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之后,我们何去何从?

文 / 郑永年,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学勤讲座教授、公共政策学院创始院长,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

图片

DeepSeek的横空出世,无疑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掀起了波澜。这一技术突破不仅改变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也促使各国重新审视和调整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在国内,DeepSeek激起了地方政府的兴趣与动力,各地开始加速在人工智能领域内的竞争与合作进程;国际上,DeepSeek打破了美国的垄断地位,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深刻变革。

然而,面对DeepSeek的成功,我们更应保持冷静与理性。DeepSeek的胜利是开源的胜利,开源大模型的创新模式为人工智能的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为中国和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与此同时,DeepSeek并未影响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总体领先地位,特别是在技术和数据端,中美之间仍存在不小的差距。

未来,中美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我们更应思考如何把握这一机遇,以应对随之而来的新变数和新挑战。一方面,我们需要调整人工智能的发展思路,适度放松监管,促进技术的落地与应用;另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坚持开源策略,并将其上升为国策,以推动技术的持续创新与进步。此外,国家层面的总体开放政策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技术开源得以生效的重要保障。

01

DeepSeek的出世对世界产生巨大影响

1.DeepSeek对中国的影响

DeepSeek横空出世在国内外所产生的巨大影响迄今仍在延续和扩展。这一技术突破改变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和发展生态,各国开始重新认识人工智能:有人工智能计划的国家重新规划人工智能的发展;之前人工智能发展信心不足的国家有了信心去图谋发展;还没有人工智能计划的国家开始制定发展计划。

在国内,DeepSeek不仅在社会层面造成了现象级的舆论传播,更反映到各级政府对本地人工智能发展上,特别是各级地方政府开始展现急起直追的雄心。现在无论是在地方官方媒体还是在社交媒体上,都充斥着大量的类似“为什么DeepSeek出现在杭州,而不在X地?”的讨论,甚至对本地政府进行质疑式的提问。这种讨论和质疑尤其发生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地方政府层面,因为这两个“三角”本来就是中国人工智能技术集中的区域。而DeepSeek的低成本也在激发原本没有人工智能发展计划或者发展落后的地方,这些地方也要在这个领域急起直追,占有一席之地。可以预见的是,各地在这个领域的竞争会变得越来越激烈。

2.DeepSeek对美国的影响

世界范围内,受影响和冲击最大的当是美国的各种力量。对资本来说,DeepSeek出现之前,美国在人工智能的各个领域几乎都处于主导甚至垄断地位,经验地看也是如此。在很多时间里,几乎所有有实质意义的竞争都发生在美国公司之间,而非美国和其它国家的公司之间。这种垄断地位使得美国公司几乎对其产品可以进行随意“定价”,即随意决定销售或者不销售,随意决定闭源还是开源,这种现象无论是在芯片领域还是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都普遍存在。但DeepSeek打破了美国的这一垄断地位。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称赞DeepSeek的最新模型是“非常好的模型”。他说,尽管自己认为OpenAI未来仍将开发出更好的模型,但将无法像过去那样保持那么大的领先优势。DeepSeek打破了美国资本此前的神话,导致市场一度狂跌。

DeepSeek对美国政界或者抱有强烈意识形态的群体的冲击甚至更为深刻。美国政治人物和媒体一直把中国妖魔化为“数字权威主义”,制造所谓的“中国掌握数字经济对世界的危害性”论调。美国对中国人工智能的发展的看法和态度一直分为两派。一方面,很多人并不认为中国有能力赶超美国,因为他们认为数字经济和他们所谓的“权威主义”是不能共存的。在DeepSeek出现之后,《纽约时报》很快刊登了一篇题为“DeepSeek震动全球,党会控制干预它吗?”(DeepSeek Is a Win for China in the A.I. Race. Will the Party Stifle It?,David Pierson和Berry Wang发表于2025年2月2日)的文章,质疑DeepSeek是否可以在中国生存和发展。另一方面,美国也有很多人一直在鼓吹和夸大中国人工智能的先进程度,把中国描述为是美国最大的竞争者和挑战者。尽管他们心里并不这么想,但这样做无疑可以使美国的公司争取到更多的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这次DeepSeek的出世,对这两派都构成了巨大的冲击。尽管总统特朗普本人对DeepSeek持肯定态度,认为这是一个好的技术,但副总统万斯(J.D. Vance)在前不久召开的巴黎AI峰会(2025年2月10-11日)上还是以不点名的方式批评中国,坚称 “与他们合作,就是把国家拴在独裁统治者手里,他们会企图渗透、进驻和接管你的资讯基础设施”。对历来夸大中国人工智能技术对美国所构成地威胁的人来说,DeepSeek的出世似乎给他们提供了确凿的证据。不难预见,随着中美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加剧,美国新一轮“中国威胁论”也会是不可避免的。

