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没人不偏科”,学习高手如何补救?不断测试,用数据说话

偏科,可以说是中学生学习上的“大忌”,它在现有教育体制下直接影响着个人的命运发展,不仅家长们心急如焚,而且学生也为之苦恼。偏科的形成大都与后天的学习习惯有关,在小学阶段不太重视,初中明显偏科,到了高中则彻底放弃。

有的学生在尝试多次无果后无奈放弃,有的受一些名人或成功人士也存在严重偏科的宣传,便想当然地确认自己也不是学习某个学科的料,自我安慰。其实,偏科并不是真正的缺陷,之所以没能纠正过来,大都与没有从思想上重视偏科有关。

首先,没人不偏科,学习高手一样也有偏科。

人的智力是多元化的,或许对某一学科的兴趣更浓厚,而对另一些学科的接受能力就差些。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是普遍存在的,即便是学习高手,看似各学科均衡发展,但也有相对的短板,也有偏科的苦恼,只因差距小,容易被忽略而已。

但是,他们与其他偏科学生做法截然不同的是,不会因为某个学科总学不好而放弃,更不会因为某个老师让人讨厌,或者家长的影响而失去纠正偏科的信心,始终从宏观上去把握学习,坚持学习以自我为中心,更不会意气用事且半途而废。

一是,坚定偏科不可怕,可怕的是无动于衷。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坚信学得最差的学科进步的空间更多,通过先弄懂了一、两个知识盲点,在大考中提高5-10分,并将这个“闪光点”放大,增添学习动力,坚信只要继续“补弱”定会成功。

二是,对偏科进行评估定级和制定补救计划。基本对于偏科的学生来说,弱科的薄弱程度大致分为四种:差,考试基本不及格;较差,勉强及格;中,不至于不及格,但与强势学科差距明显;轻或者较轻,很难考出满意成绩,不能成为强项。

同时,有的学生偏科的门数不止一两门。对于这些情况,想努力学习的学生一定要分析背后的原因,并树立明确的目标。如果想要上一本类院校,弱科至少要提高多少分,才能达到要求?以及制定中、短期的补救计划,坚持信念、咬牙坚持。

当然,消除偏科越早动手越好。在执行补救计划的过程中,不要太在意考试成绩,而将目光放在“补救”的知识点是否失分上,并且戒骄戒躁,不断提升自学能力;从一点一滴做起,将学习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从点滴进步直至整个学科进步。

那么,该如何具体执行补救计划呢?

每一位要求进步的中学生,对自己的偏科或弱项有基本的了解,也都有个大致的补救计划,但在实施过程中却总是效果不明显,其中既有浮躁情绪的干扰,又有方法不得当的影响。这都与补救计划制定得不具体、不全面、不及时检测有关系。

首先,补救计划要具体、详尽。例如物理,要分析出薄弱程度,是差、较差、中或轻;丢分的题属于什么类型,涉及哪些知识点?通过自己做错题、额外练习能否在一定时间内提升多少分?或者由于基础太差,凭一己之力能否完成计划?

这都需要在制定计划前,认真地思考和筹划一番,不能简单处理,要有具体的提升目标和规划,并且做好实施的准备,如购买练习册、专题集等等;对于偏科严重、几乎需要从头学起的学生,强烈建议通过“一对一”家教来制定补救计划。

其次,利用各种测试机会评定结果。当通过执行补救计划,对某一知识点或章节补习过后,一定要经过测试(模拟试卷、学校考试等等)进行检验,“用数据说话”,比如,补习一周后,该学科成绩提高多少分?该知识点的正确率达到多少?

如果成绩进步明显则说明计划制定适当,继续坚持;一旦进步不明显或退步,就需重新审视计划,也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帮助修订等等。因此,制定计划时要将定期的测试列入其中,这是修订计划最有效的方法,测试越多,偏科消除得越快。

需要注意的是,补救计划不能影响其他学科。也就是说,在保证其他学科正常学习的同时,另外找额外的时间进行补习,甚至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延长学习时间;或者选择不听弱科老师的课,采取自学的方式等,不能顾此失彼、得不偿失。

当然,补救弱科或偏科不是一件让人愉快的事情,产生的畏难和焦躁情绪都是正常的,多想想未来成绩赶上后的美好情景,不断激励自己“我能行”,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执行补救计划,多多享受成绩不断提高的成就感,偏科自然消除。

大家认为呢?欢迎留言并一起讨论。

欢迎搜索关注“象牙塔学业规划指导”//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助力高考志愿填报//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