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何清湖:基层医疗服务亟需补短板提水平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医药学院院长何清湖围绕提升基层医疗水平、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希望通过有质量的建言,助推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图片

基层更需要全科医生

01

何清湖说,基层群众对中医药诊疗服务的需求非常大,这要求基层医生具有中西医结合全科诊疗能力。相较于大医院的分科诊疗,基层更需要全科医生,需要做到“无病擅防、小病擅治、大病擅识、重病擅转、慢病擅管”,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获得满意的医疗健康服务。

经过深入调查走访,何清湖发现,目前的基层医疗难以承担起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安全等“六位一体”任务。

“补足基层医疗短板,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亟需重点解决的难点问题。”何清湖认为,应通过加强基层全科医生培训,提高基层医疗服务水平,助力解决基层看病难的问题。

何清湖建议,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医生培训的支持力度,把基层医生的继续教育与职称评选、绩效考核以及医院评级、经费投入等挂钩;把基层医生培训列入重点支持项目,并给予政策及经费支持。

何清湖认为,应加强师资培训与平台建设,支持应用型本科医学院校统筹资源,大力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特别是培养有温度的基层健康守护者;鼓励高校搭建专业平台,成立全科医生网络教育学院、中心或基地。与此同时,构建适用于基层医生的中西医结合全科医学知识体系及其教材、著作,开发基层医生线上培训课程及培训体系。

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

主导作用

02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到2030年,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疗中的协同作用、在疾病康复中的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何清湖认为,应认真总结实施“治未病”健康工程的经验和做法,创新服务模式,健全标准规范,从学术化、产业化、生活化、智能化、网络化等方面着手,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由“治疗端”前移至“预防端”。

何清湖认为,应加强中医治未病学科构建和专业人才培养,构建全国统一治未病教材,提高相关专著应用广度和深度,以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等学术组织为桥梁,加强多学科交流与合作。

与此同时,构建中医治未病产业链,探索中医治未病与康复、养老、文化、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探索社会健康管理组织与中医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机制。加强中医治未病产业面的拓展和资源整合,与养老业、旅游业、互联网、健身休闲、食品业等不同行业进行交叉融合。

“中医治未病的养生方法和相关产品,应突破陈旧的既定印象,与时俱进,更贴近现代人的生活。”何清湖说,在中医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下,相关产品的设计应更加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以丰富多样、喜闻乐见的形态呈现给老百姓。

此外,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发应用于治未病领域的诊断与疗效评估的相关设备,引导中医治未病服务器械向精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推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信息实现客观化、定量化、可视化,加强构建“互联网+中医治未病”网络服务体系,推进养联体建设,发展治未病网格化运营型模式。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