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天 汽车有了人格……

人格化了的汽车就像是事无巨细的管家。
点击收听本新闻
听新闻

参考消息网2月8日报道 《日本经济新闻》1月10日发表题为《如果有一天,汽车有了人格》的文章,作者是中山淳史,文章编译如下:

未来的某一天,在美国旧金山市的一个十字路口,两辆自动驾驶汽车来到了发生碰撞前的0.5秒这一极限状态。如果根据人的反射反应已经来不及了,剩下的就只能交给人工智能(AI)进行“最后的审判”了。但是获救的只能是其中的一辆车。

今后在美国,所有车辆都将被强制要求安装名为“final Anchor”的装置,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被AI判罚“败诉”的一方就会在相撞前的最后一刻伸出四根锚栓,将车底固定在路面。但由于冲击力巨大,乘客当场死亡,车载AI也遭到破坏。

五年前出版的日本科幻小说《Final Anchors》(中文译作《最后的锚栓》)并没有渲染未来社会对于科技的厌恶,而是揭示了技术进步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具有丰富的启示意义。

人工智能是否会超越人类的判断力?其行为方式将依据怎样的伦理?机器是否有权做出判决?

新年伊始,2023年消费电子展(CES)在拉斯维加斯开幕,笔者关注的主题也是汽车与AI的关系。虽然不需要驾驶员的完全自动驾驶车辆还没有进入我们的实际生活,但AI究竟发展到了什么阶段?车载AI该如何使用?我有太多想要知道的事情。

索尼本田移动出行公司在1月4日发布了今后的业务与合作战略,给出了利用游戏、传感器技术提供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融合服务的可能性。虽然还无法造出科幻小说中所描述的那种车,但在搭载AI的前提下,汽车将被赋予全新的意义。

引起我兴趣的是记者会上没有提到的某位相关人士的话。据这位人士所说,该公司希望赋予汽车“人格”属性。那么什么是人格?虽然提示信息就这么多,但却让人产生无限遐想。

在《最后的锚栓》中,伦理学中的经典思维实验——电车难题(trolley problem)是一个贯穿全文的主题,它指的是围绕电车产生的一个伦理上的二元对立局面。

比方说,像本文开头提到的两辆自动驾驶汽车那样,正在行驶中的电车因为刹车失灵,如果没有外力干预将会撞上前方正在施工的10名工人。这时如果有人搬动道闸让电车驶向另一条铁轨,10名工人就将得救,但是另一条轨道上也有一名工人在施工。到底是救10个还是救一个?

在思考两难处境时很有用的电车难题也可以被用于车载AI的人格,也就是设计判断标准时使用。但是,既然完全自动驾驶车辆还没有投入实际使用,讨论车辆的人格属性又有多大必要?我们不妨听听专家怎么说。

有些人格化了的汽车就像是事无巨细的管家。这种车类似于马、狗或者是索尼公司的机器狗AIBO,一起生活的时间越长就越能记住主人的指令和喜好,学会一些能够为其带来奖励的行为。它们还会适时提供一些建议,比如“听这首曲子怎么样”,或者对某种状况给出提醒。

无论主人多久没坐过这辆车,哪怕是几年,这种记忆和学到的内容也不会消失,甚至会一直保存到在二手市场被卖给新的买家。当然,车主的个人信息会被删除。

随着每一台车纷纷有了自己不同于其他车辆的个性,按照大阪大学跨学科研究机构教授荣藤稔的话说,“下一个买家将可以从经销商的终端通过数字工具查阅AI的性格和能力,货比三家”。

那些积累了丰富经验的车或者与伦理观念较强的主人一起生活过的车作为市场上的稀缺产品而具有了更高的价值,在签订保险合同时也会更为有利。如果这种前所未有的价值体系重绘了从新车市场到二手车市场的格局,汽车产业的赚钱方式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另一方面,必须注意的是汽车的思考能力究竟能够达到怎样的高度。名古屋大学名誉教授间濑健二认为:“也许很快我们就能看到具备自主意识和精神性的AI了。”

多数观点认为,关于机器是否拥有意识和人格的研究正在从多方面加以推进,但即便它们有了比肩人类的思考能力和心智,也是很久以后的事情了。在把机器人视为弗兰肯斯坦一样的怪物的美欧世界能否接受也是问题。

即便如此,AI的进步依然能够拓展汽车的可能性,赋予其新的价值,这样的未来是一定存在的。就在最近几年,AI的发展已经取得显著进步,比如给出关键词就能够自动生成各种各样的文章和图像。

美国特斯拉公司已经通过软件更新为旗下产品赋予了AI研发出的新功能,用户刚拿到手的新车正在不断趋近于自动驾驶汽车。索尼本田移动出行即将面世的新车也致力于成为“贴近人类的工具”,可能会给用户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如果所有人都对此持欢迎态度,那迎来的将不只是汽车行业的数字化,还可能出现自20世纪动力化革命以来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