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历史的大家都知道长平之战,是发生在周赧王五十三年至五十五年(大致公元前260年)之间的一次规模非常大的集团军作战。
战争的结果是四十万赵军伤亡殆尽,除了时任主帅赵括挑选几万精锐阵亡之外,剩余的全部被秦将白起坑杀于长平。
经此一役,全部葬送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改革以来积累的精锐骑兵。赵国战败揭示最后对抗秦国一扫六合的最大的障碍被拆除。虽然这场战役秦军胜利,但是对秦赵都造成巨大的伤害,用平原君的话就是百万之师亡于外。伤痛自不必说,。秦国呢也没有好到哪里去,作为占据关中平原的拥有非常肥沃的土地的农耕国家,两年内发动了年龄满十五岁以上的男子赴前线作战,战后几年都没有回复元气,典型的就是两年年后再次集结全部力量进攻赵国,最后兵败垂成,被信陵君率领的魏军联合赵军击败于邯郸城下。
这次战争有趣的地方就是一开始战争和赵国无关,几乎没有任何关系。起初,秦国于周赧王五十三年进攻韩国(战国七雄之一,利用申不害的变法跻身七雄)的野王郡并且占领,结果完全切断了上党和韩国本土的联系。使上党成为韩国飞地。战败的韩国国君韩桓惠王为了息事宁人命令长平郡守冯亭把上党献给秦国。简单的说就是土地换和平。
当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何况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这时韩桓惠王的命令冯亭根本不管,经过商议之后,认为与其献给秦国不如献给赵国,借用赵国的军事力量对抗秦国,或许这位郡守的做法是对的而且可行的,当时赵军军事力量非常强大,依赖精锐骑兵多次击败秦军,一时名将辈出,枚不胜举。从地缘上看当时最有力量对抗秦军的几个国家赵国最近而且最有野心。
于是,冯亭派人向赵国献城。时任赵国国君赵孝成王并没有独断专行,跟多位宗室亲信商议,平阳君赵豹反对认为这是冯亭嫁祸于人的做法,坚决反对。但是对于垂手可得的十七座城池,孝成王心有不甘,又找平原君赵胜商议,赵胜认为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取得十七座城池不拿白不拿,赵孝成王采纳了这个建议。派人派军接收上党。
事前他也认为接收势必会引来秦军兵灾,跟平原君说““接受上党的土地,秦国必派白起攻,谁能统兵抵挡?”平原君回答说:“廉颇勇猛善战、爱惜将士,野战不如白起,但是守城完全可以胜任”
赵孝成王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廉颇驻军长平以防秦军。
现在笔者看来,这个安排几乎天衣无缝,而且做好了重组的准备,赵孝成王已经赵军核心人物都不是贪图土地的白痴,很明白事情,撇开综合实力不说,如果一直以逸待劳,赵军几乎立于不败之地。
可是,笔者看来所有的人都忽略了一点,赵国的军队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骑兵占有很大的比例,擅长于长途奔袭野外冲击作战,不是坚守的阵地防御作战。所以从一开始赵国高层决定防守笔者看来这是错误的决策,秦军原来,几十万大军以步兵为主,,赵国主帅竟然用擅长冲锋的骑兵打阵地战,赵武灵王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这可是几世积累的军事优势!
这边赵国准备妥当了 ,廉颇按部就班的组织防御,确实,秦国没有占到便宜,军事上真的没有优势。但是秦国也没有闲着,相国范雎使出离间计,赵国高层从一开始的冷静开始冲动了。看来肯定不知道冲动是魔鬼,撤换了廉颇任用赵括代替,这位纸上谈兵的主角没有别的能耐,
历史上的记载是说起兵法来他的名将父亲赵奢都不是对手。虎父无犬子,有时候也会错。他一上任就改变了廉颇已及高层的防守为主的战略 。改为主动进攻。秦国方面没有也偷偷的改变主帅,任用武安君白起“敢泄露武安子为将者斩”这看出了秦国的实力,其实不过如此!并且征调十五岁以上的男子赴前线做决战准备。
这时,秦国已经上下一心,但是赵国却摇摆不定,天上掉下的馅饼没有那么好吃。求和 主战的都有 延误了最后准备的时间。
赵括到任一会改为主动进攻,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如果一开始用优势的骑兵对抗秦军那最后胜负真的很难断料。在兵力已经国力上,秦国取得优势,最后包围了赵军,赵括突围失败,赵军被坑杀!秦国也元气大伤。
这是赵国高层一开始就没有认识的自己优势在什么地方,最大的战略失误就是用擅长奔袭的骑兵对抗擅长阵地战的步兵!事后,赵括也成了这次战役失败的替罪羊,笔者认为这是不公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