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头条##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在重症医学科(ICU)的门外,杨先生(化名)正在探视,其父亲一天前因突发意识障碍、心跳骤停被紧急送入ICU,经过抢救暂时脱离危险。当听到“营养支持”四个字时,他忍不住追问:“父亲还在昏迷,怎么吃饭呢?”
其实,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远非“吃饭”那么简单,这是一场与死神赛跑的“能量保卫战”。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万荣文教授强调,营养支持是重症救治的核心环节,其合理性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并发症发生率乃至生存率。
一、为什么需要营养支持?
重症患者遭遇严重创伤、感染或大手术后,身体会启动“分解代谢亢进的应激模式”。此时,蛋白质和能量消耗急剧增加,肌肉分解加速。若不及时干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崩溃、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会接踵而至。
从中医角度看,这种状态属于“正气亏虚、邪气内盛”。《黄帝内经》有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重症患者正气耗损,脾胃功能受损,气血生化无源,若不及时补益,易致“虚者更虚”。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当它缺乏营养滋养时,黏膜屏障就像失守的城墙,细菌和毒素可能趁机“突围”,引发脓毒症或多器官功能障碍。现代医学研究证实,早期合理的营养支持可降低死亡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减少ICU住院天数。
二、如何营养支持?
1.肠内营养:守护肠道的天然防线
通过口服或管饲(如鼻胃管、鼻肠管、胃造瘘等),适用存在营养风险和(或)营养不良,且胃肠道有功能且能安全使用的患者。
中医认为“胃以降为和,脾以升为健”,常配合足三里穴位注射、中药灌肠等方法,增强胃肠动力,提高营养吸收效率。
2.肠外营养:临时搭建的能量通道
通过静脉途径(外周或中心静脉),适用于胃肠功能障碍或解剖禁忌,如肠梗阻、重症胰腺炎早期、消化道大出血等。但肠外营养久用易致“脾虚气滞”,中医多辅以益气健脾中药,减少肠道废用性萎缩风险。
三、营养支持有哪些原则?
1.遵循个体化、动态化的黄金原则,结合现代医学评估与中医辨证调治。重症患者早期需25-30kcal/kg/日能量,高代谢状态需30-35kcal/kg/日。中医则根据“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原则。
2.早期启动是关键:24~48小时内开始,优先选择肠内营养。这与中医“食养为先”理念一致,即“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3.循序渐进:早期允许性低热量喂养,中医认为此阶段“邪气盛,正气衰”,宜少量频服,给虚弱的脾胃减负。稳定期再逐步增加,同时观察腹胀、腹泻等耐受情况。
4.特殊人群量身定制:糖尿病患者选用低糖高纤维配方,配合中药生地、麦冬滋阴降糖;肾功能不全者限制电解质,加用黄芪、杜仲补肾利水;肝功能异常者补充支链氨基酸,辅以茵陈、五味子保肝降酶。
四、中西医协同如何护理?
1.定期评估营养不良风险、吞咽功能及胃肠耐受性,同时通过“望闻问切”观察舌苔、脉象,判断脾胃功能状态。
2.监测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等指标,中医则重视“舌象变化”,及时调整方案。
3.鼻饲时床头抬高30°-45°可减少误吸,逐步加量、加温,测胃残余量,同时可艾灸中脘、关元穴促进胃排空。
4.肠外营养优先选择中心静脉,需严格无菌操作,可贴敷中药敷贴预防感染。
5.协助患者床上活动,配合中医推拿、穴位按摩促进胃肠蠕动。加强疏导,中医“情志调护”缓解焦虑,“怒则气上,思则气结”,稳定情绪有助脾胃运化。
专家提醒
重症医学科万荣文主任提醒: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是生命续航的关键,现代医学的精准评估与中医的整体调理的中西医结合的智慧,既科学把握个性化方案,又以“治未病”思维守护脾胃生机,让每一份营养都成为康复的力量。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重症医学科 邓冰晖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