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正确,不择手段可以吗

“只要目的正确,就可以不择手段”,这在中国历史上是一种非常根深蒂固的东西。《孙子兵法》中“兵不厌诈”之说也早已深入人心。记得《古文观止》中有一篇文言文,说的是“自命仁义之师”的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在楚军半渡时不愿乘人之危,坐失良机”的典故,宋襄公也因此被成为千古笑柄。还有项羽,不肯在鸿门宴上把刘邦杀掉,被认为是“妇人之仁”。而像李世民,玄武门兵变,杀兄弑父,不择手段地夺得皇位,则成为明君典范。

当然,这些历史故事中的是非不能简单判定,人们对宋襄公、项羽、李世民的看法也并不是错,但由此也可以发现,为了成功而不择手段在很多人看来是正常的。

古人如此,今人也绝不逊色,胜者为王、优胜劣汰、只看结果……,无不是强调目的的重要性,认为目的正确,就可以不择手段。那么,目的正确,真的就可以不择手段吗

来看几个曾经的互联网创业案例:

一个公司把美国特斯拉汽车换个外壳,装上安卓系统,搬上展台用PPT展示,就对外号称要做中国的特斯拉;一个农产品网站上,出现了一条销售一百万吨洋葱的记录,幕后公司号称销售规模有望在第二年就突破10000亿;一个视频类网站上的高管成员盗用他人技术,鼓吹是革命性发现,结果被网友中的高手指出人家国外几年前就已经有了这个技术。

游侠汽车、一亩田、云视链,这三个曾被视作创业神话的企业,几天之内,就变成了“笑话”不管他们是为谋生存而放手一搏,还是资本胁迫下的无奈表演。但抄袭、欺骗与造假这些不择手段的方式,并不会因为这些“正确目的”中的任何一个而得到理解和原谅。

目的再正确,但并不代表就可以因此而不择手段。而且,通过不择手段而实现的目的,最终的结局往往也都不会是美好的。

来看文学史上的一个著名公案:

唐朝著名诗人宋之问有一个叫刘希夷的外甥,是一个极有才华的青年诗人。一日,刘希夷诗兴大发,写了一首精彩的诗作《代白头吟》,写完后,刘希夷兴奋地前往舅舅宋之问家,想请舅舅这位诗坛前辈指点一二。当刘希夷读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不仅拍案叫绝,见猎心喜,连忙问刘希夷有没有给别人看过,当得知自己是第二个看到这首诗的人时,出于“喜爱”之情的他竟厚着脸皮对外甥说:“你这诗中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二句,实在太令我喜爱了,就让给舅舅我吧。”刘希夷道:“舅舅,此二句乃是诗眼,若去之,全诗寡然无味,将沦为平庸之作,恕外甥不能答应。”

当晚,刘希夷留在舅舅家过夜。宋之问转辗反侧,难以成眠,心里想到的都是那两句诗,心中暗想,此诗一经问世,必可名震诗坛,成为流芳千古的绝唱,自己一定要想办法拿过来。就这样,为了“美好”的目的,宋之问竟然心生歹意,令仆人将外甥刘希夷活活害死。后来,宋之问因为官场的事情获罪,先是被流放到钦州,后又被朝廷勒令自杀,天下文人闻之,无不拍手称快!著名诗人刘禹锡说:“宋之问该死,这是天之报应。”

其实,宋之问并非无名之辈,在唐朝诗人群落中,也算是有一号的,即便不夺刘希夷之诗,也不影响其诗名。可糟糕的是,人心不足,欲无止境,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心,不择手段,做起连普通老百姓都不齿的肮脏之事,以致弄巧成拙,美名变恶名,千年之后,读来依然让人叹息不已。

现实生活中,像宋之问这样的人不在少数,虽然其不择手段之处还不至于害死人,但危害也是极大的。有些人为了个人欲望,甚至都不管目的是否正确,都会不择手段,似乎这已成为一种潜规则,那么,你会为达正确目的而不择手段吗?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