驾“鲲鹏”乘风而起

龙贻飞第一次知道“鲲鹏”,是在初中语文读本上。“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看到这样浪漫奇绝的文字,龙贻飞不禁为古人的想象力感叹。

今日回望当年那一幕,龙贻飞仍感慨万千:“即便是把想象力放大一万倍,当时的我也想不到有一天人生会和‘鲲鹏’这两个字紧紧联系在一起。”

“鲲鹏”,人们送给国产大型运输机运-20的称谓,寄托着太多期冀和梦想。

作为年轻的运-20一级机长,和“鲲鹏”一同乘风而起,龙贻飞越来越理解“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这句话的厚重内涵。

“鲲鹏”,足够大,足够重,也足够强。在人民军队这张名片上,如果说运-20这样的“强军号”是青春封面,那龙贻飞这样的“强军一代”就是青春封底。

“这是我的舞台,也是它的舞台”

伴随轻微的耳鸣和颠簸,客机在空中不断爬升。座位上,第一次乘飞机的龙贻飞不仅没有紧张,反倒有些兴奋。

10多年后的今天,龙贻飞仍清楚记得那一天的日期:2006年8月5日。

带着空军航空大学录取通知书,这趟从重庆到长春的航班,正式开启了龙贻飞的飞行生涯。

万米高空,透过舷窗,洁白无垠的云海映入眼帘。“我一定要飞出来!”龙贻飞内心满怀憧憬。

那一年,我国大型运输机项目正在孕育,距离正式立项只有一年时间。历史的舞台,正向“鲲鹏”和它未来的驾驭者缓缓打开。

大学期间,龙贻飞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那个扉页印着“忠诚、无畏、精飞”的笔记本上,几乎每天都会落下坚定有力的字迹。大学四年3个笔记本,珍藏着龙贻飞成长中每一个重要时刻。

“只有跳下去,才能离你的飞行梦更近。”第一次跳伞,从800米的高空一跃而下,风从耳旁呼啸而过,龙贻飞感到酣畅淋漓。这次经历,让他喜欢上了极限挑战。

心理、体能、技术……成为一名真正的飞行员,必须在各方面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快到极限的时候也想放弃,但咬牙突破之后,你会感觉进入到另一个境界。”在空中无数次高速滑翔、翻滚……龙贻飞越来越自信、越来越勇敢。

“我是第一个飞出去的!”翻开龙贻飞的日记,“放单飞”那天,他激动的心情跃然纸上。驾驶战机缓缓滑出,龙贻飞给机务战友一个手势。战机腾空而起的瞬间,他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自豪。

鸟儿张开腾飞的翅膀,首先面临的是方向的选择。

被分配到运输机专业时,教员对龙贻飞说:“平台无限宽广,关键看你能不能胜任。”直到多年之后,龙贻飞才真正理解了教员这句话的含义。

2010年,龙贻飞来到一线部队,当时他驾驶的是运-7。此时,距离国产大飞机正式立项已过去几年时间。战略运输机强大的空中运输和远程投送能力,对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增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那段伟大构想变为现实的时间里,那些与之匹配的优秀者们正在不断向它靠近。

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凭借精湛的飞行技术,龙贻飞已经可以胜任高教机教官的岗位。这期间,新闻里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鲲鹏”的消息。

2013年1月26日,龙贻飞和战友守在直播前,亲眼见证了运-20的首飞成功。振翅起飞的那一刻,所有人屏息凝神。“50米,20米,5米……”当“鲲鹏”沿着标准下滑线飘然降落,所有人兴奋地欢呼起来。

“那时我就想,一定要飞国产大飞机。”在各自的航迹上,龙贻飞和“鲲鹏”都在加速成长着。

2017年,龙贻飞终于等来了梦寐以求的时刻。他放弃了教官的岗位,选择改装运-20。第一次走进“鲲鹏”机舱,站在像篮球馆一般大的封闭空间里,龙贻飞被它的庞大深深震撼。

“时代造就了我,我必不辜负时代所托。”努力带给龙贻飞丰厚的回报——2个月内,他把运-20各个系统摸得一清二楚。

终于,龙贻飞和“鲲鹏”一同乘风而起。掠过大漠雪原,跨越高山远海……这些年,他们的航迹不断延伸。“这是我的舞台,也是它的舞台。”看着身边“挚友”,龙贻飞深情地说。

“只有让自己不断强大,才能担得起‘鲲鹏’之重”

手腕上的那只黑色手表,见证了龙贻飞不断加快的工作节奏。

“早上在西北,中午就飞到了东北,然后下午到广东,深夜回到部队……”龙贻飞说,在多地之间执行任务,对时间的把控非常重要。

长航时、长距离的飞行,会受到天气、地形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龙贻飞总是会下意识地关注时间。

