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子》 作家出版社供图
中新网北京8月28日电 (记者 高凯)20世纪30年代到5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巨变,是随波逐流利益至上成为投机分子,还是为理想自我革命成为真正的战士?个体在历史风云变幻中的选择,将决定其一生。
近期,作家王霄夫创作的红色题材长篇小说《上海公子》由作家出版社推出。《上海公子》中的故事从1937年淞沪会战四行仓库保卫战、1945年重庆谈判、1946年东北四平保卫战,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
小说展现的时间跨度,基于王霄夫对中国近代史的驾轻就熟,以及对那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多方复杂关系的文学把控能力,这也使得人物在时代大事件的沉浮中,越发显现鲜明个性。
作为一部有着独特风格的红色革命小说,《上海公子》将宏大的史诗感与鲜活人物塑造有机融合,涉及信仰、理想,同时也带有悬疑、暗战等引人入胜的情节。小说将旧上海滩谢公馆的双胞胎孙子谢壮吾、谢壮尔,孙女谢赛娇,和仆人裘家的儿子裘宝儿、女儿裘小越之间的爱恨情仇放置于从那一场宏大的历史事件中,最终完成“为民族独立解放,为人民解除苦难”的主题。看上去谢壮吾、谢壮尔、裘宝儿三条线索交叉进行,揭示了在历史转折关头人生选择的问题。但事实上主线非常明确,紧紧围绕谢壮吾“为民族独立解放,为人民解除苦难”的价值体系,建构了一个虽九死而不悔的革命者形象。
王霄夫表示,《上海公子》的创作灵感,来自长辈讲的上海故事,小说的很多素材,也是源于真实的历史,“大概我五六岁的时候,长辈跟我讲了很多关于上海的故事。上海的生活、公馆的生活,全部来自他跟我讲的一些事情,基本是原貌呈现。他的朋友一个是绍兴人,一个是嵊县人,都在上海。而上海青年参加革命的故事,则来源于一个上海老作家跟我讲的事情。”
此间评论家认为,小说中展现的女性形象是一大亮点,她们的命运沉浮与悲欢交织侧面展现了一个时代的沉浮与抗争。
对此,文学评论家徐洲赤表示,“我将《上海公子》视为中国版的《乱世佳人》,因为它更关心女性的命运。只有女性的命运,才能看出一个时代的好坏。她们的死亡,深深寄托了作家俯瞰尘世的悲悯之心。”
著名作家、编剧黄亚洲认为,“王霄夫的文字从不拖沓。行进、停顿、坐下、起脚,一律的明快与干净。阅读这样的文字,不会没有愉悦感。王霄夫对语言一直是有自己的追求的,这种创作态度很符合小说本身的美学特征。”
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谢公馆一景”“屠媚娘登台羊坝头”“《良友》为谢壮吾庆生”“八女投江”等12幅精美插画,出自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青年艺术家王艺卓之手,这些插图生动再现了小说中几个重要场景,与文字呼应,相得益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