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
报告执笔人
■杨耀武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实验中心研究员
■张 平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
■杜邢晔 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实验中心研究员
摘要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境内已经基本得到控制,但境外仍在持续蔓延,从中国采取严格疫情防控措施后的抗疫进程看,欧美疫情稳定下来可能要等到5月上旬以后,这给全球经济带来了较大的不确定性。实际上,受贸易紧张局势等因素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2018年来的经济放缓压力就在增大,季度增速大致呈逐季递减之势,贸易量逐步萎缩。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2020年一季度爆发,并持续快速蔓延,全球经济活动受到相当程度的抑制,这给在疲弱环境中缓慢前行的世界经济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在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之下,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同比下降6.8%,这是自199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进入二季度,国内疫情防控的阶段性成果逐步巩固,但海外疫情持续蔓延,国内确保疫情不反弹的任务仍然较重。这造成一些行业特别是服务业很难满负荷运营,同时外部需求锐减,使得对外出口企业面临较大经营压力,初步预计,此次疫情冲击可能使2020年中国商品出口下降3~4成。
■当前,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中国防范疫情输入压力加大,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在此情况下,要让经济较快恢复到原有增长轨道,防范疫情冲击带来的延伸性风险和长期性风险,不仅需要实施积极的调控政策;而且要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特别是注重保持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恢复受疫情影响企业和家庭的信心。
目录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构成重大冲击
(一)受疫情冲击下的国际经济形势及政策应对
(二)美、欧、日经济前景分析
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造成的中国经济增长路径偏移
三、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造成的冲击分析
(一)疫情对中国存量就业的冲击
(二)疫情对中国新增就业的影响
四、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注重对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和家庭的救助
(二)针对就业研究制定专项政策
报告正文
一、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构成重大冲击
❑受疫情冲击下的国际经济形势及政策应对
截至北京时间2020年4月20日6时,全球(中国以外)累计确诊病例达232.8万,波及212个国家或地区,共造成16.0万人死亡。在疫情持续快速蔓延的情况下,欧美等多国先后宣布“封城”或下达紧急状态令,但美、意、德、英等国每日确诊病例数仍在高位波动,拐点尚未显现。从中国抗疫进程来看,在武汉实施“封城”措施42天之后,全国每日确诊病例才降到100以下,以欧美国家3月10日至20日左右陆续开始采取严格管控措施算起,欧美疫情稳定下来可能要到5月上旬以后。同时,疫情在俄罗斯、印度、土耳其、巴西等国也有快速扩散之势,引发了新一轮的担忧。
图1 各国采取严格管控措施后的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情况
注:数据来源WIND,t日代表各国采取严格管控措施的起始日。
受贸易紧张局势等因素影响,世界主要经济体2018年来的经济放缓压力就在增大。2019年,美国经济增速为2.3%,较2018年下降0.6个百分点;欧元区经济增速为1.2%,较2018年下降0.7个百分点,日本经济增长仅0.7%,全年增速虽略高于2018年,但四季度已转负;一些增速居前国家,2019年增速也出现不同程度下滑,中国、印度、印尼经济增速分别为6.1%、5.3%和5.0%,较上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从季度增速来看,2018年二季度以来,主要经济体增速基本呈逐季下降态势。2020年一季度,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快速蔓延,全球经济活动受到相当程度的抑制,这给在疲弱环境中缓慢前行的世界经济带来了更大的困难。
图2 全球主要经济体2018年2季度以来的季度经济增速
数据来源:WIND。
