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小玲 戎装巾帼胜须眉

null

初见高小玲,笑容亲切,语调柔和,就是这样一个外表看似柔弱的女子,2016年底,毅然从享受副师级待遇的军队院校副教授自主择业到经开区工作,参与互联网协同制造创新中心和大数据经济创新中心平台建设,今年6月,高小玲以技术入股,作为最大股东成立北京云联慧通科技有限公司,其凭借过硬的专业技能,带领团队冲击无线通信系统高峰。

离开军营闯出新天地

弃女红,卸红妆,一身戎装进战场,柔弱女子一样可以抒写大丈夫的情怀。近年来,高小玲公开出版专著及教材10余部,发表由EI、ISTP检索及核心期刊刊登论文42篇,撰写国防报告9篇,授权国防专利2项,主持并参与各类项目20余项,获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省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0余项。高小玲也从部队基层岗位上慢慢成长为一名享受副师级待遇的副教授。

按理说,40多岁的高小玲在部队有发展空间,完全可以在部队干到退休,退役并不是一个需要迫切做出的选择。再三考虑后,她还是做出了决定——自主择业。在部队能干到副师级别的本就不多,而在副师级岗位上选择自主择业、到地方创业的更是少之又少。

高小玲就是特例。2016年12月,她从原中国人民解放军装备学院(现航天工程大学)自主择业到北京亦庄国际产业互联网研究院股份公司(以下简称“互联网研究院公司”)工作。

用她自己的话说,“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由一名现役军人到地方老百姓的转变,由军队高校副教授到企业员工的转变,由体制内到体制外的转变”。

岗位在变,始终不变的是立足岗位、默默奉献的行为准则,雷厉风行、任劳任怨的军人特质。“初心就是希望将20多年积累的研究成果在经开区实现成果转化,让创新成果在民用领域继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高小玲说。

刚入社会时,高小玲也和大多数转业军人一样,有着不少困惑,遇到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和困难,但是,在部队里磨练出的坚定意志让她能够一路过关斩将、克服难关。经过不懈努力,高小玲在业内获得了认可,2017年被聘为河北省某交易中心专家顾问,同年通过北京市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评审,被评为自然科学系列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专业研究员。

到民营企业工作后,高小玲在完成好业务工作的同时,还积极筹划成立党组织,2018年,她当选为党支部书记,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润物细无声般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

积极投身创新中心建设

人的生命形态有很多种,对于高小玲来说,对事业的追求和对责任的担当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凡事要做到最好,这份执着与她早期的部队生活密不可分。

回归地方工作的几年时间里,高小玲一头扎进通信这个行当里,潜心钻研,为解决地处偏僻、荒凉、高寒、高原等特殊环境下,无信息基础设施覆盖的相关行业通信需求问题,她带领团队研发出固定与机动、移动相结合的多频段可定制无线宽带自组织通信系统,填补多项技术空白。在技术指标上,该系统与国内外同类成熟产品相比,在工作频段、单跳传输距离、单跳带宽、三跳后带宽、网络管理和单跳传输时延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尤其在传输距离、传输速率和网络管理上,优势更加明显,随着系统在民用领域的应用,加速了多个行业的信息化建设进程。

除主持一些项目外,高小玲还深度参与了经开区互联网协同制造创新中心和大数据经济创新中心的建设工作,完成两个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和建设方案,规划、论证、设计了两个创新中心研发方向、产品、标准规范、人才队伍建设、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等内容。

“技术创新是技术发展的命脉,及时跟踪、研究通信领域最新技术,为解决实际问题奠定了基础。”高小玲说。针对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她还带领团队积极研究、探索应用于物联网的窄带自组网通信技术,满足日益发展的物联网对窄带通信网络移动性、低功耗、快速组网的需求,该技术和项目的研究,已经在智慧热网、智慧医院、智慧能源等多领域得到示范应用。

在新平台实现新发展

寒来暑往,辛勤的努力、忘我的工作也换来了丰厚的回报。高小玲的创新成果吸引多方的眼球和关注。今年上半年,多家企业、投资方通过不同渠道联系高小玲,希望注资通过联合成立公司的方式将已有的研究成果不断迭代,做强做大,服务社会。

对于年近50岁的高小玲而言,从事目前的工作虽然研发压力大,但工作内容相对单一,不需要将精力用于研发以外的工作,如果创办企业,不仅要抓研发,而且还要抓经营抓生产抓市场,工作千头万绪。投资方多方做工作,在考虑到创办企业可以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能为社会输出好的产品、好的技术,解决就业问题,贡献税收回馈社会和国家时,她动心了。

“这是党培养多年,作为一名老党员必须肩负的责任和义务。”高小玲说,希望有更多的产品进入到实际应用,加速新技术应用推广。创始团队将“随遇接入、随时组网、随意通信”作为公司的使命,专注于分布式无线宽、窄带自组网通信解决方案及产品研发,愿景是构建宽窄融合、万物互联的无缝通信系统,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可控的分布式自组织无线通信系列产品进入实际应用。

在创办企业的同时,高小玲还主导公司与华北电力大学成立联合实验室,为高校提供实训和实习基地。在她看来,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关键在年轻人,人才培养至关重要,她说,如果条件允许,自己还会回到课堂,传授知识,为学生赋能。

融媒体中心记者 方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