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俊|文明互鉴条件下的文学担当

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也创造了语言文学。一切文化形态,都是从文学起步的。人类的想象力和表达力,催生了最早的文字,最初的诗和歌,第一个神话、传说和寓言、谚语、民谣,这是文明的曙光初照。没有文学的承载,文化的细胞、文明的基因、精神的血脉无以依归与传承,人类找不到前方的光亮。

当今世界,人类社会既面临自然环境变化的挑战,更要应对人为因素造成的日益严重的冲突。今天的生物工程、航天技术、交通运输工程、军事科技、信息技术、通信导航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极大地改写着人类历史,秒刷着地球的容颜,但人性的弱点也让科技疯狂。人类创造了科技,技术却在某些领域摧毁着人类。科学不等于技术,技术不等于文明,先进技术并不必然带来人类社会的进步。这是科技的悲哀。

一切形态的战争,都以文化战为先导。对手国之间、极端情势下,与武力攻击相协同的文化打压成为常态,抹黑丑化、造谣诋毁,认知攻击、观念颠覆,民心解构、价值体系摧毁等手段,无所不用其极;目标明确的文化抵制、文化孤立、文化围堵、文化制裁,无处不在。我们看到,曾出现人类最早文字、诞生世界上最早城邦国家的两河流域,今天满目疮痍,珍存了几千年的文化遗产在精确制导的追杀下,灰飞烟灭;我们看到,无数博物馆、图书馆、剧院、神殿、雕塑、遗址成为了炮火的目标,毁如齑粉;我们看到,把一国作家创作的文学巨著从世界名著的书单上拿掉,把一国艺术家创作的世界名曲从音乐会的节目单上删除,已经成为文化战的新手法。这是文明的悲哀。

今天,地缘冲突加剧,盟友圈群明显。国际规则被粗暴破坏、经济利益的极端追求、技术成果的无良滥用、军备竞赛与军事扩张的毫无节制……世界像点燃了引线的火药桶。当大规模的历史性集体性错误甚至犯罪出现时,人道主义灾难就降临了。这是人类的悲哀。

面对科技的悲哀、文明的悲哀、人类的悲哀,我们用什么来拯救世界、拯救我们自己?文学是时代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思考人类命运的重大问题,关注世界转型的关键时刻,是文学与生俱来的责任与使命。

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创造文化条件,这是新时代赋予中国文学的任务,这项任务至少包括三个内容:

一是文学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寻找前进方向。

文学的传统性与体系性、流通性与可交流性,使得文学具备打通一切、联结一切的力量。文学的对话,能叩开彼此的心灵。无论是亚欧大陆农耕、草原游牧、高原渔猎地区,还是沙漠、绿洲地带,海洋、海湾地区,一路上留下了世界文学的广阔空间。

文学是世界性、时代性话题。从马克思所说“人类的童年”到今天,文学仍然是可以超越一切的共同话题。“一带一路”建设,既要有经济、政治、法律、科学、技术、能源、安全、数字、卫生健康等领域的合作,也要有文化、文学、艺术等人文领域的交流。文学要有独特的思考和表达,成为推动全球性认同、全球性协同的力量。国与国之间需要对话的渠道,文学是最好的桥梁。解决世界难题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中,文学功不可没。中外文学可以在真诚相待、互学互鉴中,兼收并蓄、交相辉映。让文学的光芒照亮每一处阴暗的角落、人性的洼地,温暖每一颗苍凉的心,辉耀道德的高地,是文学的责任。

二是文学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培植情感基础。

马克思指出,由于市场的世界性,“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地理大发现的推动、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世界大市场的形成,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也推动了民族国家从内部交往向世界性交流的转变。增进国家之间的了解,促进人民之间的感情,往往是从文学艺术开始的。文明的交流互鉴离不开文学艺术的交流对话。走出困境和局限,摒弃傲慢与偏见、霸道与冷漠、愚昧与短视,需要借重文化的光芒和文学的温度,这是文学的情怀。

丝绸之路上中国境内的22处文化景观中,有11处是文学景观。围绕丝绸之路,诞生过许多文学艺术经典,如中国的《穆天子传》《山海经》《天马歌》《乌孙公主歌》,以及《玛纳斯》《江格尔》《格萨尔王传》三大民族史诗等,世界上最早的史诗两河流域的《吉尔伽美什》,古希腊的《伊利亚特》《奥德赛》,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等。丝绸之路是经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是文学长廊,是融通中外感情的长亭古道。通过丝绸之路,《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牡丹亭》等中国古典名著广泛传播、影响深远;中国多部电视剧及影片广受海外观众欢迎;中国当代家庭伦理、科幻、悬疑侦探、武侠小说和儿童文学、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网络剧、微电影、微短剧等,拥有广阔海外市场;鲁迅、莫言、刘慈欣等作家的作品,拥有大量海外粉丝。文艺作品的传播,也是情感的传递。

中国文学的主题呈现、人性彰显、情感表达、价值取向、审美意蕴、语言特色,是世界文学画卷中绚丽的风景。让文学回归心灵,文学才有力量;让心灵回归文学,心灵才得到慰藉;文学与心灵的双向奔赴,成就世界的美好,人类才会有温暖的春天。

三是文学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华智慧。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从未中断的伟大文明,其中文学与文学的力量是最重要的内核和保障。中国文学脱胎于中华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文学是文化的“芯片”,没有诗经、楚辞,没有四书五经等文化典籍,没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元明戏剧、明清小说以及现当代文学经典,就没有文化的洋洋大观。中国文学固有的哲学思想、文化立场、人文精神、审美价值、艺术传统,蕴含巨大的思想资源。中华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特质;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和为贵、讲信修睦、亲仁善邻、天下一家、协和万邦等,所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中华文化中的民本、贵和、尊道、包容、诚信、仁爱等理念,都是关于人类命运的主题,是对人类社会的深沉思考。

鲁迅先生说,要改造国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文学的想象能力、前瞻作用、预警功能、过程揭示与现实揭露的功能,不能丧失;文学的忏悔与反思自觉,不可或缺。面对复杂世情,中国文学必须敢于正视;面对使命任务,当代文学必须勇于担当。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奉献给人民,以见思想、见观念、见精神的作品,自信、自立、自强于世界文学之林,让世界看到中国风骨、中国风度、中国风格,触摸到中国精神的钢筋铁骨,领略到中国行动的猎猎风啸,中国文学义不容辞;在交流中强壮,在互鉴中成长,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发挥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大有作为,中国文学责无旁贷。

作者:

文:刘汉俊编辑:李纯一 刘迪责任编辑:杨逸淇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