从发达经济体今年以来的经济表现看:美国失业率攀升、零售和PMI数据大幅下滑。3月下旬以来,美国周度初次申请失业金人数平均高达550.9万,是2008年峰值时的近10倍;4月11日发布的高盛连锁店销售环比已连续三周出现负增长,分别为-10.3%、-6.8%和-5.6%;Markit制造业PMI和服务业PMI商务活动指数双双跌破荣枯线,为指数2012年开始发布以来的最低值。欧元区国家3月份制造业PMI为44.5,创近8年来的新低,服务业PMI仅26.4,低于金融危机时39.2的水平;最新公布的欧元区4月投资信心下降到了-42.9,弱于金融危机时-42.7的低点。随着疫情的进一步扩散,欧元区的经济状况有可能进一步恶化。日本制造业和服务业PMI今年以来持续下降,3月制造业PMI为44.8,创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服务业PMI为33.8,为2009年10月该指数对外发布以来的最低水平。
面对疫情冲击,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纷纷推出多项政策救助措施。美联储3月3日宣布下调基准利率和超额准备金利率50个基点,3月15日又紧急调降基准利率100个基点至0%~0.25%,并重启量化宽松计划;3月下旬,美国参众两院紧急通过总额高达2万亿美元的财政刺激计划,拟向受疫情冲击的企业、家庭和医疗体系提供援助。在货币政策空间有限的情况下,欧元区和日本也在制定非常积极的政策措施应对疫情冲击。3月18日欧央行出台了7500亿欧元的“紧急抗疫救济计划”,在政策协调较单一国家困难的情况下,欧元区国家也在积极推动规模超过数千亿欧元的财政救助计划。4月7日,日本内阁会议通过总额高达108万亿日元(约合1万亿美元)的史上最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在此项计划中财政支出为39.5万亿日元,金额约为2019年GDP的7%,这些资金将主要用于向中小企业、个体经营者和符合条件的家庭发放补贴。
❑美、欧、日经济前景分析
从目前已公布数据和疫情发展看,美国经济衰退幅度可能大于金融危机时期。美国全国商业协会4月10日发布的一项经济学家调查显示,由于新冠肺炎疫情令经济活动严重受限,美国经济已步入衰退,受访经济学家预测中值,按年率计算,2020年一季度美国GDP收缩2.4%,二季度将继续大幅收缩26.5%,三季度美国实际GDP将温和增长2%,第四季度继续增长5.8%。按照这一预测,则全年美国经济将收缩5%左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美国经济2020年将收缩5.9%。
相对于单一国家,欧元区抗疫政策协调难度更大,区内国家对疫情紧急程度认识存在分歧。如果欧元区成员国不能就救助计划及时达成一致,则有可能使经济增速出现比其他地区更大的跌幅。高盛最新预测认为,2020年欧元区经济将收缩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欧元区经济2020年将收缩7.5%。
2019年,日本经济全年增长0.7%,但由于受调节消费税影响,第四季度经济已经出现负增长,濒临衰退。2020年3月,日本消费者信心指数为31.1,较2月和上年同期分别下降了7.1和9.5,最新公布的4月份投资信心指数仅为-30.5,比3月份-17.5的水平又下降了13.0,为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值。路透社公布的一项分析师调查结果显示,日本经济2020年一季度和二季度环比增速可能分别下滑3.7%和6.1%。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日本经济2020年将收缩5.2%。
二、新冠肺炎疫情冲击造成的中国经济增长路径偏移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之下,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实际同比下降6.8%,这是自1992年以来首次出现负增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下降3.2%,第二产业增加值下降9.6%,第三产业增加值下降5.2%。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同比下降21.9%,其中限额以上餐饮企业收入同比大幅下降41.9%。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16.1%,为1992年以来的新低。一季度,进出口总额较去年同期下降8.4%,其中进口下降2.9%,出口下降高达13.3%。一季度,全国居民实际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同期下降3.9%;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同比下降12.5%。
图3 2005年以来社会消费品零售、固定资产投资及进出口同比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WIND。
在社会消费品零售、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均受到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中国2020年的经济增长面临非常大的压力。IMF最新预测认为,中国2020年将实现1.2%的增长,2021年经济增速将反弹到9.2%。
