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 广州永庆坊行记:哪个时期的“真实”才是城市真正的“真实”

文丨程小红(方塘传媒《乡愁里的中国》主编) 永庆坊所处的恩宁路与全国知名的广州上下九仅隔了短短的一个

文丨程小红(方塘传媒《乡愁里的中国》主编)

永庆坊所处的恩宁路与全国知名的广州上下九仅隔了短短的一个第十甫路。在过去,虽然它们都是没有绿化带、消费味浓的骑楼商业街,但是,百年恩宁路上的骑楼街却是全广州市最完整和最悠长的,集合着西关骑楼建筑的精髓,被誉为“广州最美老街”。它不仅是老广州的记忆所在,还是民国时期的繁华之所。

01.西关底蕴是永庆坊的文化之根

从一间间斑驳的骑楼走过,看着一家家做着“街坊生意”的小店,路上行人甚少,想象不出当年并行八顶大轿是一种怎样的无限风光。绿枝从围墙里斜跨出墙,贪享正午阳光。思绪还在飘飞,万没料想要找寻的永庆坊就躲藏在骑楼与骑楼之间的小巷里。

与相邻的骑楼相比,习主席点赞过的永庆坊的牌坊略显清秀,但是门口的两只石狮威严肃穆,青砖老墙也在昭显着它该有的端庄。从铁艺栏杆的门头探头往里瞧去,悬在半空的油纸伞层层叠叠,色彩斑斓,摇晃着纸伞投影的巷道被长条石砖仔细铺就,虽才建成两年半多,两侧的青砖就已有了薄薄苔迹,潮湿中带着江南水乡的味道,道旁土豆师傅的店铺招牌也在简单中吐露着文艺。

只身走向的这条道便是永庆大街,入口左是梅沙教育,提供着孩童四点半的学习乐园。入口右是摄影店、服装店,中间夹着裁缝先生在细细密密扎着针脚。留着空气刘海的姑娘举着糖葫芦坐在店口的竹藤椅上笑靥如花。古朴、幽静,又不缺时尚的小巷,自当是拍照的好去处。

从学校向左拐去,是永庆一巷,里面藏着理发、修理、饮食。雅致的店面里铺陈着各色吃食,红的绿的,生的熟的,待着游客欢喜着挑拣。广东自古就有“食在广州,味在西关”的说法,所以地处西关(今为荔湾区)的永庆坊,也自不落后,按着西关饮食讲究的“色、香、味、雅”,家家都陈设优雅、器皿精致、环境幽美、窗明几净。悠闲的老居民坐在自家门口看着我四处张望,眼神好奇地上下打量着,我微笑着以示回应,而他却假装不经意地瞟向了对面的医馆。

一巷从头走到尾,不过百来米,而最显人文历史的当属巷尾的李小龙祖居。祖居为三进深的一正两偏,因长期租赁他人后又年久失修,祖居曾一度荒废破落。如今成了文物保护单位,修缮改造成展览馆,继续发挥着它西关大屋的价值功能。

早在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实施的闭关锁国政策,让广州成为“一口通商”的唯一口岸,造就了广州城外的西关成为当时中国最为繁华的商业地带。其中,上西关建成了大片的纺织业工场,下西关修建了众多富商豪绅以及社会名流的高档住宅。在这堆满金山银山的西关片区内不仅出现了对外贸易的垄断机构十三行、集聚了欧洲各国风情建筑高达150多座的沙面,还出现了富商豪宅西关大屋和追求时尚端庄优雅的西关小姐。

西关大屋作为彰显身份和实力的象征,其设计屋檐高,进深大,材料精细,工艺精美,石脚青砖石门洞、脚门趟拢大木门。清末年间至民国初年,是西关大屋建筑规模和数量最为鼎盛时期,据史料记载,其总共多达 800余座。而现如今最能体现西关曾有过辉煌建筑历史的就是中山七路的陈家祠,其雕梁画栋,大气恢弘,拥有着丰富的石刻石雕,被誉为“岭南建筑艺术明珠”。而仿照西关大屋所简化而成的竹筒屋便是普通居民的居所。永庆坊最重要的商业建筑——万科云,就是由两排背靠背的竹筒屋打通中间内部墙体,使用玻璃结构间隔才形成如今宽敞明亮的办公空间。

走走停停,不由感慨:短短一条永庆一巷,承载发扬的却是几百年的社会生活文化史。

02.在继承上创新是永庆坊的微观之度

从一巷返回永庆大街,往前几步,左手边便是万科云的入口。其建筑本身是此片区中最为历史悠久的清末建筑,在清理恢复旧砖墙的质感之后,置入了全新的钢结构体系,形成了现在的模样,里面承载着商业办公、创客空间和创新作坊等功能。

