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蔚:「三尺灵」万物之灵,时代之声 - 凤凰艺术

三尺灵

近日,「三尺灵」青年艺术家群展福州威狮国际艺术中心展出。此次展览由威狮国际艺术中心主办,展邀请到了六位青年艺术家参与共创,共展出呈现逾60件综合材料绘画作品。

以下是“凤凰艺术”为您带来的李昕蔚的评论文章。

1

草木集

青年艺术家推荐计划

草木集”是威狮国际艺术中心发起的青年艺术家观察计划,“草木”一词取意“一草一木皆有理”,出自南宋朱熹吕祖谦编订的理学入门书和概论性著作《近思录》中的《格物穷理》万物皆有其生长的道理,也蕴含繁茂充满生命力的东方意味。“草木集”持续聚焦当代艺术在全球化语境下东方美学的特殊性,挖掘极具有个人风格、聚焦东方文化当代表达并饱含创作生命力的潜力艺术家,探索多媒介表达时代下,最贴切于生活以及精神本质的当代艺术未来可能。

“草木集”Vol.1推出了「三尺灵」青年艺术家群展三尺灵,万物有灵的敬畏之心可以说不仅仅是东西方文化历史中皆有的思想,同时也是贯穿人类进化史的一种概念,从原始人到当今社会,从非洲原始部落到东方文明,都对大自然抱有完全的敬畏之心。而在东方更是讲求“举头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三尺灵”传达的既是对自然的好奇及敬畏,也是对自我境界的认真。本次展览上的艺术家作品回应了中国文人对绘画中花鸟虫兽题材的见解,也是给出今天当代艺术如何进入东方文化的些许思路的新可能性。鸟兽可叙事可移情;草木可激烈可静谧;神话可日常可隐晦。今天的青年艺术家面对东方的主题不再局限在传统媒介和形式上的借鉴、挪用、转化,而是更加的具有个体思考以及一种新式东方的表达逻辑,包含身份文化认同、传承及共鸣的系统建构。“三尺”呈现的不仅仅是万物的灵性,也是每个艺术家“举头三尺极具时代个性的神明”。

2

展览现场

“在低头三尺之处”

2022年,处于漫长的封控中的刘言在互联网上浏览的野外摄影作品,令她回想起了一次在湖边散步的场景:“游船开过留下水波,正值春天,有微风吹过吹成了柔柔的浪拍向岸边,很像远处涌过来的一个拥抱,等三五分钟后浪归于平静似有似无。”由数字信号触发的切肤感受,浓缩于她此次威狮国际艺术中心新展中的系列作品“可依之地”中,画面里,对树林与河水的朦胧印象在影影绰绰的色彩交叠中显形,构成一场进化历程中遗留下的轻柔梦境,在每一个受困于水泥牢笼中的都市生物心中唤起了一种田园诗的怀旧。

▲ 展览《可依之地 no.6》 2024 石版 72x52cm

疫情期间每天困在水泥砌筑的城市楼房中,与自然分离的身体感受,为刘言的创作带来了直接的启发,而回溯人类这一物种的独特历史,正是在与自然、与其他物种以及自身的动物性欲望的不断隔离区分的过程中,人创造了现代文明,也建立起作为万物尺度的“人”本身,由此,蓝江恰切地将人比作希腊神话中的“”。传说中,喀戎是一个半人半马的怪物,中世纪的人们相信,喀戎所掌握的马术、音乐、医学等技能令他接近一位神灵的角色,然而,在长袍之下时不时露出的“马脚”,始终提醒着他无法摆脱的动物本性。喀戎的形象实际上点明了“人”在分类学上无法归类的尴尬位置:他们仅仅是在天与地、在神与动物之间滑移的一种中间态,他们在努力与身下的动物性后腿所分离的同时,不断向头顶的天空切近。那么,“”的概念毋宁是由这样的一个动作所定义的,即努力与大地之上的其他生命划清界限,进而向神圣天空飞升的行为本身。

近年的疫情或许可被视为这一尝试所引发的预警,随着人类对自然的厌斥与改造愈演愈烈,我们与大地的相互依存转变为相互毁灭。疫情中,来自动物的粗野力量令我们前所未有地意识到,将“人”之身份建立在对周遭环境的排斥之上是何其可笑——我们动物性后腿始终如影随形,幽灵一般地暗示着我们与其他动物无异的本性,威胁着其苦心维系的“人”之边界

▲ 展览现场

取意于朱熹在《近思录》卷第三《格物穷理》中所言:“求之情性,固是切于身。然一草一木皆有理,须是察。”(从人的性情出发去探求(知识),这当然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然而,即使是一草一木,也都包含着它们各自的道理,我们必须要仔细地去观察和理解),威狮国际艺术中心发起的青年艺术家观察计划“草木集”,可以被理解为对这一失控状况的回应与倡议,即艺术家们对知识的获取,既应内在于对自身的静观,也应主动地将目光投至在现代生活中隐遁的其他生命之上。

