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世说新语》二十:见识多了,就一定是好事吗?

一般来讲,见识多了肯定是好事,但为了提升自己的眼界,却有可能付出无法承受的代价,和嵇康辩论的赵至可能最有感触,《世说新语 言语第二 一五》就讲到:

嵇中散语赵景真:“卿瞳子白黑分明,有白起之风,恨量小狭。”赵云:“尺表能审玑衡之度,寸管能测往复之气。何必在大,但问识如何耳。”

嵇康与赵至辩论(AI绘图)

中散大夫嵇康对赵至说:“你的瞳子黑白分明,有白起的风貌,遗憾的是器量稍微小了一点。”赵至说:“一尺长的表尺就能审定北斗七星运行的度数,一寸长的竹管就能测量出季候的循环更替。一个人器量不一定要大,只要看他见识如何就行了。”

这段话中出现的两个人,其中嵇康是魏晋时期的“大网红”,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喜爱老庄学说,倡导清净无欲,成为“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而赵至在十三四岁在洛阳求学时,正巧遇见嵇康在太学抄写石经,从此成为了嵇康的迷弟,一番波折后才拜读在嵇康门下的。

关于秦国名将白起的相貌,新莽时期的将领严尤在《三将叙》中描述为“......小头而锐,瞳子白黑分明,视瞻不转,小头而锐,断敢行也,目黑白分,见事明也,视瞻不转,执志强也,可与持久,难与争锋,廉颇足以当之。”嵇康认为赵至明事理但器量不行,赵至则用天文仪器做对比表示人的见识要比器量更重要。

“小头而锐”老猫最先想到的是中国内地男演员巴多,巧合的是他和白起一样都是陕西人

纵观赵至的一生,他也确实在身体力行地提升自己的见识——赵至是代郡(治今山西阳高县西北)人,到洛阳求学,后又跟嵇康跑到了山阳郡(治今陕西商洛市)。嵇康被司马昭处死后,赵至又跟随魏兴太守张嗣宗到江夏(治今湖北安陆市)做官,可惜张嗣宗后来也死了。

不知道什么原因,赵至又跑到了辽西郡(治所不祥,或为今河北省迁西县滦河以北),后来做到了郡计吏。当时是和平时期,赵至又不是带兵打仗的武将,这样东奔西跑跨度竟达到了两千多里,这样的“行万里路”使得他确实是见识了得了。

东汉时期的幽州以及辽西郡

后来赵至作为辽西郡的郡计吏回到洛阳时,与父亲相遇了。这时他的母亲已经去世了,然而父亲希望他能专心做官,出人头地,不但没有告诉他,还劝他不要想家,要在辽宁那噶专心工作。赵至不负父亲的期望,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因此被察举为“良吏”而得以回到洛阳。这下,他才知道母亲去世的消息。

赵至出生贫微,他从小就立志要勤学以求显达,荣养双亲,使他们远离劳作之苦,现在官宦生涯刚有起色,而母亲却已撒手人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巨大刺激让赵至悲痛得号泣痛哭,最后吐血而亡,时年三十七岁。

“子欲养而亲不待”原文出自孔子门生所撰写的《孔子家语》一书中,说孔子在路上遇到一个叫皋鱼的人,哭的十分悲伤,孔子就问他为什么哭,皋鱼就说了三个理由,其中有一个就是“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皋鱼说完这段话,竟然立刻就去世了。孔子就把这个故事讲给自己的弟子们,有十分之三的弟子立刻辞行回家赡养双亲去了。

赵至见识可以说是广博,然而一心钻营官场的他,却忘了父母才是自己最应该去珍视的。等到他想好好报答的时候,却已经再也没有机会了。赵至的悲剧故事至今仍警醒人们珍惜与父母相处的时光,及时行孝,莫要失去了才追悔莫及。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