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九兰》数字拷贝及道具等入藏中国电影博物馆

电影《九兰》海报。

新京报讯(记者周慧晓婉)由导演朱丹执导的电影《九兰》自9月16日全国公映以来,吸引了大批市民走进电影院,修建十三陵水库壮大的劳动场面搭配感人的故事情节和幽默的叙事风格,成为“红色经典”。10月13日,电影《九兰》捐赠仪式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举行,影片及电影道具正式入藏中国电影博物馆。

捐赠仪式中,昌平区向中国电影博物馆捐赠了电影《九兰》的影片数字拷贝,国家领导人参加水库劳动当天的《人民日报》、《北京日报》复制版,“九兰组”旗帜、剧本、剧照、海报、主人公用过的口琴、垫肩等影视道具。现场,双方签订了捐赠协议,中国电影博物馆为昌平区发放了捐赠证书。活动结束后,捐赠品将在中国电影博物馆长期展出,让市民更形象、直观的感受“九兰”精神,感受影片的魅力,电影《九兰》也将在中国电影博物馆公益放映厅常年循环放映。

电影《九兰》以十三陵水库建设为背景,由三代人的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冲突为主线,塑造了“九兰”一个时代的英雄群像,写出了普通劳动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当。上世纪50年代末北京市40万民众160天建成十三陵水库的壮举再次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朱丹表示,电影《九兰》作为主旋律、正能量、反映时代精神的一部作品,能在世界上最大的国家级电影博物馆内占有一席之地,感到非常荣幸,“今后我们将创作出更高质量的主旋律、正能量的影片奉献给广大观众。”

从左至右:唐开文副馆长、朱丹导演、昌平区委宣传部部长冯志明、昌平区融媒体中心主任刘晓梅在捐赠仪式现场。 活动方供图

“电影《九兰》作为艰苦创业主旋律代表作品,收录进中国电影博物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弘扬北京文化和北京精神,促进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升电影的影响力,教育人们在新时代奋勇拼搏、坚守初心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中国电影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说道。

捐赠仪式过后,还举办了“党课宣讲”活动。《百家讲坛》“十大名嘴”之一的纪连海在现场讲述了火红年代的人们“无私忘我、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兴建十三陵水库乃至新中国建立初期大兴水利建设的意义。导演朱丹讲述了拍摄影片的初衷和如何率领电影《九兰》主创团队,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进行影片创作,并向观众讲述了电影创作过程中台前幕后,不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这次捐赠活动由中国电影博物馆、昌平区委宣传部、昌平区融媒体中心、北京华都新雨影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举办。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吴兴发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