3.DeepSeek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启示

在美国之外,DeepSeek几乎对所有国家的人工智能都是好消息。在很大程度上,世界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一直处于中美两国的对决状态。至少就大型公司的数量来说,中美两国的互联网公司迄今占主导地位,人工智能领域也是如此。尤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的大投入、高成本运营方式使得很多国家望而生畏,更不用说是公司了。DeepSeek出世之后,人们意识到原来人工智能不见得要那么高成本和那么多的芯片。这让欧洲、日本、印度和其它很多国家都受到鼓舞,促使他们重新思考和制定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此外,对那些本来就具有社会主义思想色彩的西方人还是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的人们来说,DeepSeek更是一个好消息。无论在一个国家的内部还是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对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担忧就是“差异”和“分化”,即一些人和一些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些人和另一些国家越来越“贫困”。DeepSeek的出现使这些群体意识到人工智能的普惠性和缩小数字鸿沟的可能性。并且DeepSeek是开源的,具有开放透明和可信性。DeepSeek的这些特征是这次巴黎人工智能峰会的讨论热点,这些价值也反映在了包括法国、中国、印度、欧盟在内的6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所共同签署的《关于发展包容、可持续的AI造福人类与地球的声明》中。

DeepSeek现在无疑是中国公司在高科技领域竞争中的一个里程碑。但是,对处于竞争和舆论中心的中国则更需要保持冷静。DeepSeek很自然地催生了一波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情绪不可避免,也是应当的,因为DeepSeek证明了即使在美国如此强大的打压情形下,中国公司依然走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不过,过度的民族主义情绪或者民粹主义的心态并不有利于中国人工智能的顺利发展。由于我们正处于和美国竞争的对立面,我们(中国)需要实事求是地评估国家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既要看到我们的优势,也要看到依然存在的短板,进而为未来发展着想。就DeepSeek来说,我们需要问它改变了什么?没有改变什么?更重要的是需要看到,DeepSeek产生了什么新变数,这些新变数在世界范围内所产生的效应对国家人工智能发展下一步所构成的可能挑战,并需要思考如何应付这些挑战。

02

DeepSeek改变了什么?

DeepSeek以极小的成本打破了美国的垄断,在算法等方面探索出新的路径,为中国和世界的人工智能发展创造了一种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DeepSeek改变了世界。

但是,科技界对DeepSeek的态度并没有像非科技界那么疯狂,科技界的共识是,DeepSeek的胜利是开源的胜利。开源大模型是指其模型权重和代码对公众开放,允许自由使用、修改和再训练,而闭源大模型则由开发者严格控制,用户只能通过API或特定平台访问,无法直接获取和调整底层模型。

图片

用户在DeepSeek手机客户端上提问(图源:新华社)

对这一点,我们自己必须要有足够的认识。DeepSeek创始人梁文锋很强调DeepSeek是在开源基础上的创新。图灵奖得主、Meta AI首席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 Cun)认为,DeepSeek成功的最大意义就是证明了AI开源的价值,即任何人都能从中受益。奥尔特曼也承认,OpenAI的闭源策略站在了“历史错误的一边”。谷歌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因此警告,西方国家需要专注于构建开源AI模型,如果西方国家不对开源技术进行投资,可能影响自身科研进展,因为许多高校负担不起昂贵的闭源模型,如果继续这样的话,就有可能在这项尖端技术的全球竞赛中输给中国。在美国,目前除了Meta的Llama以外,大部分顶级AI大语言模型都是闭源的,包括谷歌的Gemini、Anthropic的Claude和OpenAI的GPT-4等。施密特认为,如果美国不对此做些什么,中国最终将成为开源领域的领导者,而世界其他国家将成为闭源国家。