▲ 展览现场

在12月20日开幕的展览“三尺灵”中,六位艺术家以各自的方式尝试与一草一木,一禽一兽建立关系的新的可能性。相较于仿佛持有“上帝之眼”的西方静物绘画,后者将草木鱼虫再现为与人无涉的自在客体,展览开头的《色彩狂想曲》就已经让观者从凝视自然的固定视点逃逸而出。艺术家谭坤并未试图与自然保持距离,而是诚实地描绘遭遇一花一木时自身的欣喜与迷醉,柔软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边界。而在狂舞花卉的包围下步入展厅,人体与动物、植物、乃至器物在青川的作品中进一步混合、生成,艺术家卸下了早年在科学生物绘画创作中的审视目光,转而以女性肌肤和动物毛发的柔软触感营造暧昧氛围,在超现实主义的梦幻氛围中幻想了一种杂交的生命形象。进而,王明之将鹤的形象从传统花鸟的图式中解救出来,在这里,它们得以卸下漫长的绘画史中作为“祥瑞”的沉重负担,而重新宣称其自身存在的价值。而它们与画中人物之间的互动,亦由一种意识形态的规约,由一个足可被展开讲述的故事,抽离为对于生命形状的纯粹展示。最终,“次元壁破裂”系列的标题点出了展览的这一隐藏线索,叶成汉将来自日本动漫与电子游戏的闪电引入传统国画,当山水、花鸟与壁画的画面在强烈电流的冲击下绽开,画前观者与画中自然之间的透明幕障也在破裂的同时得以彰显。

▲ 展览现场

程朱理学的自然观中,重要的不是作为单子形态存在的个体生命,而是“气”、“理”与生命力在天地万物间的流转,故朱熹道,“草木春生秋杀,好生恶死,‘仲夏斩阳木,仲冬斩阴木’,皆是顺阴阳之理,自家知得万物均气同体”,意即,大地上的万物“均气同体”,彼此互相感通。如果说喀戎象征着人类试图摆脱自己的动物性后腿的挣扎,那么本次展览的艺术家们则致力于捕捉充盈于世间万物的“气”与“理”,以寻求缓解这种强迫性行为的良方。

艺术家青川的一幅布面油画便描绘了一只通体洁白的鸽子,它的的绝大部分生物特征被省略,而在它身下,最具人类特征的手掌却形变为禽类的羽翼。这并不是对动物形态的简单模仿与复制,而是在与他者物种的接近中被其奇特的性格所即时性地触发、吸引,是在“共理”的流动中,自我与他者在生物特征上的交染。因此,这不再是一种喀戎的对自然的否定与拒斥,而是“人”积极地瓦解自己的有机身体,主动地敞开身而为人的边界,投入到与其他物种的缠卷与生成之中。

▲ 伙伴II布面油画45×45cm,2024

作品的标题“伙伴”与美国学者唐纳·哈拉维所倡议的“伴侣物种”形成了奇妙的对话。哈拉维认为,没有任何物种能先于关系存在,而像喀戎一样,强行割裂与其他物种联系的行为无异于一种自我毁灭,最终只会暴露“人”这一概念的空洞内核。因此,她在《伴侣物种宣言:狗、人与意义重大的他性》中提出了“伴侣物种”(companion species)的倡议,这要求人类走出自己的藩篱,解开家谱与血缘的窠臼,与其他物种的创造性联系中建立亲缘关系(make kin),与同样生活在大地上的其他生物与非生物行动者联结起来,构成一个内部充满异质性和多样性的集群,这样才能“在被毁坏的星球上,有回应能力地和生死存亡这些麻烦同在”。

▲ 展览现场

与其他物种结盟的能力并非后天习得的技能,而是一种根植于我们基因深处的本能。早在物种大爆发的远古时代,我们的细菌先祖便在物种间穿梭,交换基因,打乱原有的遗传秩序。当两种细菌融为一体,它们便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独立生命。吴佳芮的作品似乎呼应了我们对自身基因的这一新认识。若将唯一的太阳视为人类宏大历史的向导与象征,那么在吴佳芮笔下,远古神话中的九个太阳蛰伏在人类的基因序列之上,其神秘的辉光暗示着这一现代生命在远古时期曾经保有的更多潜能。

▲ 作品名:《扶桑系列Ⅷ》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40×30cm 年代:2023

