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法师 诸位居士大德
阿弥陀佛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经题,对于全经的大意有了简单的了解,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正释经文。
晋朝的道安法师为了便于大众对佛法的理解,将佛经分为序分、正宗分和流通分,被称为“弥天高判,千古同遵”。序分是说明说法的缘由,正宗分是经的正文,流通分就是劝赞读诵、流传无尽。本经的序分就是第一品《世主妙严品》和第二品《如来现相品》,以下是正宗分。从《入法界品》内的“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出”以下是流通分。
我们先看第一品《世主妙严品》。先解释品题。世是世间,世间有器世间、众生世间、智正觉世间三种,器世间就是一切众生所居住的国土世界,这是释迦牟尼佛所化之处,也就是指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世间,众生是五蕴和合而成的,众生世间是佛所化之机;智正觉世间,因为如来具大智慧,永离偏邪,能觉了世间、出世间之法,所以称为智正觉世间,智正觉世间也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智身,这是能化之主(主就是君王的意思)。器世间主就是指地神、水神、林神、山神等,众生世间主是指天王、龙王、夜叉王等,如来是智正觉世间主,又因为佛能教化所有众生,当然也包纳器世间主和众生世间主,而成为总世间主。在这里,器世间主、众生世间主和智世间主统称为世主。
妙严,释迦牟尼佛初成正觉的正报果体,有佛刹微尘数相好来庄严自己;佛现在处于菩提场大众之中,又被众生世间和器世间这两种世间所庄严,菩萨众以及诸天神王作为眷属来庄严主佛,菩提场中其地坚固、金刚所成,还有上妙宝轮以及宝华宝树等,这是以依报来庄严;并且这三种世间还互相庄严,所以称为妙严。品题就介绍完了,我们看经文。
这一品是序分,序分分为通序和别序,经首的通序是指六种成就: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和众成就。因为诸经之首都有这六种成就,所以称为通序。有这六种成就,就可以相信此经是佛说,不是外道所说,所以这六种成就又叫做证信序。
佛将要涅槃的时候,在拘尸那国的娑罗双树间吉祥而卧,一心要入涅槃,阿难尊者当时还未证阿罗汉,爱心未除,所以痛哭流涕,非常的悲伤。长者阿泥楼豆(就是阿耨楼驮)对他说:“你是守佛法藏之人,不要只顾着悲伤,佛马上就要涅槃了,还有许多大事要赶快问佛。”阿难由于悲伤过度,一时想不起来要问什么了,阿泥楼豆就告诉他该问什么。阿难来到佛的床前,向佛请问了四个问题。第一、佛在世时依佛而住,佛灭度后依何而住?佛说依四念处住,就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第二个问题,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灭度后以何为师?佛回答说“以戒为师”。第三、一切经首当安何语?佛说“如是我闻”等语。什么原因呢?因为三世诸佛的法,经首都有“如是我闻”等语,所以释迦牟尼佛的经法也应如此。第四个问题,恶性比丘扰乱时如何处治?佛说“默摈之”。就是默然摈之,不与计较。由此可知,“如是我闻”等语是佛让安置于经首的,在集结经典的时候,阿难谨遵佛旨,所以诸经的经首都有这六种成就。
