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悯农诗人”李绅,为啥以后不悯农了呢?探究其蜕化变质缘由

作者:赵心放

笔者幼时记得最清楚的三首唐诗,首先是李白的《静夜思》,其次是骆宾王的《咏鹅》,最后是李绅的《悯农》。历世对李白和骆宾王的评价前后差别不大,而对李绅的评价跨度大,是先悯农而后坑农,最后完全成了个地地道道的贪官酷吏。剖析他的心路变异轨迹,能起到发人深省的作用。

(一)出身仕族 时乖运蹇

大历七年(公元772年)出生的李绅,其太爷爷李敬玄在武则天朝曾任职中书令,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级,爷爷李守一与父亲李晤都曾当过县令。李晤任职浙江一带的乌程、晋陵等地,乃江南鱼米之乡,算得上肥缺。可以这么说,李绅出生在标准的官宦世家。

不幸的是,李绅六岁时父亲李晤死于任上,只能和母亲相依为命过日子了。孤儿寡母难免不被同族人欺负。他儿时的经历与另一诗人元稹十分相似。不过失怙的元稹尚有亲戚可以接济,李绅还要更加不幸一些,没有得到任何一个亲朋好友帮衬。家庭困难的学子寄居寺庙读书,是那时的民俗。生活窘境中的母亲,寻了一处远离世俗的寺庙,让其寄居在那里读书学习。

早慧聪明的李绅深知母亲的良苦用心,寄居在寺庙里读书学习异常刻苦。据史载,李绅经常在苍松翠竹间刻苦读书。还尝试学写诗。没有纸来涂鸦咋办?毕竟是个小孩子,不懂人情世故,就在佛经上写。和尚们认为这是亵渎神佛的大逆不道行为,把李绅赶出了寺庙。估摸母亲那时已离开了人世,无处可去的孤儿李绅开始了漂泊流浪,年纪仅15岁左右。

史籍上没有具体记录他的流浪生活,但从李绅入仕富贵后路过浙西时的诗《却到浙西》,就可以从中看出其漂泊流浪时的可怜样:

临平水竭蒹葭死,里社萧条旅馆秋。

尝叹晋郊无乞籴,岂忘吴俗共分忧。

野悲扬目称嗟食,林极翳桑顾所求。

苛政尚存犹惕息,老人偷拜拥前舟。

不释意全诗,仅说诗中引用的一个典故就能管窥了。“野悲扬目称嗟食”这句诗中的嗟食,源于典故“嗟来之食”。说的是齐国有年闹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饥饿的行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叫他来食。

那个饥民抬起头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道歉,但那人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李绅在诗中说的是当初他在漂泊流浪时,靠的是别人施舍才活下来的哦。

(二)时逢机遇 展现才能

安史之乱后的大唐,不仅国运日衰,诗运也日坠,当然也给了有识有才之人提供了展现自身价值的机会。

802年,李绅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虽然落第,但结识了韩愈。韩愈比李绅年长4岁,已是在文坛颇有影响力的京官。韩愈十分欣赏李绅的品格与才华,称赞他“或文或行,皆出群之才”。806年35岁的李绅,原本才学过人,加之有韩愈的力荐,屡败屡战后终于进士及第。

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高举“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大旗,李绅、元稹等人积极响应,一场轰轰烈烈的诗歌革新运动开始了。

李绅的《乐府新题》20首就是这场诗歌运动中问世的,《乐府新题》也是李绅对自己前半生的总结。他在早年的颠沛流离之际,有机会去接触底层人民,去感受他们的痛苦,去体会他们的心酸,正是如此才产生出让他享誉千古的不朽之作——《悯农》二首,从而也一举奠定了他“悯农诗人”的诗坛地位。

李绅流传下来的作品不多,但他的诗,如“苛政尚存犹惕息,老人偷拜拥前舟”、“假金只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等,无不是他最真实感情的表达。

初入仕的李绅,敢于直面权贵,敢于仗义执言。请欣赏据说是他以《悯农》为题作的第三首诗。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与《悯农》的前两首诗相比,这首诗没有那么高的知名度,但其思想性却不遑多让。尤其是最后两句,”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指明了朝廷是农民贫苦的根源。真格儿义正辞严!相传时任皇帝唐武宗读此诗后深感不安与惭愧,加封李绅为尚书右仆射,不过李绅连新官位的椅子还没坐稳时,就因小人谗言被贬了。

(三)投身党争 蜕化变质

元和十年(815年),当朝宰相武元衡被刺身亡,震惊朝野。时任左拾遗的白居易多次上书坚持要捉拿凶手,因“越权”被贬任江州司马。

次年心灰意冷的白乐天就在江州成就了千古诗篇《琵琶行》,奠定了他一代诗宗的地位。李绅呢?可能是他早年的不幸遭遇给他留下了心里阴影,不愿再受冷眼,不愿再去漂泊,在这朝政大动荡的时候,转身投入了李德裕的门下,并于元和十四年(819年)升任右拾遗,成为李党的当头马。他与白居易算是彻底分道扬镳了。白居易一步一步再创诗坛高峰,他却一步步成为一个彻头彻尾的政客!

史称的刘李党争,指的是唐代后期以牛僧孺、李宗闵等为首的牛党与李德裕、郑覃等为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争斗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

唐武宗时,李党达到鼎盛,牛党纷纷被罢免;唐宣宗的前期,李党纷纷被贬谪到地方为官。最终以牛党苟延残喘、李党离开朝廷而结束。以致唐文宗发出哀叹:“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牛李党争是唐朝后期宦官专权、朝廷腐败衰落的集中表现,加剧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虽然李党失势时遭受了一些波折,但总的来说,从太和四年(830年)到开成五年(840年),李绅却是顺风顺水的十年,从寿州刺史一路升到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即宰相),敕封赵国公。

李绅不仅再也写不出早年的那些诗了,还来了个使人悚然的转身,热衷豪奢,官场党争,草菅人命。

有个真实性可疑但流传甚广的传说,他每餐要花费数百贯甚至上千贯。他极爱吃鸡舌,每餐一盘,院后无舌之鸡堆积如山。

著名诗人刘禹锡在苏州当刺史时,李绅因为欣赏他的才名在家设宴款待。席间让一名美貌歌姬演唱了一曲《杜韦娘》。刘禹锡当即吟诵一首《赠李司空妓》诗:

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

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司空见惯”的典故便宜出自这里。刘禹锡的诗意是:这种宴席的排场对李绅来说已经见惯了,想到普通老百姓的艰难生活,却使自己断肠。

原本为惩治豪强恶人设立的严刑苛法,在李绅这里变成了伤害老百姓的酷刑。有次一个僧人来拜见李绅,想以佛家因果的理论晓喻他。李绅问道:“师父从何处来?”僧人回答:“贫僧从来处来。”李绅认为僧人的回答太饶舌,下令将其痛打二十大板,还哂笑道:“任从去处去。”

文末补白:会昌六年(846年),李绅在扬州病逝,终年74岁。大中元年(847年),因“酷吏”的恶名,李绅受到惩罚“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李绅一生的经历发人深省,即使经历过苦难的人,去追求荣华富贵和权力,会丧失人性,变成一个千夫所指之人。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黄桷文学社副社长。

编辑:洪与、邹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