最近这几年,龙贻飞常常“有种时不我待的感觉”。

2年前,龙贻飞参加了中外联合演习。那是他第一次驾驶运-20飞越国界线。演习中,龙贻飞担任导演部运投参谋。这一岗位不仅要具备飞行作战能力,还需具备很强的沟通协调和决策能力。尽管龙贻飞以优异的表现完成了任务,但他对一件事始终难以释怀——演习结束时,指挥员问了龙贻飞一个专业以外的问题,他没有答上来。

这件事,让龙贻飞认识到“自己该学的东西还有很多”。

龙贻飞宿舍房间里,一盆放在窗台下的苔藓格外引人注目。每天早晨浇水时,龙贻飞可以感受到苔藓状态的明显变化。“它急切地吸水,在我面前眼看着一点点饱满起来,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像苔藓吸取水分一样,为了适应部队发展和任务的需要,龙贻飞拼命地汲取知识。“一人能起飞,两人能执行任务,三人能作战……”龙贻飞告诉记者,运-20飞行乘组的人少了,需要考虑的问题就更多了,素质要求也就更全面。

这些年,出国交流和执行任务的机会越来越多,龙贻飞开始加强英文学习。办公桌的抽屉里,放着一沓英文报纸,那是龙贻飞在民航的朋友给他定期寄来的。除此之外,他坚持睡前听20分钟英语,白天和年轻飞行员一起练习口语。

为了拓展思维和眼界,龙贻飞还广泛涉猎不同领域的书籍。《制胜的科学》《命运攸关的抉择》,是他最近常放在手边的两本书。

在执行任务途中,龙贻飞常常会听到民航飞行员向管制员的询问:“我上面是运-20吗?”在得到肯定答复后,民航飞行员会在无线电里问候:“军航的兄弟们你们好!”

地方同行兴奋的语气,洋溢着对运-20的羡慕,也映射着无数国人的自豪。每当运-20的身影出现在头顶这片天空,热切注视着它的人们,内心都充满对祖国的信心和期待。“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作为驾驭“鲲鹏”的人,龙贻飞深知:“只有让自己不断强大,才能担得起‘鲲鹏’之重。”

这是职业生涯的自我挑战之重,也是使命担当之重。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除夕夜,看到军队医护人员驰援武汉的消息,龙贻飞当即结束休假。“用得上我的时候,我一定要第一个冲上去。”带着对家人的不舍和歉疚,龙贻飞回到部队待命。

在无数次黎明到来前的暗夜里,透过驾驶室的舷窗俯瞰,前方是万家灯火,身后是无言战友……龙贻飞愈加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就是抵达”。

一次次抵达,让龙贻飞体会到他和战友们的价值,也更加认同他和“鲲鹏”的战斗节奏:“待命,时刻为下一次任务做好准备。”

“那引擎的轰鸣,就是梦想的声音”

2019年金秋,北京天安门广场。

一场盛大的阅兵仪式,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盛典推向高潮。

上午9时许,龙贻飞作为备份飞行员驾驶运-20起飞。在他的前方,是另外3架运-20和3架运-9运输机组成“楔形”编队。

这次阅兵,龙贻飞的岳父陈钢也参加了。龙贻飞所在的运输机梯队是第四梯队,陈钢带领的支援保障机梯队为第五梯队。

每次合练,听到电台里支援保障机梯队到达的报告,龙贻飞既兴奋又紧张:“有个长辈跟在我后面,似乎在看着我,我丝毫不敢松懈。”

这是一家两代人的荣耀,更是一家三代人的接力。

岳父陈钢的父亲陈净堂,是新中国第一代飞行员,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陈钢一毕业就被分到父亲所在的部队。此后,他又飞了父亲飞过的那架飞机,甚至在飞行员宿舍就睡在父亲睡过的那张床铺上。

陈净堂退休后,陈钢所在的部队改装国产运-8运输机。陈净堂常去机场看儿子飞行,还时不时翻看陈钢放在家里的航空理论书籍。

“父亲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飞上国产飞机。”2016年运-20列装部队时,首批接装的陈钢感慨万千,“父亲最早飞的是美制C-46,是缴获来的战利品,后来飞的是从苏联引进的安式飞机……真希望他在天之灵能够看到今天这一切,看到我们现在和他当年的不一样。”

从陈净堂飞的外国运输机,到陈钢驾驶的国产运-8运输机,再到龙贻飞驾驶国产大型运输机,三代飞行员接力传承,见证了祖国空天力量的一次次跃升。

2020年9月27日,机身编号为“01”的运-20专机,首次执行运送抗美援朝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任务。当天的新闻,龙贻飞一连看了好几遍:“今天,我们用自己的大型运输机接前辈们回家,如果他们可以看到,一定会感到非常欣慰。”