对于2020年经济发展目标如何设定问题,很多机构和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我们认为发展目标具有多元性,发展质量具有多维性;如果要在如此复杂多变的环境下设定经济增长目标,在一季度同比下降6.8%的情况下,通过设定二季度增速和全年增长目标,可推算出下半年应达到的经济增速。
表1 二季度不同增长情形下为达到一定增长目标所需要的下半年经济增速
注:绿色部分表示增速接近或低于2019年下半年的水平。
实际上,今年乃至明年的经济增速主要取决于疫后经济恢复情况。我们认为疫情对经济会造成两种形态和性质的伤害。疫情对经济所造成的第一种伤害是通过减少各种实物(包括机器、厂房等)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本构成的生产基础给人类带来的福利流量,从而降低人的终生福利水平。疫情给人类造成的这种流量损失,一旦形成很难恢复;疫情对经济造成的第二种伤害是对生产基础自身的损伤,这种形式的伤害对经济的影响会更持久。面对疫情,到底是采取迅速而大范围的严厉管制措施还是继续保持生产生活如常进行,正是人类在这两种损失之间的利弊权衡。如果人类对新出现的疫情传播和伤害程度有正确的认识,则会在充分权衡两种损伤的情况下采取最恰当的行动,如果不同人群拥有差异化认识,则会采取不同的行动。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情况看,中国无疑在疫情防控的前期采取了更为及时和恰当的行动。
目前,中国国内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复工复产正在加快推进,但人们的生产生活仍未全部恢复正常,这表明第一种形态的福利损失已经变小但仍未完全消除,下一步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基础上加快复工复产;但同时要高度重视疫情对经济所带来的第二种伤害,其伤害经济的路径现已不大可能是大量人员死亡和居民健康的永久性损伤,它更有可能通过破坏社会生产组织关系和改变居民心理等方式阻碍经济及时恢复,包括企业倒闭、工人失业造成的实物资本与人力资本闲置,居民消费能力与意愿下降以及投资者信心持续低落等。从美、日近期推出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来看,其主要针对中小企业和家庭的救助措施,意图正是为保持微观经济主体活力,以降低第二类损伤,促进经济在疫后迅速恢复。
三、新冠肺炎疫情对就业造成的冲击分析
❑疫情对中国存量就业的冲击
在存量就业中,按照职工所处企事业单位性质主要可分为国有单位、城镇集团单位、私营企业和个体户等。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8年城镇就业人员中,13.2%在国有单位就业,在私营企业和从事个体劳动的就业者合计占56.2%。新冠疫情在1月爆发后,复工比较及时的是国有单位,而私营和个体工商户因多种原因复工进度较慢,其中的一些建筑类、服务类中小微企业面临的复工复产难度较难。一般来说,国有单位与职工的雇佣关系比较稳定,而私营企业和从事个体劳动的就业者则可能面临劳动关系终止或因工作量不足而收入大幅降低的可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2月份为6.2%,3月下降了0.3个百分点,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3月为5.7%,与2月持平,服务业生产指数3月份同比下降9.1%。
图4 2018年以来的中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与服务业生产指数累计同比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调研情况来看,企业规模较小的企业复工难度较大,这类企业抗风险能力弱、数量众多,吸纳了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就业,一季度的疫情冲击会对中小微企业和职工造成相当大的冲击。进入二季度,国内疫情防控的阶段性成果逐步巩固,但海外疫情持续蔓延,国内确保疫情不反弹的任务仍然较重。这造成一些行业特别是服务业很难满负荷运营,同时也造成外部需求的锐减,对外出口企业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根据我们的测算,今年出口减少可能达到28%~40%,在这种情况下,出口企业可能面临不小的裁员压力。
❑疫情对中国新增就业的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我国经济活动人口在2016年到达8.07亿的峰值后缓慢下降,2019年为8.06亿。与经济活动人口变化趋势相类似,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净增加也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在新增劳动力供给中,2019年,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占52%,受过中等教育人数占32%,农民工占16%,而2009年我国相应比例分别为33%、38%和29%,与受金融危机影响时期相比,新增城镇劳动力供给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虽然,2020年国家采取了扩大研究生招生和专升本规模共计51万人的政策,但与巨大的新增城镇劳动力供给相比体量还是太小,预计2020年新增城镇劳动力供给将达到1400万~1500万人。
