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包容的城市,能够让全人群共享发展成果,不让任何人“掉队”。随着城市老龄化不断加深,对于无障碍环境的需求也在不断加大。杨浦从2021年启动滨江无障碍建设行动,历时一年多,相关成果接连落地,实现滨江南段5.5公里无障碍设施全程贯通。
近日,《上海市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项目》入选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的城市更新典型案例名单(第一批),在设施建设、设计研究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杨浦经验。
“毫米级”较真雕琢细节
对扶手、台阶、公共厕所、城市道路入口等20多个节点设施进行无障碍提升改造;升级完善通行设施、服务设施、导识设施3大系统……杨浦滨江无障碍建设,将“拥有良好的滨江视野”作为目标,让群众更便捷地到达亲水平台。
早在2022年,杨浦就对外发布《杨浦滨江公共空间无障碍环境建设导则》。这是上海市关于公共空间无障碍建设的首部导则,充分考虑了听障、视障、肢残等特殊人群的现实需求。《导则》对于无障碍通行设施、服务设施等布局、建设、维护都有细致的规定,有的甚至精确到毫米。
除了空间建设的升级,杨浦还注重科技赋能游览体验。开发智能语音导览、户外服务系统、无障碍数字地图、多功能扶手等产品,打造基于AR技术的数字孪生可视化平台。在滨江公共空间部署自动感应导览机,提高特殊人群的游览体验。设置户外求助设备,为特殊人群提供紧急救援服务。
如今,从绿之丘附近的公交站点下车,腿脚不好的朋友可以坐着轮椅一路畅通,直达杨浦滨江;跟随杨浦滨江的智慧数字设施,盲人朋友也能顺利找到无障碍洗手间、洗手池、咖啡馆等场所,尽情享受滨江美景;聋人朋友最需要的醒目指示牌、小朋友和乘坐轮椅居民需要的低位服务设施等也多了起来,兼顾多种人群的需求......还岸于民,还水于民,杨浦滨江“细节满满”,让每个人都能沉浸其中。
“无差别”共享滨江空间
“无障碍”并非只让残障人士和老年人受益。携带大件行李、使用婴儿车、短期受伤的市民,同样是无障碍设施的高频使用者。比如,杨浦滨江的坡道建设,不仅可以让乘轮椅的市民方便地到达亲水平台,同样也给推婴儿车的家长带来便捷。
打造“无障碍”的公共空间,不单单局限于消除物理障碍。“无障碍”背后所蕴含的人文理念,不仅体现在畅游层面,更是为了让所有人充分和切实地参与社会生活。在杨浦滨江,共享空间实现了真正的“无差别”。
杨浦滨江绿之丘北面,占地150平方米的“杨浦滨江残疾人阳光综合服务中心”,可以提供残疾车停放、轮椅拐杖等租借、电子展示、语音导览器租借、手语翻译服务、休息、无障碍卫生间、志愿者预约服务、休闲交往等综合功能,成为滨江残疾人友好建设的核心节点。服务中心与“人人屋”党群服务站、杨浦滨江人民城市建设规划展示馆等场馆形成“1+X”滨江助残服务模式,丰富优化滨江场馆助残功能,也为所有在滨江需要帮助的人群提供及时服务。
丰富的公益资源和活动体验,能为残障人士带来什么?这里的“助残圆梦”就业指导工作室开展赋能沙龙,帮助残疾人走上职业道路,融入社会集体;政府、社区、企业多元主体参与公益,让关爱残障人士成为杨浦滨江的集体行动和市民共识,传递无障碍文化和公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