅墙面,这种特别的布展及作品呈现方式,源于帕蒂早期对涂鸦与壁画的浓厚兴趣。
展览同名作品系列《红色森林》作品描绘了熊熊的森林大火,是帕蒂在充满气候危机的当下,对风景画这一历史经典题材的全新探索。
除了“红色森林”之外,帕蒂的全新肖像画,描绘了一系列身披外太空的人物。这些人物的外观令人联想到中国天然石雕,或是传统文人石中的金属元素。
帕蒂在创作这一系列新作时对五行元素进行了探索与运用,由此向观者提问:究竟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还是操控与破坏环境的外在力量?
尼古拉斯·帕蒂是当下国际上炙手可热的年轻艺术家之一,他1980年生于瑞士洛桑,作为一位具象派艺术家,以其日常却又大胆超凡的风景、肖像与静物广受赞誉,同时亦挑战了具象艺术的传统。
尼古拉斯·帕蒂个展“红色森林”现场
©️禁二改丨盗用
文字丨罗书银 编辑丨李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