技术层面,开源的逻辑就是,你可以在别人的基础之上通过创新去超越别人,但人家也可以在你的基础之上来超越你,当然,你接下来又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创新去超越人家。这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闭源和开源不仅不矛盾,还可以互相促进。无论从理论上还是经验上看,长远看,闭源肯定会落后,开源必然被超越。在整个发展进程中,一些公司会选择在某一个阶段进行(部分)闭源或者(部分)开源。在DeepSeek之后,美籍华裔科学家李飞飞率领其团队仅花了50美元及26分钟,便创造出一个“s1”的AI推理模型,表现媲美OpenAI o1和DeepSeek R1等尖端推理模型。

可以预见,DeepSeek会迫使美国的一些公司重新选择开源。应当着重强调的是,人工智能领域的开源现在也是美国政府的政策意向。特朗普和马斯克一直都在强调开源的重要性。这次DeepSeek的成功更会促成美国的政策往开源方向进行调整。在这次巴黎AI峰会上,奥尔特曼表示OpenAI在重新考虑是否要再次转向开源,此后不久OpenAI便再次转向了开源。

03

DeepSeek没有改变什么?

同样重要的是,我们要意识到DeepSeek没有改变什么。尽管Deepseek可以说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创新突破,但这并没有改变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总体领先的地位。因为DeepSeek是开源的结果,并非是从“0-1”的基础创新,而是应用端的创新。人工智能技术基本上由四大块组成,即(1)技术端(包括芯片、算力和算法等),(2)数据端(数据的数量和质量),(3)基于技术和数据之上的大模型端,及(4)应用端。这次DeepSeek的突破主要在第三领域,而在技术和数据端,中国和美国依然存在很大的距离,应用端的差异也不小。

由于芯片产业受美国的打压和制裁,国产芯片正在进步,但要赶上美国还需要时间。在数据端,这次DeepSeek的突破也是基于对美国大模型数据的“蒸馏”之上。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而言,我们和美国的距离相差很大。就数量而言,尽管我们的数据是大量的,但美国拥有来自全世界的数据。因为互联网的有限开放,我们的数据出不去,但外面的数据也进不来。就质量来说,我们大量的数据处于孤岛的状态,公司之间、政府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数据很难得到整合。尽管在产业应用场景方面,我们的数据远比美国的丰富,但也是因为数据的难整合而被浪费。尽管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改革而得到解决,但改革也需要时间。

人工智能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已经经历了几波,总体来看,美国(和西方)在“0-1”的原创领域占据优势,而中国在应用领域占据优势。这个趋势还会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随着中国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和大规模的投入,从而转向“0-1”的原创,这种情况会得到改变。

04

DeepSeek成功带来的外在效应与机遇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意识到这次DeepSeek的成功正在产生的外在效应,这些外在效应会在给我们自己构成严峻挑战的同时提供新的机遇。这至少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1.中美竞争将变得更加激烈

国际范围内,人工智能的竞争主要发生在中美两国,DeepSeek的成功不仅没有改变这个局面,反而使得中美竞争变得更加激烈。近日,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人工智能公司xAI发布了Grok3,马斯克称它为“地球上最智能的AI”。相信激烈的竞争会使两国的公司发布更多的模型。此外,中美两国具有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美国必然会加大和强化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的打压、制裁和围堵态势。副总统万斯这次在巴黎AI峰会上的讲话已经指向特朗普政府的这个趋势。不过正如过去一段时间所证明的,美国的打压必然激发我们更强的竞争精神和更多的投入。

2.DeepSeek这次的创新突破必然会给自己培养出更多的竞争者

对中国来说,DeepSeek最大的效应是打破了美国公司的垄断地位,但对其它国家来说,DeepSeek的出现则有可能打破中美两国目前所处的主导地位,因为它为人工智能从垄断式发展转型成为分散式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欧洲、日本和印度都已经受到极大的鼓舞,要在人工智能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可以预见,尽管迄今人工智能领域中美两国仍占据主导地位,但这个局面假以时日就会被打破。那么这对中国意味着什么?很简单,前面有美国的打压,后面有其它国家的赶超。较之垄断,分散化的发展在促使国家间激烈竞争的同时使得更多的国家拥有人工智能技术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分散化的发展可能会使人工智能变得更加安全。

