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艺术》(Chinese Art)是西方早期研究中国艺术的重要文献,1958年在纽约出版,上下两卷。作者William Willetts(魏礼泽)(汉学家、西方艺术史家)从中国的地理特色着手,系统梳理了玉器、青铜器、漆器、丝绸、雕塑、陶瓷、绘画、书法、建筑等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他坚持客观描述作品的方法,“并不对所讨论器物给予美学价值论断,而是让器物自己说话”。
“让器物自己说话”,与观复博物馆“以物证史”的理念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我们选择翻译此书的原因。此次我们邀请到美国CCR(Chinese Cultural Relics《文物》英文版)翻译大奖获得者对此书进行正式专业的翻译,译者也是MLA(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International Bibliography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国际索引数据库)和AATA(国际艺术品保护文献摘要)收录的美国出版期刊Chinese CulturalRelics的翻译团队成员。
本着尊重原著的原则,此次翻译将存疑处一一译出,其后附有译者注。现在就让我们跟随本书,在绚烂璀璨的器物中,感受中华文明的博大辉煌。
唐代陶瓷的很多细节特征都证实了他们遵循常规的思维方式。这不会造成什么问题,这有点像欧洲的测量精准的绘画形式,窑工总是寻求立即浮现脑海的解决办法。比如,盖子上的点状球形钮,只是为了能方便提起盖子,唐代窑工对此已经很满意不想再画蛇添足。类似的案例还有双层黏土做的把手,这样方便提起重物。另外一个唐代的特征,是由于轮制所留下的修坯脊痕。大多数窑工都会抹平这种痕迹;但唐代的窑工则对此保留。这里可以看到一种直接和无禁忌的陶瓷传统,工匠建构一种标准,他们决定什么是可接受的成品。对于优秀设计的关注还表现在其他细节上,有些特别与唐代的陶瓷有关,比如宽大稳定的器足。还有唐代执壶短而粗壮的流,这与宋代的长而更优雅但实用性降低的流形成对照。
唐代陶瓷最显著的特征有时候与其材料的缺陷有关,这一点往往在一眼望去时不可察觉。白化妆土的使用就是其中之一。半截釉形成的“围裙”状,使得停釉线远高于底足,这也是一个特征。唐代窑工很快了解到如何运用这些特征形成恰当地效果。但我们还是感觉,这种运用超出了实用的界限,变成了一种风格主义的东西。化妆土一开始的使用是为了改善陶瓷的外貌,可以用白色遮盖灰色或者红色的胎体。但其应用很快就带来了其他的装饰技法,比如在化妆土层上剔刻图案,与黑灰胎体颜色形成对比,或者在化妆土上彩绘。另一方面,上半截釉是窑工的一种手段,是为了解决釉的垂流。这是唐代窑工碰到首个最大技术难题,这解释了数个特别特征的缘由,也解释了底足的细节结构特征。
唐代圈足
我们数次提到唐代陶器和瓷器在造型、胎体以及釉上的不同。虽然瓷器的一些类型在某些方面介于陶器和典型的唐代越窑、邢窑和岳州窑瓷器之间。这种传统和技法上的陶和瓷之分还是可以接受的,对于底足的处理他们也不一样。唐代的陶器尽量压低成本制作,其釉是传统的铅-硅釉,所需的配方和制备不需要那么精细,这点不及各种高温长石釉。前者的熔融和液化温度较低。其窑烧中流动性较好,有时候会流淌到器足和底,窑床内壁会有一些釉泪和窑汗在冷却后形成。当然,可以用各种支具来保证器物不会与匣钵粘连,但不能保证底足一定不会受流釉影响而变得不平。
图34b
处女翻译·495《中国艺术》(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