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大奎
话说宗仁宗庆历年间,宰相杜衍与改革派范仲淹、富弼等主导者正在轰轰烈烈推行旨在富国强军的"庆历新政"。
却不料公元1044年的秋天,京城因一起民俗而起的酒局聚会引发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这就是北宋特别有名的"进奏院狱"事件,时称"进奏院案",又谓北宋第一起"文字狱"。
那,这引起连锁反应的北宋"进奏院狱"事件,到底是啥回事?
首先解读一下进奏院是什么单位?它在北宋时期其实是清水衙门性质的新闻采编与管理机构,也就是刊发邸报传达政令的宣传部门,而非派出性质的驻京办。
因当时正逢秋季的赛神会,按惯例,京城各单位都可以热热闹闹组织聚餐过节,以祭祀土地祈福丰年。
进奏院的负责人苏舜钦为了不扫几十号属下的兴,便与右班殿直刘巽商量,将院里的废报纸、过期的旧文件邸报之类的纸张卖了几十贯钱,苏舜钦自己捐了十两银子,大家也各自凑了份子,又邀请了集贤校理王益柔、刁约、江休复,殿中丞周延让,太常博士周延隽,史馆检讨王洙等京城新秀一起,组织了一场歌舞助兴的酒局聚会。
王益柔还即兴唱和了《傲歌》:醉卧北极遣帝扶,周公孔圣驱为奴。
谁料?这"看似平常"的一起过节聚餐,竟然惹上轩然大波,让仁宗皇帝恼怒之下问责抓人。
原来问题出在中书舍人李定的告密上,因他获悉监进奏院的苏舜钦为了过赛神会正热情地筹划酒局,也想加入其中。
可苏舜钦看不上人品不好的李定,没想邀请还直接拒绝,怀恨在心的李定当即寻机报复,得知苏舜钦卖了进奏院报纸组局的事实,大喜过望,便以苏舜钦挪用公款大吃大喝为由,向享有"风闻言事"特权的御史中丞王拱辰告密,要求朝廷严惩苏舜钦的贪腐行为。
御史中丞王拱辰得知消息后,即与同为保守派的监察御史刘元瑜密谋,借苏舜钦这次不小心的违规吃喝为突破口,向实施"庆历新政"的改革派发起弹劾。
原来才华出众的苏舜钦是宰相杜衍的女婿,还以书就酒传佳话,不仅在公元1034年凭真才实学高中进士,还深得时任参知政事的范仲淹赏识推荐,晋授监进奏院的职务。
而王拱辰等保守派一直反对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
又因主张改革的仁宗皇帝非常注重节俭,尤其反感官员铺张浪费公款吃喝。
王拱辰等人也就抓住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一纸奏本上书苏舜钦等人监守自盗大吃大喝带来恶劣影响,王益柔还作《傲歌》其罪当诛,来气的仁宗皇帝当即动怒,令右军巡院捕捉查办。
那时范仲淹、富弼、欧阳修不在朝,宰相杜衍得避嫌,还好有枢密院副使韩琦以王益柔的少不更事为之呈情:
益柔少年狂语,何足深治?天下大事固不少,近臣同国休戚,置此不言,而攻一王益柔,此其意有所在,不特为《傲歌》可见也。
其实就是提醒宋仁宗,王拱辰等人的奏本居心不良,有党争的影子。
恼怒的宋仁宗才对苏舜钦等人手下留情,在怒斥苏舜钦等人"轻薄少年不堪大用"之下予之严厉处置:
判苏舜钦、刘巽犯监主自盗罪,除名勒停;作《傲歌》的王益柔降为州镇税务官,王洙、刁约等涉案官员全部降职或贬谪,俱被严办。
苏舜钦就此隐居江南,始建"沧浪亭",4年后未及复职便郁郁而终,年仅41岁。
杜衍和范仲淹、富弼等重臣也相继被贬,主张"庆历新政"的改革派一夜之间全面崩盘,欣欣向荣的改革窗口期也就是昙花一现,意味着有望走出困境的北宋王朝就此止步。
这就是北宋有名的"进奏院案",还被欣喜若狂的王拱辰等人高呼:吾一举网尽之矣!"
这也是成语"一网打尽"的由来。
受"进奏院案"牵连的梅尧臣,愤恨告密的李定,曾作诗曰:客有十人至,共食一鼎珍。一客不得食,覆鼎伤众宾。
可见,上纲上线的"进奏院案"造成的负面影响有多深远,就是几百年后的乾隆皇帝对此也大为不满,还说宋仁宗处置不当:特宜正王益柔侮慢圣贤之罪,而苏舜钦等醉饱之过,则教而不怒。
言之之意,王益柔才是重罪,应明正典刑,而仅是"醉饱之过"的苏舜钦等,批评教育一番就可以了。
嗟乎,事已至此,不管怎样定论是非对错,北宋这场惊天动地的"进奏院案"都是沉重的悲剧。
才华横溢的苏舜钦个人受损最大,尽管他后来写下千古美文《沧浪亭记》,但始终没有走出"进奏院案"的阴影最终英年而去。
更严重的是,成了导火索的"进奏院案"还让政敌抓住落井下石的机会,使有望革新的"庆历新政"就此中道崩殂,这不得不说是北宋发展史上的重大遗憾。
由此而言,一杯酒,一顿饭,并非小事,更不是可以掉以轻心忘乎所以的小节,当慎独慎微慎始慎终,坚守住不可触碰的底线为要!
是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