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圣”黄庭坚的书法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

作者:刘永

北宋有四位伟大的书法家,代表着宋代书法的最高成就。他们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人称“苏黄米蔡”。其中苏轼、黄庭坚是一对师徒。黄庭坚与张耒、晁补之、秦观等文人学子拜师、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苏黄米蔡”之中,黄庭坚独以草书闻名于世,享有“草圣”的尊荣,其影响力一直长盛不衰。2010年6月3日,黄庭坚的书法长卷《砥柱铭》在北京保利5周年春拍夜场上,以4.368亿元的总成交价落槌,创下了中国艺术品拍卖成交价的世界纪录。《砥柱铭》书卷全文600余字,若按当时的成交价4.368亿元计算分摊,黄庭坚的这部书法作品一个字就值107万元人民币,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匪夷所思。黄庭坚的书法何以具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

一、师出名门的“千里马”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作为宋代著名的大诗人,黄庭坚与苏轼的文学地位相比,可谓过之而无不及。他是“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对中国诗坛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黄庭坚生于书香门第,小时候聪颖过人,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的舅舅李常到他家,取书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欣赏侄儿的才华,认为他是千里马,具有一日千里之才。不幸的是,黄庭坚十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黄庭坚和母亲一家人不得不投靠舅舅李常,赖以生活。黄庭坚云:“长我教我,实惟舅氏”。(黄庭坚《祭舅氏李公择文》)

黄庭坚的舅舅李常(1027—1090),字公择,南康建昌(今江西永修)人,先后任秘阁校理,齐州知州,拜御史中丞,兼侍读,加龙图阁直学士。李常曾经担任苏轼弟弟苏辙的上司,也是苏轼的好友。

李常多次向苏轼推荐侄儿黄庭坚的诗文。元丰元年二月,苏轼给时任国子监教授的黄庭坚回信说:“轼始见足下诗文于孙莘老(即孙觉,黄庭坚岳父)之坐上,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其后过李公择于济南,则见足下之诗文愈多,而得其为人益详。”苏轼赞扬黄庭坚“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具有超凡脱俗的诗人风度。至此,黄庭坚正式拜师于苏轼门下。黄庭坚得到了文坛领袖苏轼的欣赏、褒扬,于是声名大震,进一步确立了自己在当时文坛上的地位。

二、鹦哥、长蛇与蛤蟆

现代人大多是通过书法来认识黄庭坚的,都知道黄庭坚是北宋时期一位著名书法家。黄庭坚的书法同样得益于家学渊源。黄庭坚的舅舅李常就是一位书法家,也是黄庭坚书法道路的引路人。

李常的“同年”(同榜考中进士的学子)好友文同,是北宋著名的书画大师,是苏轼的表兄。苏轼曾经向文同讲过一段笑话:李常初学草书时,遇上不会写的字就用楷书、行书代替,被人讥笑为“鹦哥娇”体。意思是他写的草书断断续续,结结巴巴,如同鹦鹉学舌。后来,李常的草书有所进步,就拿去问苏轼如何?苏轼说:你的草书可以叫“秦吉了”体了。意思是他的草书已经可以象秦吉了鸟那样,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了!听完苏轼讲的笑话,文同忍不住笑了起来。

苏轼在开李常书法玩笑的时候,当然不会体察到李常为练习草书付出了多少艰苦努力,更不可能预料到李常一心培养的侄儿黄庭坚将来会被人们尊为“草圣”。苏轼用“秦吉了”这种鸟儿来比喻李常的草书作品,带有讥讽的意味。殊不知,后来同样有人用动物来比喻他和学生黄庭坚的书法作品。

据宋·曾敏行《独醒杂志》记载,一天,苏轼对黄庭坚说:“庭坚啊,你近来写的字虽然清劲,但有时写得太瘦,简直就像挂在树梢上的蛇。”黄庭坚就回答说:“苏老师,你的字我当然不敢妄加评说,但有时也觉得你写得过于肥扁,很像是被压在石头底下的蛤蟆。”二人相视大笑,都认为对方说中了自己的缺点。

“树梢挂蛇”、“石压蛤蟆”,都是面目怪异、形象狰狞的动物,令人看了不舒服,甚至产生恐惧、厌恶的情绪。苏轼、黄庭坚的书法开启了一代书风,虽有标新立异的成分,但还不至于如此丑陋不堪,面目可憎。很显然,是因为有人因循守旧,在故意贬低“苏黄”的创新,视之为“丑书”,借机加以讽刺。

实际上,历代从动物身上体会到书法意趣奥妙的书法家,大有人在。“书圣”王羲之在观察白鹅的身形、步态中,深受启发,故而爱鹅成癖。书画大师文同偶遇道上长蛇争斗,恍然大悟,从而书艺突飞猛进。这些都是书法史上著名的佳话。

