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特产小鱼干,竟是国家保护物种?

1774年,德国生物学家帕拉斯在英国海滨采集到一尾文昌鱼标本。文昌鱼虽然名字中有鱼,但它们属于没有脊柱,只有脊索的头索动物,是包括人类、鱼类在内的脊椎动物的“表亲”,同属脊索动物门下,对于研究脊索动物起源和进化有着重要价值。文昌鱼的数量十分稀少,很多实验室都希望拥有一尾文昌鱼标本。

欧洲文昌鱼Branchiostoma lanceolatum | Hans Hillewaert / Wikimedia Commons

震惊世人的厦门文昌鱼

上世纪20年代初,厦门大学刚成立,时任校长林文庆先生在全球延揽海洋科学专家。美国人索尔·莱特受邀当生物学教授。莱特教授常常会去海边考察。有一次,他去厦门刘五店考察,惊讶地发现,这个地方的文昌鱼是按吨算的。像银鱼干、虾米一样,在这里,文昌鱼也是下饭的食材。1923年,他在Science上发表了“中国厦门大学附近的文昌鱼渔业”,兴奋地向世界同行报告了这一发现——生物同行有福了,这里的文昌鱼取之不尽!

分布在厦门的白氏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标本 | 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平台

放眼全球,唯一文昌鱼产量丰沛至能够形成渔业的,只有厦门海域,尤其是刘五店一带。在这里,捕捞文昌鱼的历史已有300多年。开始时,因为文昌鱼又小又软,并不受食客青睐。直到炒食、煎蛋等新吃法的出现,人们逐渐发现文昌鱼的独特滋味。尤其是焙炒而成的文昌鱼干面世后,文昌鱼的身价大增。到了民国初年,文昌鱼成了厦门的著名商品,远销南洋各地。

文昌鱼是当地传统食材 | 华南师范大学

要满足文昌鱼这种挑剔的住客,一点也不容易——海水不太咸不太淡,水温要冷热适中,水流不能太急,风浪不能太大,化学污染物太多也不行……最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害羞的小动物(日常喜欢埋在海底沙中,探出头来滤食),对底质要求甚高:小时候喜欢细一点的沙子,长大了喜欢细砂混点粗砂,沙砾中最好混有少量贝壳碎片,以便钻动和呼吸。厦门如同文昌鱼的“沧海遗珠”,在茫茫大海之中,为它们提供了一片繁衍生息的乐土。

白色部分是文昌鱼的生殖腺 | Jordi Garcia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Science (2006)

日历娘の推荐

如果你仔细观察这些小鱼的图片,就会发现它们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头和眼睛。而“鱼如其名”的小眼金线鲃(bá),虽然有头有脸,却选择退化掉了双眼。

一条“脸色苍白”,让人san值直降的小眼金线鲃 | 关怀宇

小鱼干也是保护动物

随着厦门经济的快速发展,这片生态优越的海域发生了一些变化。1955年,高集海堤建成,首次联通了厦门岛与大陆,极大地便利人员、货物的流通,为厦门的经济腾飞奠定了基础。但限于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未能充分论证修筑海堤对周边生态环境的影响。海堤竣工后,该海域断面被阻塞,海水不能流通,导致大量淤泥在附近的文昌鱼渔场沉积

除了海堤建设,新城区建设、填海造地、道路修筑、人工沙滩等基础建设工程都需要大量的海砂作为材料。而出于利益驱使,许多采砂单位在未取得相关许可的情况下,在厦门沿岸大量采挖海砂。

文昌鱼对栖息地环境有很高的要求 | 华南师范大学

此外,文昌鱼生活的海域原是厦门市重要的水产养殖区,滩涂和浅海养殖一方面侵占了文昌鱼的栖息地。另一方面,养殖过程中没吃完的饲料、动物的粪便淤积在海底,使海区沉积了大量污泥,水质也因此恶化。

生蚝养殖 | 图虫创意

就这样,在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文昌鱼最爱的疏松沙砾被紧实的污泥取代,曾经“伊甸园”般的生境不复存在。在1956年以前,文昌鱼的年产量一般为70-150吨,到了1969年,就只能捕到2.23吨,随着资源量的急剧下降,生产性作业也逐渐停止了。这一道闽南人餐桌上的“小鱼干”,渐渐沦为了濒危物种。1988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公布,文昌鱼入列二级重点保护动物。

文昌鱼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物种 | 华南师范大学

“看不见”的保护动物?

为了缓解文昌鱼面临的生存危机,1991年,厦门市政府批准建立厦门市文昌鱼自然保护区——这是我国最早的文昌鱼保护区,并于2000年升级为国家级保护区。与此同时,厦门多家海洋科研院所也积极开展文昌鱼的人工繁育。在2005和2008年开展的文昌鱼放流活动中,放流的文昌鱼苗达十几万条。

厦门黄厝海域是国家级文昌鱼保护区的核心区 | 图片来自网络

但相比起中华白海豚——这种体态优美、自带微笑滤镜的厦门标志性海洋保护动物,身长只有几厘米、其貌不扬的文昌鱼,很难被普通大众关注。今年夏天,厦门海边流行起赶海“挖花蛤”。就在文昌鱼保护区的核心区域——黄厝海区,每天数以千计的人慕名而来,雪糕勺子、塑料铲子、电风扇罩子,各种挖花蛤“神器”轮番上阵,一家老小、同事朋友各施其技,可谓不亦乐乎。

涨潮后,各人收获满满,但这片海滩却被翻了个底朝天,没有食用价值的多毛类、甲壳类、贝类的尸体被留在沙滩上,喜欢潜沙滤食的文昌鱼也难逃一劫

网络上很容易搜到“厦门赶海”、“厦门挖花蛤”视频——挖的是花蛤,破坏的是文昌鱼的生境 | 图片来自网络

后来,在环保组织、政府机构、执法机关等各方努力下,这股”热潮“渐渐平复了下来。文昌鱼已经在这个星球上,顽强地生活了5亿年。它能否像这首童谣说的一样,继续生活在这片海域,未来还掌握在我们的手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