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医院ICU创新“移动式监护”,助力患者早期康复

重症医学科研究的重点不仅仅是“把人救活”,也应更多关注患者的早期康复和生活质量。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创新“移动式监护”模式,让心电监护、氧气装置与康复训练有机结合,实现了治疗与早期康复的无缝衔接。

“感觉腿没有力气,害怕走不稳”。

“雷叔叔,别怕,把手给我”。

“我们先站稳,深呼吸,再慢慢抬脚。”

这是4月7日发生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重症监护室ICU的真实一幕,护士正在指导重症患者雷先生“学走路”。在医护人员的“保护”下,雷先生从“不敢迈出第一步”,到后来慢慢踱步,最后独立行走,他顺利完成了3次20米的下床行走训练。

十天前,雷先生因重症肺炎转入湘雅医院重症医学科。入院时,他高热、呼吸困难、意识模糊。医院迅速制定救治方案,通过高流量氧疗、俯卧位通气、抗感染治疗等措施稳住了他的病情。然而长期卧床使雷某肌肉萎缩,心肺功能下降。

“早期活动是重症康复的核心理念”。重症医学科主治医师赵春光介绍,一旦患者生命体征趋于平稳,医护团队便开展康复可行性评估。在这个“黄金窗口期”,团队手持评估量表,全方位分析患者状态,并配以个性化康复方案。在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医护团队做到点对点、一对一、分阶段落实。

“早期康复绝非盲目冒险。每个细微的生命体征变化,都可以影响预后。”孙士昌护士长强调,在雷先生早期康复训练中,医护团队通过智能监测设备移动式实时追踪患者的心率、血氧及耐受度,每日动态调整方案。“我们反复强调工匠精神,将重症监护精确到毫米、毫升、每分钟”。

在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雷先生的康复稳中有进:从床上间断清醒俯卧为始,到轮椅上坐位、床边踏步、氧气袋吸氧下扶床转圈步行训练,最后到吸氧袋吸氧下在走廊上监护下无搀扶来回步行训练。雷先生的康复轨迹,勾勒出一幅ICU患者的康复路线图。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 严丽 武海亮

(编辑YT)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