此次展览的标题“三尺灵”取自“举头三尺有神灵”的古训,有意无意地道出了问题的症结——作为喀戎,或许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人类时不时露出的动物性“”,而在于“举头三尺有神灵”的顽固信念,在于我们始终高举的头颅,以及投向神灵的不懈目光,恰恰是这种信念抹去了人类对周遭世界残存的最后一丝关切。面对这一问题,与其说展览中的六位艺术家给出了确切的回答,毋宁说他们用艺术创作共同建构了一个令生命之“灵”相互碰撞、交会与生成的力场,在其中,当我们不再将审慎的目光、分隔的暴力强加于他者物种之上,它们反而幻化为气、为理、为灵,以微观且富有温度的形式重新融入人类的肌理,与我们基因中最深远的部分丝缕缠结、支流横溢,重新织就一片稠密而纷杂的网络。因而,在这里蕴含着一个倒转的视角:相对于“举头”,展览“三尺灵”中的六位艺术家们将他们的目光回落至人类的动物性后腿,回落至我们得以立身的泥泞大地,以及在这片大地上生活着的,我们的“伴侣物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走出“人类世”困境的契机,恰恰在低头三尺的方寸之中。

文/李昕蔚

中央美术学院在读硕士,译者

研究领域为西方当代艺术、身体艺术与艺术哲学

独立翻译DK百科全书系列《艺术设计百科全书》

参与翻译南京出版社《文艺复兴艺术史》

▲ 展览现场

3

展出作品

刘言

刘言,青年艺术家,2020年本科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石版方向;2021年至2024年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四川美术学院版画系,深入攻读版画艺术方向;现学习、生活于重庆。刘言的创作以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为题材灵感来源,以石版版画为主,结合综合材料进行创作,其作品先后多次入选、参与多项群展以及学术项目,作品《可依之地》系列被誉为「2024年四川美院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上“最恬静”的作品。

刘言在继承传统石版版画技法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当代性转译,尝试结合不同材料的艺术实践,如使用布面丙烯、石塑粘土等进行创作。在刘言的作品中,森林、湖水、山峦等自然元素的频繁出现,构成了她艺术世界的主框架。刘言自小在植被丰富的南方成长生活,这种与自然共生的体验,对刘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她在创作时有机地融入了自身经历与情感,自然而然地倾向于探索和表达对自然的偏爱和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作品中的自然景象不仅仅是视觉上的描绘,而是内在情感和意境的传达。

▲ 《Untitled》 2023 石版 51.5×38cm

▲ 《可依之地 no.2》2023 石版、彩铅76.5x112cm

▲ 《在凌晨之前走远》2023 石版、彩铅 38x26.5cm

青川

青川,独立艺术家,人民日报海外版特约创作者,中国国家地理及猫盟CFCA的特邀画家,工作生活于北京。她本科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汉语文学专业,2014年开始自学绘画,2017年师从中国科学生物绘画画家曾孝濂先生,2018年至2021年期间成为中国国家地理特约艺术家,并于2022年出版了《蝴蝶:中国珍稀蝴蝶手绘观察笔记》一书,其创作先后参与多场展览。

青川在创作过程中并不拘泥于特定的绘画技法,她善于通过多种绘画技法,如油画、水彩、丙烯等去完成自身的艺术表达,青川的作品融合自然科学的严谨细腻与当代艺术的微妙抒情,超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于其作品中交织,以女性的视角和表达,来延续传统的博物绘画题材,探索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透过动物的行为映射人类,借助人类的思维表现动物,青川创造了一个现实与梦境交接处的神性世界:人与动物有共通的智慧、悲喜与追求,在宇宙亘古隽永的运行轨迹中,不断向上和向内,寻找自己的位置的同时,不断亲密彼此的关系,达到动态平衡。

▲伙伴II布面油画45×45cm,2024

▲ 美杜莎I布面油画80x100cm,2024

▲ 亲密关系 II布面油画100×100cm,2024

谭坤

谭坤,独立艺术家,师从中央美术学院叶剑青教授,现工作、生活于北京。非学院派出身,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她的创作风格自由不羁,不受传统框架的束缚,先后参与了多项当代艺术展览以及多元化的商业艺术实践,如2023年参与制作痞子蔡小说全集插画、2024年与星巴克上海徐汇滨江Gate M店合作艺术家联名项目等。

她的创作动力源于对绘画本身视觉性美感的探索以及精神层面,对于人与自然、宇宙及未知领域的思考。在抽象与具象之间寻找平衡和融合,是谭坤艺术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她的作品以色彩为载体,花朵为符号,将自己对世界的独特感知融汇进画作的毫厘。色彩,作为视觉艺术的基本元素,自古以来便是艺术家们传达情感与观念的重要工具。而花朵,作为自然界中美丽与生命力的象征,更是被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寓意与象征意义。谭坤通过将这些元素融入她的画作,不仅展现了个人对世界的独特感知,也体现了艺术作为人类与自然、社会及自我对话的桥梁作用。

