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堂用一个个故事,串起长江流域的科技文化史

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通讯员 黄佳文

12月14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楚文化专家刘玉堂做客长江讲坛,从水稻、陶瓷、玉器、青铜、丝绣等十余个方面,带大家回顾长江流域如何孕育并推动中国科技文化的发展。

“这是近四年来,我第一次回到长江讲坛的讲台上与大家做分享,我为跟大家一起度过这个上午感到非常愉快。”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刘玉堂用他擅长的讲故事的方法,用一个个鲜活与接地气的故事,将文化端到大众面前,当天线上直播间还有1.5万余名听友聆听了讲座。

刘玉堂的故事,像“竹筒倒豆子”一样多

讲到长江流域的青铜冶铸技术时,刘玉堂从大冶铜绿山遗址的铜矿资源讲起,从铜草花的故事讲起,这种紫色的小花,只要有它的地方,往下挖,一定有铜矿;讲起在这里发现的最早的矿冶工人的脚印,怎么判断是古人的脚印还是今人的脚印,最后文物部门请了公安部的专家一同来鉴定;讲到在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如何做到一种双音,要运用物理学方面的知识;讲到越王勾践剑时,他分享了天王表与湖北省博物馆联合推出越王勾践剑联名腕表的故事,“发布活动上,主持人即兴提问,有点考我的意思,说如果让我做设计,我会怎么做,我说建议将越王勾践剑剑首上相差0.2毫米的同心圆设计到表面上,将时针改成勾践剑的形状,将上发条的钮设计成绿松石。我话音刚落,大屏幕上公开了设计,没想到好几项设计被我说中了,现场发出一片‘哇’声。”刘玉堂说,越王勾践剑的铸造技术十分先进,相差0.2毫米、但永不重合的同心圆图案,体现出古人已经有非常高超的数学知识。越王勾践剑联名腕表现在已经卖到8000多元一块,还十分抢手,这说明运用好了文化可以产生经济价值。

十大方面的科技文化发展,长江流域贡献巨大

水稻栽培、陶瓷烧制、玉器制作、青铜冶铸、丝织刺绣、漆器制作、医药发明、茶学研究、水利工程、四大发明,长江流域孕育并推动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十大方面,刘玉堂都是用故事引入、串联。

刘玉堂介绍说,“湖广熟天下足”这一谚语为我们所熟知,但最初的稻作起源中“印度说”“东南亚说”曾涌现在历史舞台上,而在1973年时,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大量距今约7000年的炭化稻谷和原始耕作工具,打破了印度起源这一说法。在1988年,湖南澧县彭头山早期新石器文化遗址,发掘出土了稻谷遗存,距今约9000年,将中国的稻作历史推前了2000多年,随之出土的农具也逐渐证实了长江流域水稻栽培技术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仅有49g重的素纱襌衣书写了长江流域丝织品的辉煌。“如果将这件衣服握在手心,可以完全不露出手掌。这样的织造技术,现在也做不出来。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还在读研究生,我的导师用了八个字概括这件衣服——薄如蝉翼、轻如烟雾,这八个字的评价一直被沿用至今。”刘玉堂说。

“雕琢复雕琢,片玉万黄金”,中国史前考古发现的玉器,目前已出土于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文化墓葬中的2件玉玦为最早,距今为8200年,尽管玉器并没有最早在长江流域发掘,但玉器以长江流域为中心而发展。刘玉堂讲道,“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玉器在祭祀和打仗这两件国之大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良渚人的精心打磨的玉器中饱含着他们的信仰和祭祀的虔诚;盘龙城遗址博物院中长达94厘米的玉戈更是勇气的象征。

(本文图片由长江讲坛提供 王亮拍摄)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