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称“3·15”为打假日, 打假是日常性的,当然不必“3·15”。不过,时逢打假日,肯定少不了打假。假货要打,假“文化”也要打。打假日,不妨揭开“伪文化”画皮。
迎合市场经济的“民间故事”
当你在节假日或者闲暇之余走进国内街头一家小吃店,你都会能在墙上的美食简介里锁定“康熙”、“乾隆”、“慈禧”“下江南”、“大加赞赏”等等关键词,并收获一千零一个千篇一律的美食套路:有一回,康熙微服私访,或者是乾隆下江南,也可以说是西逃的慈禧,走到XX迷路,饥肠辘辘,无意中走进一户人家,吃了XXX,赞不绝口,从此回宫里念念不忘,于是此菜从此一夜成名,名震千里········;类似的情节你可以在搜索引擎输入“XX吃了都说好”,可以找到相关结果约几万个,一长串名单看得人眼花缭乱。然而这些顶着“康熙”、“乾隆”、“慈禧”招牌的“老字号”,他们真的是吃过的吗?某大名鼎鼎的海鲜餐就是相传乾隆吃了“赞不绝口”的食品。然而事实上乾隆帝一生几乎就没有吃过鱼翅、鲍鱼等海鲜,即使他六下江南,在扬州苏州等地待过很长一段时间,可是他也始终拒绝尝试新的食材。所以这种传说,还是当作野史谈资,笑笑就行了。
被滥加改造的“历史名人”
近世几十年年来,无数的所谓大女主,“玛丽苏”影视剧,套着所谓历史剧的背景,各种篡改满族历史,戏说满族人物,活生生排成偶像剧倒也就算了,但最近有些剧却打着宣传所谓正剧风格、还原历史等旗号,却还是一如既往的不尊重其史料记载。满族的历史名人只要一跑到银幕和荧屏上,不论圣明的罕王,还是巴克什、巴图鲁们,大都多了一身好功夫,动不动大打出手,甚至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没有拿准历史的时间概念、也没有认真考证,往往张冠李戴,衣食住行的道具、物品和民俗全是胡编乱造。没人管也没人问。满族历史在这里只是被借用的一个空袋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一边是真实的历史被抽空内涵,只留下躯壳,滥加改造;一边是荒诞不经和无中生有的伪造——这便是当今国人眼中的满族历史文化。
全面开花的爱新觉罗后裔
翻开手机或者打开电视我们可以看到各类爱新觉罗的后裔全面开花:比如2019年嵩县一位涉嫌诈骗、吸食毒品、购买伪造证件的犯罪分子自称是“皇族成员”,与溥仪皇帝有血缘之亲希望“立刻释放!”,最出名莫过于一个自称是爱新觉罗后人的油腻大叔,是一个沉溺于历史而难以自拔的人,因买不到票而大闹火车站,怒斥围观路人奴才,被人识破身份依然我行我素,认为是别人妒忌他;2006年有个东北的老汉自称是溥仪的后代,可是让大家笑掉了大牙。众所周知溥仪是没有后代的,原因就是他自己没有生育能力,即使有妻子也没用。在如今的社会里,从来不缺这些自称爱新觉罗这样的人,至于他们为什么要说这种谎话我们不得而知,多半是为了一些利益罢了,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要是溥仪能看这些野生爱新觉罗,大概会真的感慨出那句别人安排给他的名言:朕的大清都亡了,还说这些有什么用。
满语文字广告牌神翻译乱象
随着满族文化的应用和发展被高度重视,一些满族人聚居的地区商业门牌等地方都以满汉双文形式出现,这对满族文化复兴提供了极大的帮助。不过随着满汉双文出现的地方越多,因翻译人员的翻译水平参差不齐,逐渐显露出许多令人不可思议,甚至让人捧腹大笑的错误翻译。尤其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这类错误翻译已在微信微博中变得屡见不鲜。现将广大网友提供的各类错误翻译展示如下:
满族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广大满族同胞亟需以更高、更加标准的眼光去整治身边出现的伪文化乱象。发现错误翻译时,我们不再应该笑一笑就了之,而应该通过不同的方式指正,也可以向有关部门反映,及时纠正错误,让我们的文化以更加优美的姿态面向世人,让我们悠久的满族文化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花朵。
红缨满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