在龙贻飞老家附近,有一座部队机场。战机的呼啸声穿过山林,巨大的声浪伴随着龙贻飞儿时的成长,也暗中呼应着父亲给他取名时寄托的“一飞冲天”之意。

多年后,当龙贻飞驾驭“鲲鹏”,一次次感受着巨大的声浪,他突然意识到“那引擎的轰鸣,就是梦想的声音”。

相比于“鲲鹏”的称谓,熟悉运-20的人更愿意叫它“胖妞”。

每次休假回家,大儿子都会穿着儿童飞行服,拉着龙贻飞在自家阳台上用玩具搭建跑道和飞机。

“01,01,准备起飞!”在口令声中,又一个梦想被放飞。

因为父亲是运-20飞行员,所以儿子说以后也要飞运-20,要和“胖妞”一起。龙贻飞就逗他:“要是以后没有‘胖妞’给你飞怎么办?”

孩子反应很快,笑着说:“那就飞更好的飞机!”

栏头设计:方 汉

图①:运-20寄托着太多期冀和梦想。

图②: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大队大队长龙贻飞和运-20合影。

图③:龙贻飞正在进行飞行检查。

叶贵童摄

“大国之翼”背后的青春力量

■本报记者 卫雨檬

2022年1月28日,经过一万多公里的飞行,两架执行运送救灾物资任务的运-20运输机抵达汤加首都。这是运-20单次任务飞行航程最远的一次。

这一天,在某军用机场,龙贻飞和平常一样走进运-20宽大的驾驶舱。和战友交流过后,这位西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团飞行大队大队长,静待起飞的指令。

此时,有着“鲲鹏”之称的运-20,刚刚度过首飞成功9周年纪念日。

“鲲鹏”展翅,扶摇万里。对于运-20来说,“大国之翼”的美誉名副其实。9年间,运-20在公众面前的每一次亮相都备受关注。珠海航展、武汉抗疫、联合军演……在世界的目光里,它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跟随“鲲鹏”的航迹,我们看到了什么?

中国航展上,运-20恢弘的气势之下,一些细节被人们津津乐道:深灰色机身上,遍布着数以万计的航空铆钉,每一颗铆钉都对应一个小孔。这些让人惊叹的细节,和一位90后紧密相连。从为飞机手工制孔到成为运-20数字化装配工程师,胡洋的成长令人欣喜。看着自己亲手装配的运-20飞上蓝天,胡洋脸上扬起幸福的笑容。

越过戈壁,越过高山,运-20翱翔于联合军演的天空。龙贻飞驾驭“鲲鹏”,将自信定格在世界镜头里。万钧之重、毫厘分秒之间,那英勇身姿和坚毅神情,成为他耀眼的青春瞬间。

飞过平原,飞过山川,运-20背负着英雄回家。接到赴韩接志愿军烈士遗骸归国的任务,运-20首位女机长李凌超凝视着飞行航线:“再一次来到前辈们曾战斗过的这片天空,带着他们的遗骸回家,这是何等光荣的使命,又是何等沉甸甸的托付!”那天,李凌超送给自己8个字:“壮志凌云,超越自我。”

“运-20来了!解放军来了!”新闻热搜里,运-20的出现总是伴随着一道道期盼和希望的目光。那天,当“鲲鹏”带着磅礴之势降落在武汉天河机场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年轻机械员陈飞松了一口气。几个小时前的冬夜凌晨,他和战友绕着飞机爬上爬下,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为满载希望的飞机保驾护航,这些不上蓝天的机务兵同样热血澎湃。

专注、果决、自信、担当……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大国之翼”背后的青春力量。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这是107年前《新青年》发刊词中的一句话。

青年,是一个国家腾飞的翅膀。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

曾经,我军第一代飞行员在飞行时长只有几十小时的情况下,与敌人“空中拼刺刀”,再强大的对手和再先进的装备都不足以让他们畏惧。

百年间,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力量迸发,到原子弹的“惊天巨响”挺起中华脊梁,再到“强国有我,强军有我”的青春宣言……一代代青年勇于拼搏、不怕牺牲,用青春和热血演绎光荣与梦想。

在梦想的蓝图里,无数人满怀希冀,负重前行。“绝云气,负青天”,每一代中国青年在向上的道路上,都有着破除一切阻碍的志气和锐气。

今天,我们有了自己的新型战机。放眼空天,全新的“20时代”已经到来。

“大国之翼”托举中国梦想。轰鸣的引擎,似一颗强劲的心脏,跳动着一个国家和一支军队昂扬向上的脉搏。新时代的天空,新时代青年必将以奋斗之姿,留下属于自己的闪亮航迹。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