3.各国都不得不加入竞争,继而转变发展模式

美国一直决意要处于领先甚至垄断地位。特朗普政府从一开始就决定美国国内对人工智能要“去监管化”。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是监管最弱的国家,不存在联邦层面的任何监管体系。在拜登时期存在的几个总统行政命令被取消后,美国几乎就没有任何监管了。美国副总统万斯这次在法国AI峰会上的演讲不仅再次强调美国本身要“去监管化”,更是直接批评欧洲的过度监管政策。万斯当然不是鼓励欧洲发展人工智能,而是迫使欧洲“去监管化”,便于美国公司在欧洲开辟新的市场。之前,马斯克对欧洲的过度监管也一直持不满的态度。这次由60国签署的巴黎AI峰会宣言并未获一致同意,因为美国与英国拒绝加入,他们反对欧盟“过度监管”且认为不符国家利益。

不过,这也表明,欧洲如果要发展人工智能,“去监管化”成为必然。实际上,法国总统马克龙也一直在呼吁欧洲的去监管。DeepSeek的成功正在迫使欧洲走出这一步。实际上,如果各国不“去监管”,那么因为当地监管过度而落不了地的人工智能技术必然会流向美国。因此,可以预测,各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去监管”必然成为一个大趋势。

4.“去监管化”会使得人工智能变得更加不安全

如果欧洲也像美国那样从侧重监管转向侧重发展,那么监管体系必然弱化。人工智能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正在或者可能构成的威胁已经有大量的研究,尤其在欧洲方面。如果各国都把重点转向发展,那么对人工智能所能产生的威胁的研究投入必然减少,这无疑会增加人工智能的风险。这种情况在国际层面会变得尤其严峻。例如,人工智能一旦被军事化,那么国家间的冲突会变得更加剧烈;又如,如果开源的人工智能技术被恐怖分子所利用,那么恐怖行为会变得更加不可控制。

05

下一步,如何走?

对中国来说,有几点是很清楚的。

第一,我们也需要调整人工智能的发展思路,改变过去监管过度、发展不足的局面。首先承认人工智能必须得到适度的监管,监管技术必须成为人工智能发展的内在部分。就中美比较而言,直到这次DeepSeek的出现,中国总体上是一个侧重监管的发展模式,而美国侧重于一个大模型应用模式;中国在监管技术的很多领域领先于美国,而美国在大模型的应用上领先中国。

但要赶超美国,中国下一步也需要适度放松监管,即使不是像美国那样完全“去监管”的话。这方面不单单是技术本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国际竞争的需要。并且在中国的体制内,发展和监管二者是并行不悖的。根本的问题就是需要转变监管观念。普遍意义上,监管应当是对已经存在事物的监管,对不存在的事物说不上监管。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很多不让技术落地的做法实际上就不是监管。也正因为这样,中国正在流失很多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因为他们在国内很难施展,只能流落到他国,尤其是美国。美国硅谷不乏很多源自中国的独角兽企业。

因此,我们必须先放松监管,容许AI技术落地,在其成长过程中评估其对公共利益的影响,从而出台适度的监管政策。如果秉持安全第一、道德优先的政策,继续不让一些人工智能技术落地,那么未来将很难赶超美国,甚至会被淘汰。

第二,我们要继续开源,并且把开源上升为国策。如上所说,DeepSeek的成功是开源的成功,一旦封闭起来,那么就会被竞争者赶超。OpenAI就经历了这一过程。我们很多企业本来就是从西方开源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但一旦到了自己的手里,就变成闭源了。这实际上限制着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长远看,也必然会再次落后。因此,国家需要把开源上升成为国家的宏观政策。

第三,不仅企业层面要开源,国家层面更需要实行可持续的总体开放政策。因为技术层面的开源只有在国家总体开放政策下才能生效。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