三、黄庭坚“草圣”地位的练成

黄庭坚追随苏轼,不但学习诗词歌赋,书法也深受其影响。苏轼的行书独步天下,黄庭坚的行书效法苏轼,草书却有盖过其师的夺人风采。黄庭坚对自己的草书作品也是充满自信的,他在《跋此君轩诗》中写道:“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左右缠绕,遂号为草书可,不知蝌蚪、篆、隶同法同意。数百年来,唯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可。其余碌碌耳。”黄庭坚把自己和唐代著名的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相提并论,可见其草书艺术成就之大。而事实上,黄庭坚获得“草圣”的称号也是当之无愧的。

黄庭坚书法之所以成功在于他在全面认真学习继承前人书法的基础上,一改唐人旧法,大胆创新,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起初,黄庭坚的草书被人嘲笑很俗气,他暗自心虚,不敢再以草书示人。直到被贬官蜀地涪陵之后,在朋友石杨休的家里见到了唐代书法大师怀素的《自叙帖》真迹,黄庭坚“借之以归,摹临累日,几废寝食。自此顿悟草法,下笔飞动”(曾敏行《独醒杂志》)。

黄庭坚草书风格的成熟,还得益于他长期对摩崖石刻《瘗鹤铭》的揣摩师习。《瘗鹤铭》是原刻于镇江焦山西麓崖壁上的楷书书法,相传作者为南朝梁的书法家陶弘景,被历代书家推为“大字之祖”。黄庭坚引《瘗鹤铭》入草,雄强逸荡,境界为之一新,形成了自己长枪大戟、绵劲迟涩的独特书风。

黄庭坚在回忆总结自己研习草书的过程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于燹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拔棹,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黄庭坚《跋唐道人编余草摹》)黄庭坚在贬官四川宜宾的水路途中,看见船工奋力荡舟、划动船桨的劳动场景,顿有所悟。

他力图把船工们劳作时展现出的那种豪迈力量气势,挥洒、融入到自己的书法笔法之中,从而使自己的书艺得到了升华、突破。黄庭坚把自己的书法实践和船工划桨的辛苦劳作联系起来,虽然讲得有点近于玄妙,我们却可以窥见其对书法艺术的一往情深。他朝思暮想的都是书法,眼前的景致无一不关书法。黄庭坚有了这份痴情,这份执着,何愁不能获得丰硕的成就回报呢?

四、黄庭坚的“描字”

初看黄庭坚的书法,豪迈粗犷,随意挥洒,然而同为北宋四大书家的米芾在其《海岳名言》中以书学博士的名义回答宋徽宗的提问时,却用“描字”来总结黄庭坚的书法特点。意思是黄庭坚写字精细,速度不快而起落明显。

一个“描”字突出了黄庭坚书法隐含的绘画手法。明代文学家王世贞云:“石室先生以书法画竹,山谷道人乃以画竹法作书,其风枝雨叶,则偃蹇敧斜,疏绫劲节,则亭亭直上”。石室先生指的是以画竹闻名于世的书画大师文同,山谷道人即黄庭坚。意思是黄庭坚运用画竹的方法来写字,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痛快飘逸”的感觉。仔细观察,黄庭坚的草书藏锋护尾,纵横奇崛,的确尤如片片竹叶,灵动飘舞,体现出劲节挺拔的超然气势。

文同既是苏轼的表兄,也是苏轼画竹的老师,二人共同开创了中国文人画派的源头——“湖州竹派”。黄庭坚师从苏东坡,其书法受“湖州竹派”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文人画“书画同源”的文艺理论在黄庭坚的书法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和苏轼年龄相差只有八岁。二人是亦师亦友的亲密关系,二人的政治立场也很接近。苏轼宦游一生,饱受官场打击,黄庭坚同样经历了长期的仕途磨难。到晚年,黄庭坚和苏轼一道被奸相蔡京列入元祐奸党碑。当时,苏轼已经逝世,而黄庭坚还在遭受贬官之苦,他已是风烛残年,心力交瘁了。

公元1105年9月30日,61岁的黄庭坚在朋友范寥(字信中)的陪伴下,在谪居地宜州(今广西省宜山县)去世了。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一日忽然下起小雨,鲁直(黄庭坚)喝酒喝醉了,就坐在胡床上,从栏杆间伸出双足,任雨水冲洗,回头对范寥说:“信中,我这一生都没有感觉象今天这样安逸、舒服。”没过几天,他就离开了人世。一代书法大师悄然逝去,就如同他的书法一样沉着痛快。

【作者简介】刘永,现为公务员,爱好文史写作,有《文同评传》等书籍出版。

顾问:朱鹰 、邹开歧

主编:姚小红

编辑:洪与、邹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