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三州:新乡贤王先钗的故事——小兵上了大陈岛

上世纪50年代中后期,先后467名青年垦荒队员,响应团中央“建设伟大祖国的大陈岛”的号召,毅然登上满目疮痍的大陈岛,以满腔热情、冲天干劲和炽热青春,与驻岛部队一起开展战天斗海的垦荒事业,其中就有1966年1月上岛的王先钗。

王先钗,天台县三州乡岭头朱村人。1947年2月出生,1965年12月应征入伍,1966年8月入党。1977年5月,王先钗调离大陈岛到台州军分区后勤部油库任指导员,2007年退休,现为三州乡乡贤理事会理事。他热心家乡公益事业,积极参与了三州乡红色史实资料收集整理、红军园建设等相关工作,积极推进三州红色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小与大、个人与集体的辩证关系,像海浪拍打沙滩一样,持续在老兵王先钗的人生中涨落。

今年75岁的王先钗,一说话便是笑脸,细小的眼睛笑成一条线:“我是我们班个子最小的兵。”

他一口气,就能从1947年出生那年讲起,至2007年退休结束,大到哪一年他获得的荣誉,小到哪一年装修房子花的钱,娓娓道来,毫不费力。

王先钗惊人的记忆力和高亢的声音,不禁让人错觉,他仍是那个18岁去大陈岛的娃娃兵。

小水滴大潮流

“1947年2月7日,农历正月十七,我出生在天台县三州乡岭头朱村,全家7口人,很贫困。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和我。老房子两层,20平方米左右。楼上爷爷奶奶住,楼下后半间爸爸妈妈和我住,哥哥住在离家50多米的另一个院子房子的二楼,楼下养猪牛,楼上堆杂物,哥哥就住在楼上的一个角落里。姐姐住在朋友家。”

王先钗说,小时候虽苦,但很幸福。他有疼爱他的爷爷奶奶,父母又是村里少有的好脾气父母。当然,作为幼子,王先钗的表现也值得父母疼爱。

从11岁开始,他就包下了砍柴家务。每天上学前,早早起来,先把牛放好,赶紧吃饭,跑去学校。学校离家1.5公里,他没鞋子穿,无论寒暑,都是赤脚跑。

他记得很牢,慈爱的母亲唯一一次打他,是因为5岁时把两双鞋子弄湿,又因为没鞋子换哭闹。“妈妈用柴草打了我。从此,我对鞋子特别珍爱,宁愿赤脚,也不随便穿鞋。”

砍柴,是王先钗放学后完成的。小小少年,砍来的柴堆得整齐利落。

时隔60多年,王先钗觉得,贯穿大半生的高效率做事风格和严标准工作态度,就是小时候干农活养成的。一天里,光是家和学校之间的1.5公里来回跑,就占去不少时间,他还要在干完农活后读书写作业。唯有高效率、高质量,才能合理完成。

“我是很仔细的一个人,因为小时候不仔细,差点酿成大祸,此后我就格外细心。有一年,我在外婆家玩,晚上没电,我拿着火把探出窗外,想看麻雀的样子。舅舅的蓑衣挡在窗外,烧起来了。幸亏舅舅及时踩灭。”王先钗感慨,“就这样,妈妈都没打我,就是告诉我一定要小心火烛。”

清贫,和谐,王先钗在这样的日子里,总是面带微笑。爱笑的他,在学校里也非常快乐。

1960年9月1日,他就读于天台屯桥中学,是年年上榜的三好学生、学习积极分子。曾经有一学期,他拿了四张奖状,成绩全校第一。

出身农家,他却格外爱读书,求知欲强,记忆力极好。第一次读完《水浒传》,108将的大名和绰号,他就能背下来。由于父亲身体不好,他没心思继续读高中,1963年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

虽不舍校园生活,但王先钗是典型的乐天派,在农田里也兴致高昂。

他个子小,初中毕业时身高才1.39米,但他从不妄自菲薄,和成年人一样挑75公斤多的担子。“我的身体因此得到很好的锻炼,也让我后来有了被征兵成功的先决条件。1965年10月,全村6人参加体检,只有我一人身体合格,属甲级体质。那一年,天台全县500多个新兵被录取,12月27日到县武装部集中分配。”

王先钗说,征兵时,他身高1.52米,去了部队后没几年,又长了10厘米身高,“我光荣地成为南京军区守备第25团一营八五炮连的一名战士。”

这一乐观的小水滴,流入了时代的大潮流。

小个子大志气

“我们进的是炮兵连,八五炮,就是口径85毫米的一种炮。它的炮弹,一箱64公斤重。新兵训练时,我是班里第一个把一箱炮弹扛起来就跑的。这一下,大家对我印象深刻。”王先钗笑道。