阿难在集结经的时候先说六种成就还有六种含义。第一是为异外道。异就是不同的意思,外道经首皆安“阿忧”二字,佛经用“如是我闻”,就不同于外道典籍。第二是为息诤论。《大智度论》中说:“若不推从佛闻,言自制作,则诤论起故。”意思是说,如果阿难不说亲自听闻佛讲的法,别人会说是阿难自己讲的,从而会引起诤论。现在阿难说“如是我闻”,众人都知道阿难多闻第一,历耳不忘,所以能止息诤论。第三、为离增减过。《佛地论》中说:“应知说此如是我闻,意避增减异分过失,谓如是法,我亲从佛闻,文义决定,非谓传闻,有增减失。”就是说,阿难说“如是我闻”,可以避免增减的过失,阿难是亲自从佛处所闻,文字和义理都是确定了的,不会有增减的过失。第四是为断众疑。阿难集结经的时候高升法座,感得相好如同佛,于是会中的大众生起三种疑惑:第一是疑释迦牟尼佛涅槃以后又回来了,第二是疑他方佛来,第三是疑阿难已经成佛。但是等听阿难高声唱言“如是我闻”,三疑顿断。既然是我闻,肯定就不是佛,这是为断众疑。第五是为生信。《大智度论》中说:“说时方人,令生信故”,意思是说,说明是什么时间说法,在什么地方说法,有哪些人来听法,这样可以让人对这部经生起信心。第六是为顺同三世佛。我们在前面讲过,三世诸佛的经首都安“如是我闻”等语,所以是为顺同三世佛。
以上是介绍的通序,也就是六种成就的含义。别序就是说明一部经发起的因缘,因为诸经发起的因缘各个不同,所以称为别序,也称为发起序。
我们先来看通序。通序分为六段,第一是总显己闻。
【如是我闻。】
“如是”是信成就,对于一件事,信的人会说“是事如是”,不信的人会说“是事不如是”,所以“如是”是信顺之辞。《大智度论》中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如是者,即是净信也。”如果人心中有清净信就能入佛法,如果无清净信,就不能入佛法,由此可知,对于学佛的人来说,信是最主要的,所以信成就居六种成就之首。如是,又是指法之辞,这里指的是《大方广佛华严经》,意思是说,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是我阿难亲自听闻的。
唐朝的长耳三藏法师是从“三宝”这个角度来解释的“如是”。第一、从佛来说,三世诸佛共说不异,名为如;以同说故,称之为是。第二、从法来说,诸法实相古今不异,名为如;如来为说,称为是。第三、从僧来说,以阿难闻,望佛所教,所传不异,名为如;永离过非,称为是。
“我闻”是闻成就。我,是阿难自称,这个“我”不同于凡夫妄执实我。一切凡夫妄执四大假合之身是真实的我,我执既起,贪嗔痴慢无不从之而生。贪财为我受用,贪色为我娱乐,贪名图我荣耀,贪食养我形体,贪睡为我安息,由此诸贪,则无恶不做。如果有人妨碍我贪,或者剥夺我所贪,就会嗔痴慢炽然并作,所以我执是诸恶之本,身心因此而不得安乐,世界因此不得和平。阿难尊者已得无我,所以不同于妄执之我。这个“我”也不同于外道的妄计神我。阿难在集结经典的时候已证阿罗汉,能破外道,所以不同于外道的妄计神我。这个“我”是同于菩萨假我,以及如来法身真我,所以不妨随顺世间假名称我。
闻,就是亲自听闻,阿难从耳根亲闻如来声教,入耳达心,忆持不忘。可能有人就会问了:“阿难是在佛成道的时候出生的,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出家,到三十岁的时候,佛才命他做的侍者,那么佛在前三十年所说的经阿难没有听闻过,怎么能在经的开始都说“如是我闻”呢?”据《报恩经》中记载,佛命阿难做侍者的时候,阿难求佛答应他三个心愿,第三个心愿就是请佛把阿难曾经没有听过的经重讲一遍。佛答应了他的请求,所以在集结经的时候,阿难对于以前他未曾听过的经也能够宣说无谬,在经的开始都说“如是我闻”。下面是第二段,标主、时、处。
【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
“一时”是时成就。一时是指佛说法的时间,可能有人就会问:“为什么佛经中不标明某年某月某日,而只用一时呢?”这是因为佛到处说法利生,所向无定。或在天上,或在人间,或在龙宫,或在鬼域,这些地方的时间和历法都不一样。比如人间五十年,四天王天只是一日;南瞻部洲是中午的时候,在北俱芦洲是三更天;印度是正月,而中国已经是三月了,所以不能指定佛在某年某月某日讲经,只能以“一时”称之。另外,一时是指师资道合、机教相扣之时。众生善根成熟,想要听法,感得佛现身说法,佛与弟子机感相应之时,就称为“一时”。