图5 中国新增劳动力结构变化
数据来源:WIND。
从经济增长吸收劳动力就业情况看,中国的就业弹性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因经济结构性变化等原因经历了先升后降的过程。2019年,中国经济的就业弹性为0.31,即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来0.31个百分点的城镇就业人员净增长。按照我们的测算,如果2020年继续保持前三年城镇就业人员净增长的趋势,则GDP需要实现5.2%的增长。
图6 中国经济就业弹性的变化情况
从当前城镇就业人员在各行业中的分布来看,受过高等教育人员在教育、公共管理、卫生、金融等第三产业部门就业的数量较多,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中就业人数分列第3和第6位。在新增农民工占比下降,高校毕业生去向主要在第三产业的情况下,通过传统基建带来的总需求扩张对解决新增就业的效果有限。
四、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注重对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和家庭的救助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各地纷纷推出了相应的支持性政策,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的救助政策。这些救助措施从目前的调查反馈看,惠及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本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中小微企业信息高度分散,政府与企业相互沟通不多,日常这些企业利用政府政策非常少,因此必须搭建政府与中小微企业沟通互动的新平台才能更方便的惠及中小微企业;二是疫情冲击下,中小微企业的风险度迅速提高,商业性金融机构作为盈利机构很难通过风控来审核贷款给这些中小微企业,只能推动政策性的资金惠及中小微企业,但发放贷款的成本很高;三是与中小微企业密切相关的上下游产业链的商业机构本身也面临较大的风险,相互救助比较困难。因此,必须借助新的产业和政府平台才能打通政府、金融机构与中小微企业的连接。这需要通过提升信息处理效率来提高服务效率。同时,针对中小微企业的救助必须是政策性的补贴救助,资金额度小,需要靠产业龙头企业和政府专业中小微企业扶持平台的信息汇集和渠道才能有效防范欺诈,服务于真正受困的中小微企业,直到中小微企业复工后才能纳入到正常的商业往来,商业性金融机构的作用才能不断显现。
在疫情冲击之下,很多企业虽然开工但职工的工作时间不饱和,特别是一些服务性行业业务量锐减,进入二季度,在外部需求下降的情况下,一些出口加工企业也面临较大的经营困难。这需要一方面加强对相关行业的帮扶力度,对不裁员和少裁员的企业增加一些激励,并使政策措施及时高效惠及到受损企业;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受疫情影响严重家庭的救助,使他们尽快恢复消费能力和信心,这不仅有利于保障民生也有利于经济增速的及时恢复。从美国和日本近期推出的经济刺激计划来看,对家庭的救助是本次救助的重点之一。目前,部分城市推出了电子消费券等促进居民消费的措施,电子消费券主要通过本地居民摇号等方式发放,这对恢复当地商场和景点的人气可能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对解决受疫情影响严重家庭的困难和加快经济循环的作用有限。可考虑借用大数据分析等现代信息技术准确识别受损严重的中低收入家庭,给予一定的现金补贴并对这类家庭必须的子女教育、医疗等支付给予适当减免。
❑针对就业研究制定专项政策
从目前各行业吸纳就业情况和新增劳动力供给结构看,建筑业前期因疫情防控需要停工而造成的就业压力通过境内生产活动恢复和传统建设项目可以很快得以解决。制造业中的外贸出口企业,经历了一季度复工延迟和开工不足的影响,二季度将继续面临外部需求锐减的不利局面。对于这类企业,一方面可以通过跨境电商便捷生产端与需求端的匹配,加强企业与境外最终消费者之间的连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税费减免或延期缴纳、增加外贸信贷投放等多种措施降低企业负担,维持企业在海外疫情持续期间的生存能力。
这不仅可以缓解就业问题,也可以增强中国产业链的国际吸引力。对于受此次疫情冲击严重的服务类及中小微企业,可考虑通过往年营收和利润情况评估企业受损情况,构建企业、职工、生产要素所有者和政府之间的损失分担机制,同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情况下,加快生产生活恢复进程,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缓解居民紧张心理,逐步恢复和增加服务业人气和营收。对于新增劳动力供给中受过高等教育人数占比过半,主要分布在第三产业等情况,应增强教育、卫生、公共服务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对新增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此次疫情冲击和我国新增劳动力供给逐步下降的情况下,很多企业也会调整预期,在未来用更多的机器来代替雇佣劳动力,因此长期就业稳定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