在岛上的军旅生活,无论是操练、值班,还是平时的学习、比赛,王先钗没有任何懈怠。日常和战友进行炮兵操练,他从不掉链子。即使最枯燥的站岗,他也能感受到快乐。

“我们有两个哨位,一个在营房内,另一个在约两公里之外的炮阵地。我们一个排的士兵,两个小时一班轮流站岗。后半夜的岗最累,睡到正香被叫醒,人不舒服。我又警觉些,换岗的人一进来,就会立刻醒。但久了,我练出了本事。醒得快,睡得也快,像机械一样精准。一直到现在,我还是可以想好在几点睡几点醒,几乎没有误差,而且睡眠质量很好。”

1966年5月,连队炊事班养猪缺人手,王先钗主动请缨。这是个脏苦累的活。对他来说,却是小事一桩。

早年在农村,养猪是他日常作业之一。

岛上的猪没有好饲料,吃的都是岛上的猪草。他拿出一百分的精神,每天割草一两百公斤,最多的一天割了四百公斤草,一个人干了几个人的活。因为他的拼命,连队的猪最重长到一百多公斤。这份活,王先钗主动干了近十个月。

军队生活最让王先钗难以忘怀的,是图书室有充足的书籍。高效高质完成本职工作后,他有了更多时间看书学习。在岛上的11年里,他系统地读完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选集(1-4卷),毛泽东选集(1-5卷)。此外,凡是能读到的政治书籍,和业务有关的技术书、报刊杂志,他无所不读。

读书的同时,他还认真做笔记。在采访中,这位精神头十足的老人,走到楼上拿出当年的笔记本,让我们看他做的记录。

image.png

笔记本扉页,用小楷字体写着一句毛主席语录,落款时间是1971年11月15日。王先钗的字迹清爽整洁,很难相信这笔记出自一个20岁出头的兵。

整本笔记本都是各类文摘,通过端正清爽的笔迹,记者看到了一个青年士兵的做事态度。他的笔迹让人相信,他具有极强的行动能力和坚毅的意志力。

有趣的是,越往后翻,摘抄的笔迹越是舒展,一个新兵成为老兵、乃至成为干部的人生阅历,跃然纸上。

这个来自农村的孩子,极为追求上进。对人对己的高热忱和高要求,让他获得了从上级到战友一致的喜爱。

1966年,炮兵团开展“一帮一对红”活动,每个士兵都要选一个同伴,在学习生活中互相帮助成长。王先钗和他的伙伴,被连、营、团树为“一帮一对红特点标兵”。他告诉记者,伙伴是江苏人,名叫李瑞山。这位战友原本不识字,在他的帮助下,能完成基本读写,精神面貌也大为改变。

1966年1月上岛的王先钗,在同年8月,因出色表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连队同年新兵中第一个入党的。

学生时代,他年年是三好学生,当兵后,他年年是五好战士。

“我就是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干什么都要干好。”王先钗说。

小顺利大福气

我们提出,想看看他在大陈岛上的军旅旧照,王先钗少有地露出遗憾表情。11年里,他只拍了两张合照,“其中一张和两个战友的合照,还是在非常偶然的情况下拍的。

image.png

照片摄于1968年,当时王先钗已调至炊事班工作。照片中的两位战友陆士林、洪荣利,都是和王先钗同年入伍的天台兵,关系很好。在新兵连时,他们属于同一个排,后来去了不同排。

“那天,我们三个在炊事班遇见了。陆士林当时是连队的文书,洪荣利后来被调到团后勤修建所。虽然都在一个岛上,但岗位不同,平时很难遇到。恰好当时现场有营部的相机,我们就合照了一张。”

image.png

眼尖的人能看出,在这张黑白照片上,三人的军装不同色。王先钗的衣服是白色的,另两人的衣服仍是深色。

“我就是什么事都要干好,洗衣服也洗得认真彻底。两年不到,军装洗白了。”王先钗笑着,露出一口白牙。

照片中的他,之所以去了炊事班,和他的细心、热心也有关。

1967年3月,王先钗被调到给养员岗位,负责连队57人的买菜任务。入伍前,王先钗当过村会计,对于财务分配、伙食配比,他自信比所有人都强。事实上,王先钗也确实让全连士兵吃得非常满意。当时,除了蔬菜由班排自力更生搞生产外,肉、豆制品等,都要走10里远的山路到团部营地购买。买菜次数多了,沿途群众会托他带点食物。

群众对这个小个子兵格外信任。他常挂在脸上的笑,拉近了群众与他的距离。每逢节假日,群众会自发组织到部队帮战士清洗被褥。这份情谊,王先钗铭记至今。

1970年1月,他被提拔为一营八五炮连二排排长;1970年10月,调一营一连任司务长;1971年8月,调一营营部任管理员。

只要他在任,再多的工作、再麻烦的情况,他都处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伙食,连队一个月吃一次水饺成为常态。这让士兵们很是感激。