“佛”是主成就。佛就是指的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证无上菩提,福慧两足,超九界以独尊,为人天大导师,所以名之为佛。
“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是处成就。“在”从理上说,真身无在无不在,真身没有在什么地方,也没有不在什么地方,就像下面经文中所说的,“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虚空无身故,如来亦尔,遍一切法,遍一切众生,遍一切国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来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事”。这是用虚空来比喻真身,说明真身无在无不在。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从事上来说,佛就是在摩竭提国。摩竭提国译为无害国,这个国家的法律中没有刑戮之法,不会判人去坐牢、受苦刑,不会判人死刑,所以叫做无害国。又译为聪慧国,这是因为这个国家聪慧之人非常多,遍满其国。阿兰若法,阿兰若译为寂静处,就是远离喧闹的地方,这是事静,从事相来说就是寂静的地方。法,是指所证的真理,二障断尽,事理俱寂,所以在阿兰若的后面加了一个“法”。菩提场,菩提就是能证大智圆明究竟,场是处所的意思,菩提场就是证菩提之处。从法上说,万行皆是道场;从事上说,菩提场是指尼连河北岸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尼连河位于摩竭提国伽耶城的东面,是恒河的支流。释迦牟尼佛曾在尼连河畔的森林中修苦行六年,他日食一麻一麦,目陷鼻高,颧骨显露,身形消瘦,面目全非。他逐渐明白,修苦行苦了肉体,其实反而执着肉体了,不能断除烦恼妄想,这样修行是不能解脱的。于是他放弃了苦行,入尼连河沐浴,由于身体太虚弱了,沐浴后自己不能上岸,当时有天神按下树枝,让他攀着出水。在河边,他接受了牧羊女难陀波罗的乳糜供养,然后来到对岸的菩提树下。一位牧牛人把柔软的吉祥草铺在一块石头上,他坐在上面发愿“若不证无上菩提,终身不起此座”。冥想了七天七夜,在腊月初八的黎明,他看到启明星的一刹那终于顿悟成佛。现在的尼连河已经干枯了,差不多成了沙滩,金黄色的沙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只有从三四十米宽的河床可以依稀联想到昔日尼连河碧波荡漾,气势不凡。
在《方广大庄严经》中,记载了佛住世时尼连河的样子:其水清冷,湍洄皎洁,涯岸平正,林木扶疏,种种华果,鲜荣可爱,河边村邑,处处丰饶,栋宇相接,人民殷盛。这是佛住世时候尼连河的样子。
佛是在菩提树下成道的,据《修行本起经》中说那棵菩提树“高雅奇特,枝枝相次,叶叶相加,花色蓊郁”。菩提树受到佛弟子们的敬仰,其枝曾多次代表佛陀被送往世界各地的寺院供养,繁衍滋生。菩提树下是金刚座,我们现在再去看到的金刚座,相传是阿育王当时放置的红砂岩石板,人们在金刚座的上面搭建了金黄色的布幔蓬架,以示尊贵,也便于信众朝拜供养。虽然现在的尼连河、菩提树、金刚座等已经不是佛住世时候的样子,但是并不影响它在佛弟子们心中的位置,因为它与本师释迦牟尼佛有深厚的因缘,当我们看到菩提树和金刚座,心中会涌出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的这种强烈的愿望,仿佛听到菩提树下响起佛成道时候的感言: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德相,皆因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证得。好,我们再看经文。
【始成正觉。】
这是第三段,别明时分。前面说明是“一时”,但是不知是何时,所以现在又具体说明佛说《华严经》的时间。始成正觉,意思是刚刚成佛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在刚刚成佛的时候讲的《华严经》。