▲ 粉色乐章布面综合材料150×200cm,2024

▲ 花束与远方墨绿色的幻想纸本综合材料40×50cm,2024

▲ 秘密花园系列-2纸本丙烯41×31cm,2023

王明之

王明之,职业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南京。王明之的创作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多以人和动物的形象入画,作品充满了真实与自然的表达,注重情感表达和人文关怀,收获广泛的认可和赞誉。先后在南京、福州等地多次举办个展及参与群展,其作品也被多家艺术机构和私人收藏家收藏。

王明之在创作中善于运用布面坦培拉作为媒介创作,结合现代绘画理念,将传统绘画技法与现代审美相结合,而形成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从早期的《授课计划》、《爱抚》等作品直至近期的《爱、欲、情、迷》系列,王明之的创作始终追求写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手法做表达,将自身的思考与情感表达出来。在他的作品中的人与动物均带有极强的象征性与隐喻性。他善于描绘这些形象,通过夸张和变形的手法,将人与动物的形象进行艺术化处理,通过两者之间的互动完成一则“寓言故事”,这种象征性的表达方式会使得作品更加丰富有趣,引发观众的思考和共鸣。

▲ 爱、欲、情、迷系列30x70cm布面综合2023

▲ 爱、欲、情、迷系列40x50cm布面综合2023

▲ 爱、欲、情、迷系列40x60cm布面综合2023

吴佳芮

吴佳芮,2021年-2024年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研究生,现学习、生活于重庆市。吴佳芮以“树”这个自然意象为创作核心,聚焦于对生命生存状态的关注,对自然中各类生物的存在形式,人类从古至今的生存方式,艺术家自身所认可和期待的生活方式等命题的反思与追问。曾先后多次参与群展,引起广泛关注。

吴佳芮的“扶桑”系列作品在艺术实践中完成了对古老中国神话的当代诠释,以及对奇异生物形象的现代重构,她将创作主题“树”的形象提炼、简化,并结合上人类社会以及科学社会的产物,如霓虹灯光、分子结构等,通过自然神话与人类文明的对立,打造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观感。另一方面,也映射了从现代性向后现代性的艺术范式转换。此种转换不仅体现在对传统叙事结构的解构与重组,作品及其创作者所试图传达的,是一种更开放性、包容性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倡导观者超越既定的文化传统框架,采取多元化的视角来审视当下社会的存在问题,并思考个体生命与自然、与世界更深的链接,更多元的关系。

▲ 《扶桑系列Ⅵ 》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80×100cm 年代:2023

▲ 《扶桑系列Ⅶ》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100×100cm 年代:2023-2

▲ 《扶桑系列Ⅷ》 材质:布面油画 尺寸:40×30cm 年代:2023

叶成汉

叶成汉,青年艺术家,2014年本科毕业于厦门大学国画专业,2018年研究生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书画艺术专业。叶成汉作为福建厦门本土艺术家,自幼深受闽南本土文化影响,14年作为首批赴台攻读研究所的陆生,其作品便围绕自身成长时代背景展开,先后创作了“岛屿”系列、“次元壁破裂”系列以及近年的“虎变”系列。

他的创作不囿于传统水墨国画既有的框架与规则,将当代艺术的多元视野与传统文化意蕴结合,赋予了其作品新的可能性。一方面他将浮世绘的技法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特别是在色彩和线条的处理上,这种影响尤为显著。其作品中鲜明的色彩运用和流畅的线条表现,透显着歌川国芳和葛饰北斋的气息;另一方面他也吸纳了西方抽象表现主义的精髓,在一部分创作中摒弃了传统艺术对具体对象的准确描绘,转而追求以无形之态进行一个纯粹的传意,这种创作手法,不仅拓宽了传统艺术的边界,也为观者打开了新的解读维度。

▲ 奔马图纸本设色65×74cm,2020

▲ 赤纸本设色10×47cm,2017

▲ 霓纸本设色76×35cm,2024

在「三尺灵」展览中,我们看到了青年艺术家们以独特且多元的视角,将自然与人类、个体与时代之间的微妙关系,以艺术的形式呈现于观众面前,用作品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时代的敏感捕捉,以及对个体价值的深刻挖掘。艺术,静默却有力,这场展览不仅是一次对万物本质与人类存在意义的深刻追问,更是一次对青年艺术力量的深度挖掘与展现。青年艺术家们是当代艺术领域的重要力量,他们通过别有新意的创作理念和艺术手法讲述“新故事”,回应每一个时代的独特语境。

4

展览介绍

艺术家 Artists

刘言、青川、谭坤、王明之、吴佳芮、叶成汉(按照拼音排序)

展期 Exhibition Time

2024年12月20日 - 2025年1月20日

主办单位 Organiser

威狮国际艺术中心

地点 Venue

威狮国际艺术中心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金山大道616号

(凤凰艺术 综合报道 编辑/郑凤姣 责编/dbk)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