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胆子小怎么办?别说他是“胆小鬼”

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恐惧的事物,1岁以下的孩子,会害怕突然的响声、噪音;1~2岁的孩子,会害怕陌生人,可能会害怕吹风机;2岁以上的孩子,可能会害怕身体受伤,害怕一些想象中的怪兽、坏人,和一些假象对象。敏感的孩子会因为家长的一些无意的暗示,“吓唬”,而彻底对某件事物产生恐惧,而拒绝接触。那么,如何锻炼孩子的胆量,消除他们的恐惧呢?

从家庭氛围和教育方式着手

胆小其实是表面现象,其本质说明孩子有这几个问题:缺乏安全感、缺乏独立性、缺乏自信。

家长过于严苛,容易使孩子做任何事都战战兢兢,担心出错,而缺乏自信;而过度保护、包办替代会使孩子依赖父母,而不能独立。

如果孩子害怕房间里没有人,一刻也离不开大人,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到家里某个没有人的房间里帮忙取东西,再给予孩子赞扬。

不要给孩子贴上“胆小鬼”的标签

“这有什么可怕的?”“你怎么这么胆小?”家长如果这样对孩子说,对锻炼孩子的勇气毫无益处,且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正确的说法是,“不要怕,妈妈在你身边保护你。”“没关系,妈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可以战胜自己。”

面对恐惧,才能真正摆脱恐惧

直面恐惧是帮助孩子消除恐惧,最有效也最直接的方法。比如孩子怕水,带他学游泳便是最好的方法;孩子害怕各种小动物,家里养一只可爱的小狗就最有效;害怕陌生人,那就带孩子增加一些社交活动。

这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家长切莫操之过急,逼迫孩子接受,反而使孩子更加恐惧、排斥。比如接触小动物,最开始可以让孩子在小动物旁边呆几秒钟,下一次再增加到几分钟。

让孩子知道危险与安全,真实与虚拟

家长在哄孩子的时候,常常将事物拟人化,许多动画片也是这样的,将动物与物品塑造成人类的形象,将虚拟的东西实物化。孩子的心理阶段会经历无法将现实和虚拟分清的阶段,他们会幻想出危险的、可怕的假象敌。家长要适当地告诉孩子“真”与“假”,并且教孩子认识危险物品和安全地带。

在社交活动中锻炼胆量

一个经常与人接触的孩子,更加开朗、自信。家长要鼓励孩子与人接触,多带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到公众场合去。有意识地邀请一些小朋友到家里来,孩子害怕陌生人,多因不了解高大又无法抵御的大人,和身高相似,体能相当的同龄人在一起,会让孩子感到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交可以让人更加自信,也可以锻炼孩子与人相处的能力,不至于见到陌生人就害怕。

多运动,到大自然去

新鲜的空气,开阔的视野,到大自然去,可以让孩子得到充分的放松和活动。适当地户外运动,也可以使孩子更加富有活力,无形中锻炼了孩子的勇气和胆量。孩子大一些可以徒步走上一小段、爬些平缓的山,增加孩子的耐力、观察力。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未知事物,不可确定是否安全的情况下,表现出的“害怕”是正常的反应。家长应首先排除孩子的身体原因,再考虑先天遗传的性格因素,然后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性格,锻炼孩子坚强、勇敢的意志。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