随着人群嬉笑声继续往前就来到了社区公共空间——大阶梯。在大阶梯,常年聚集有各种活动演出。据统计,仅2016年下半年就举办了近60多次各种主题的文化活动,平均每月6次,给老城注入了不少活力,不仅吸引了大批游客,还从根本上改变了老城边缘化的局面。

大阶梯的左手边是玻璃幕墙的网红咖啡店,就是在这里,习主席与它的咖啡师亲切交流,嘘寒问暖。兴奋激动的人儿直言万幸,感慨生活总是充满了意外的惊喜,自我激励着一定会为心中的梦想奋发图强,追求不止。

右手边两层红砖建造的民国大屋,原本是民居,现已改成展览场所,内容多为公益传宣。其旁边是利用废旧瓦片砌成的瓦墙花园,地方不大,却有绿树成荫,流水潺潺,安放着居民与游客的驻足小憩,任由感受社区曾经的过往。

坐在阶梯细瞅对面万科云的侧墙,石基灰砖,六个高低不平大小不一的窗棂被几条电线有序的分成上下两组,屋顶边沿绘着岭南特有的黑白纹路,砖墙最左处还镶嵌着瓷制鲤鱼,跃然墙上,活灵活现。停着小鸟的电线、手绘的装饰、木框的窗棂,这大抵就是最本质的传统历史街区了吧。

对于永庆坊的改造提案,其实早在2006年就已开始,但在政府、房产商、居民的“拆迁拉锯战”和“文化保卫战”中,来来回回历经了十年之久,直到万科中标永庆片区微改造修缮和活化利用项目之后,才正式在此地开始“政府主导、企业承办、民众参与”模式的实际落地,并遵循着“保留原有街坊肌理、修旧如旧”的原则对街区进行“修补”。

虽然也有人指出,由微改造而增设了具有展览功能的凸窗,改变了传统建筑的外墙立面等,引发了地方真实性降低、生活空间商业化等问题。但客观而言,永庆坊基本保持着原有风貌,属于在继承上微创新。另外,对于一向包容开放的广州而言,城市发展经历了如此多时代更迭,哪个时期的“真实”才是真正的“真实”,如今的真实站位几何?也许只有一边继承一边创新才是永庆坊这个广州首个旧城改造试点项目最该有的样子——既不大拆大建进行房地产开发,也不一味还原老建筑,一厢情愿地建成不符合当代人生活所需的怀旧故乡。

如今,我国的城市建设已经从增量时代进入了存量时代,城市更新在局部地区已经进入“新常态”,从土地扩张走向土地价值深耕是对运营有限土地提出的新要求。永庆坊在整个修缮过程中,对于每栋建筑都做了量身定制的修缮和更改方案,基本做到尊重历史、传承文脉、充分挖掘和保护了西关文化,所以永庆坊的微改造连同上海田子坊和愚园路一齐对我国传统文化商旅活化提升区的微改造提供了有效的经验和范本。

顺着万科云往里,就是永庆二巷。一如一巷一般古朴,清幽。店铺前的盆栽植物,不论冬夏的该红就红,该绿就绿,鲜艳舒展。门口布满青苔的老缸和装扮着的青藤小花的门廊,都成了游客拍照的流连之处。旁边泊寓的斜对面是銮兴堂,其前身为八和会馆德和堂,专供粤剧五军虎和大武家住宿之用。自从1946年,成立于光绪十五年(1898)的粤剧艺人行会——八和会馆搬迁至恩宁路,不少粤剧艺人便开始在恩宁路落脚,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作为“粤剧四大名丑”亦如此,使得恩宁路被称为“粤剧之街”,其下粤剧艺人如今早已遍布全球各地,而恩宁路上的八和会馆依旧是他们的根,是他们最神圣的殿堂。

不巧,在永庆大街的最末端,就坐落着粤剧艺术博物馆,在这座仿古建筑群内不仅有展览、教育、研究,在刚到之时,鎏金的廊檐衬着四根大黑柱的水上戏台,还正上演着情意绵绵的男欢女爱,引来粤剧爱好者跟着唱腔摇动着食指。

折身返回永庆大街,不免心生感慨,恩宁路永庆坊这一竖两横的小小天地里,竟能如此开放、包容,创客、游客和当地12户居民这般和睦相处,共同描绘着广州传统街坊生活的场景,美好安详。但这半旧半新的建筑却不时提醒着人们,过去的就真的过去了,新生的还会源源不断继续到来。

参考文献:

[1]朱志远,宋刚.“微改造”落地之时:恩宁路永庆片区改造设计回顾.城市更新,2017年11月.

[2]阮桂城.浅谈西关文化.岭南文史,2003年第2期.

[3]李燕.广州西关地区的历史发展及其文化特色.文史博览,2013年10月.

[4]谭俊杰,常江,谢涤湘.广州市恩宁路永庆坊微改造探索.规划师,2018年第8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