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二战中最好轻型坦克之一的M24霞飞,该坦克综合性能优异,尽管在1944年中旬左右才开始大规模生产,其总共约4000辆的产量也不算低,在战后的一些地区战争中依然发挥了关键性作用。作为如此优秀的坦克,当然不可能只有这一种型号,就在M24研制定型期间也在底盘基础上研制一些变形车,T77自行防空坦克就是其中一款。
T77自行防空坦克研制工作始于1943年,并随着二战的落幕而结束,也就是说它在M24研制工作取得一定进展后就开始研制,不过这款装备名字直译过来大意是T77多枪管自行车,其实就是自行防空坦克。
正如其直译的名字一样,既然是多枪管,那么T77所携带的机枪数量就必然在同类型装备里具有优势;T77安装的是一座与B-29“超级堡垒”遥控炮塔技术同源的炮塔,这让T77的作战操控与大型轰炸机相似,在当时来说颇为科幻。
这座不太寻常的炮塔安装的是6挺12.7毫米重机枪,该枪的弹道特性与20毫米机炮相似,射速约为500发每分钟,6挺机枪能爆发出每秒约50发子弹的输出量,对二战的飞机来说,哪怕是安装了机腹装甲的伊尔2也不敢贸然接近,否则无装甲保护的机翼等部分会被打成筛子。
在炮塔的后方左右两侧是两个独立的战斗阵位,它们有各自的瞄准设备和射击控制设备,从这种设计以及前方机枪3挺一组的结构来看,似乎2名操作手具备分别控制的能力,但如果机枪只有独立的俯仰角,方向调整仍需要联合操作的话,在实战中也没多大用处,还不如联动操控简单。
在第二辆样车上,设计师给两个操作阵位安装了轰炸机才使用的瞄准镜和半圆形的有机玻璃罩,能给射手提供相对舒适的作战环境,免受战场烟尘的困扰,这辆样车被称为T77E1。
美军原计划用T77替代之前用M3半履带车改装的自行防空机枪车,不过相关研制工作进展缓慢,到二战结束时都没有定型,在测试工作中发现炮塔的灵活性不够,无法对低飞的目标发起有效的攻击。1945年9月,美军终止了相关的研究。
T77作为一种低空自行防空武器,对于二战中后期的盟军来说作用并不大,因为失去制空权的对手才需要更多的防空武器,随着二战后战机开始从螺旋桨向喷气式过度,飞行速度和高度都达到一个新的水平,防空机枪一度被认为已经失去作用。
同样以M24底盘为基础打造的另一种自行防空炮M19,它安装了2门40毫米高射炮,在二战结束前生产了将近300辆,在二战后继续使用了较长的时间,可见人们对防空武器认知上细微的变化。以二战期间的实战来看,自行防空武器很多时候都被用来对地扫射,T77如果能早点量产投入实战,那么它很可能会让敌方步兵感受一下每秒50发.50子弹扫射的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