依据世亲菩萨的《十地经论》,“始成正觉”是指佛成道后的第二个七日。为什么佛不在成佛后的第一个七日说法呢?世亲菩萨解释说:“何故不初七日说,思惟行、因缘行故,本为利他成道。”佛没有说法的原因,是由于他在成道后第一个七日,结跏趺坐,行思惟行和因缘行。思惟行,就是佛独坐思惟,显示自己享受大法乐,显示自乐大法乐,可以令众生对于如来所增长爱敬之心。什么是因缘行呢?因就是自所得法,缘就是所化之器,想要将自己所证的法为众生说,就称为行因缘行。所以《法华经》中说:“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由此可知,佛在第一个七日没有说法,是在第二个七日说的《华严经》。因为第二个七日离佛成道的时间不是太长,所以名为“始成”,就是刚刚成佛的意思。“成正觉”就是成佛的意思。
我们再来解释一下成佛的含义。《华严疏钞》是从五教来解释成佛之义的,我们先解释一下五教。
华严宗把佛所说的教法判为五教,这五教是依天台宗的化法四教(藏、通、别、圆)而建立的,这五教是小乘教、大乘始教、大乘终教、顿教和圆教。小乘教就是教钝根小机之法,只说人空,未说法空,比如《阿含经》等。第二是大乘始教,是出小乘、始入大乘的教法,此教是大乘的初门,虽然说大乘,但是还未及究竟微妙的理性,所以称为始教。比如《般若经》,只是为了让众生除去有所得的迷执,而显示一切法皆空,但是还未尽大乘法理。第三是大乘终教,就是终端,这是对大乘纯熟根机所说,所说的是尽理之教,也叫做实教,此教说二乘和一切有情皆当成佛,这是尽大乘至极之说,所以称为终教,比如《楞严经》《胜鬘经》等。始教和终教都是依诸经所说,渐次修行成佛的,所以又称为渐教。第四是顿教,就是大乘顿悟的教门,离言离相,顿显顿成,一念不生,即名为佛,所以称之为顿。此教不说法相,只辨真性,没有八识二无我差别,不立五法三自性门路,不立断惑证理的阶位,比如《维摩经》等所说的就属于此教。此教不同于始教和终教的渐次修行,也不同于圆教的圆明具德,所以另立为一教。第五是圆教,就是圆融无碍的教门,此教是说明性海圆融,随缘起成无尽法界,而彼此不相违碍,相即相入,就像因陀罗网一多互摄,重重无尽。下面我们就从华严五教来解释成佛的含义。
第一、从小乘教来说,以三十四心断尽见思烦恼,证得我空真如,就叫做成等正觉。三十四心是指的八忍、八智、九无碍、九解脱。第二、从大乘始教来说,从应身和报身两个方面来解释成佛:从应身来说,就是佛示现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这就称为始成正觉;从报身来说,十地行满,转八识成四智,称为始成正觉。第三、从大乘终教来说,古今情尽,名之为始,就是菩萨从无量劫前开始修行,现在把我执和法执都断尽了,这就称为始;心无所依,名之为正,心里没有任何的执着就称为正;理智相应,名之为觉,就是究竟始觉之智契合清净本觉之理,称之为觉;得如是法,名之为成,就是能做到古今情尽,心无所依,理智相应,就称为成。这是从大乘终教来说。第四是从顿教来说,就是无成无不成,这是从佛的法身来说的。一切诸佛成就无上菩提,成与不成是没有差别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没有成就无上菩提的时候,佛性不会减少一分;成就无上菩提的时候,佛性也不会增加一分,所以成与不成是没有差别的。这就像世界有成坏,而虚空是没有增减的。第五就是圆教,圆教是从佛的十身来说,佛念念之中都是初成佛。为什么呢?因为佛念念为物而现,众生有感,佛即来应,所以念念机感,念念初成。再有,佛成正觉时,一成一切成,事事无碍,所以《如来出现品》中说:“如来成正觉时,于其身中,普见一切众生成正觉。”还有,佛能于一切处成,正如普贤菩萨在偈颂中说:“如于此会见佛坐,一切尘中悉如是,佛身无去亦无来,所有国土皆明现。”这第五种成佛之义兼摄前面四种。
第三段别明时分我们就介绍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