担任营部管理员期间,王先钗所在的一营营部,在后勤建设、战备训练、思想学习等方面都很出色,多次受到营、团领导嘉奖。营部的理论学习小组,还出席台州军分区召开的年度理论学习座谈会并受到表彰。

image.png

最让王先钗没有想到的是,他在大陈岛收获了一段美满的姻缘。

“1971年10月,经85炮连指导员林克亭同志介绍,我与朱莲珍建立恋爱关系。经组织调查批准,1972年12月,朱莲珍来到大陈岛。1973年元旦,我们的婚礼在一营营部举行。”

1977年5月,王先钗被调至台州军分区后勤部油库任指导员。此后,他和大陈岛的距离逐渐拉远。

“我这一生,小坎坷是有的。但去了大陈岛当兵后的日子都非常顺利。别人都觉得我有福气,我也很满足,所以我对待每一份工作都非常认真。我觉得人要惜福,要回馈他人。”王先钗笑着说。

当兵,就要走在前面

很少有老人像王先钗那样,过了70岁仍然有明快的语速和清晰的口头表达能力。他的自述,让人对这位老人骨子里的军人气质尤为感佩。

离开大陈岛之后,王先钗回到了天台。以下为王先钗的自述:

1979年3月,我调任台州军分区汽车连任指导员;1980年4月调任台州军分区后勤部汽训队任指导员。此后,我先后在台州军分区后勤部修械所任指导员、台州军分区后勤部战勤科任副营干事、天台县人武部任后勤科长。

1986年2月,人武部因归属地方建制撤销后勤科,设立办公室,我任办公室主任;1993年9月,调任天台县民政局副局长;1997年12月,调任天台县老干部局党组书记、局长;2002年2月,担任县老年体协常务副主席,一直到2007年4月17日退休。

在任何岗位上,我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不是全能,但我有我的特点,组织能力强、行动能力强、团结能力强。我任职过的部门同事,对我都非常满意。

我认为,这和我当兵时养成的习惯密不可分。

我爱读书、爱思考,我的学习意识强,所以理论水平很好。在部队时,我给战士讲政治理论课,该长则长、该短则短,针对性很强,效果也较好。到地方后组织离退休干部学习,能把握老干部的思想情况,结合天台经济发展的实际,深入浅出,讲得恰到好处,离退休干部很喜欢听。

但这种能力不是一下子就有的。我记得很清楚,第一次给战士上政治课,辛辛苦苦地准备了30多页讲稿,但在课堂上不到一个小时就讲完了。原计划是讲半天,剩余的时间该怎么安排?那天,我真的很尴尬。

后来,我经验丰富了,从写详细讲稿,转变为列提纲,根据现场情况灵活调整内容。详略、长短,都在我心中。

担任天台县老干部局局长时期,我两次参加全省老干部局长培训,两次代表小组向大会汇报,大家的反映都很好。省老干部局局长参加我们小组讨论时讲:“王局长,你这么能讲,应该去宣传部任职。”

会议上的讲话,必须讲到点子上,这是我慢慢锻炼起来的。

只停留在理论上,当然不行。在工作中,我凡事亲力亲为。

每到一家单位,我都能坚持事事以身作则,带头走在前面,要求自己先做好。所以,我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

在大陈岛时,一营营部规定,每个人在三天里打柴400公斤,我用一天时间就完成了。在油库装卸油料时,我都跟战士一起干。在汽车连,我搬水泥比战士搬得还好。平时搞生产,田里水里我都走在前面,全体干部战士都非常佩服,我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战斗力自然就高了。

人心需要温暖,当干部,必须了解群众的心理。

我每去新单位,第一步就是开展调查研究,找每个干部、战士谈心,请他们介绍情况找问题,并思考怎么解决问题。

做好人的思想工作,才能发挥他们的积极性,特别是发挥中层干部的作用,找准问题所在,我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干。这样工作既不会脱节,又可在实践中自我提高。

我在老干部局时,老干部曾向我反映问题,企业离休干部的生活待遇没有落实,有的老干部好几年没报过医药费,有的已大半年没发过工资。按照政策,我提出政府补助一点,企业自身解决一点,社会资助一点,用了半年时间,就建立保障机制和县财政支持机制,彻底解决问题。

刚退休那段时间,我还会主持县老年体协的一些日常工作。各项活动随叫随到,兼职多,会议也多,我爱人经常讲:“你退下来了,我看你比在职还忙。”

现在,我安心在家带孙子,真正享受平静生活了。我觉得,这一生真的很充实。

说心里话,我一个农民的儿子,靠党组织的培养,成为国家干部,退休后的待遇也不错。

我很感恩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对照革命前辈,他们为解放全国,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抛头颅洒热血,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们应该向革命先烈和老前辈学习,继承遗志,奋斗终身。

当兵,就要走在前面。这一点,我终生铭记。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